韋夏寧
[摘 要]馮琦,山東臨朐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和文學家。馮琦的生卒年,歷來眾說紛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大量原始文獻,運用本證、旁證等方法,從正反面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考辨,確定馮琦生卒年應為1558——1603年。
[關鍵詞]馮琦;生卒年;考證
馮琦,字用韞,號朐南,又號琢庵,臨朐人。明代著名官員、學者和文學家。萬歷五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品行高潔,學養深厚,熟悉歷代典章制度,注重實學,在史學和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取得了不菲的業績。生平著述頗豐,主要有《宋史紀事本末》、《經濟類編》、《宗伯集》等。
馮琦作為一代著名政治家、學者和文學家,有關他的研究還沒有受到學術界的充分重視,馮琦的生卒年問題即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明史·列傳》、《明神宗實錄》、《罪惟錄》等雖有對馮琦生平的簡要記載,但卻未說明其生卒年。其他典籍雖對其生卒年有所記載,然其他可佐證的資料不多,因此何者為是,頗費斟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大量原始文獻,對馮琦生年進行了詳細考辨,現將考證公之于眾,并以此教于方家。
一、學界關于馮琦生卒年的記載
據筆者目力所及,迄今學術界,對馮琦的生卒年有這樣幾種表述:
第一,1557——1602年,見《中國史史學大辭典》[1]163。
第二,1557——1603年見《山東通史·明清卷》[2]419。
第三,1558——1603年,見《明人傳記資料索引》[3]623、《臨朐進士傳略》[4]72、《山東重要歷史人物》[5]303、《中華進士全傳·山東卷》[6]212、《中國文學大辭典》[7]885等。
第四,1558——1604年,見《濰坊詩詞》[8]120、《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9]15、《齊魯文化通史·明清卷》[10]177。
第五,1559——1603年,見《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11]370、《青州詩選》[12]109。
第六,1559——1604年,見《山東歷史人物辭典》[13]352、《中國詞學大辭典》[14]171、《中國歷史大辭典》[15]124、《于慎行詩文選》[16]191等。
由上可知,關于馮琦生年有3種說法,分別為1557年、1558年、1559年三種;其卒年也有3種說法,分別為1602年、1603年和1604年。其享年則分別為44歲、45歲、46歲。
二、史籍所載馮琦生卒年考辨
目前所見馮琦生卒年最詳細的資料為《歷代名人生卒錄》,載:“馮琦,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生,萬歷三十年卒,年四十五。”[17]關于生年,最全面的資料為《馮氏世錄·奉祀神主》,其中記載馮琦“生于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十一月二十三日未時”[18]564。《馮氏世錄》具有馮氏族譜類性質,而族譜與正史、方志堪稱中國史學的三大支柱,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如梁啟超所論章學誠史學思想認為:“方志,一方之史;族譜家譜,一族一家之史也;年譜,一人之史也。章實齋語意三者皆為國史取材之資。”[19]385從史料角度來看,正史、方志和族譜相輔相成,正史之不足修方志,方志之不足立族譜,族譜具有基礎史料性質。因此,梁啟超又指出:“族姓之譜,六朝、唐極盛,宋后浸微,然此實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命······無數問題,恐除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我國家家鄉鄉皆有譜,實可謂史界之瑰寶。”[19]396-397《馮氏世錄》為了解馮琦生年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證據。王錫爵在《王文肅公文草》里也明確說到:“公諱琦,字用韞,生于嘉靖戊午十一月二十三日。”[20]王錫爵與馮琦終生交好,對馮琦比較了解,其生年不應記錯。嘉靖三十七年戊午為公元1558年。《明史·馮琦傳》亦記載馮琦“年十九,舉萬歷五年進士。”[21]5702萬歷五年即1577年,時馮琦19歲,則馮琦生年則應為1558年。
關于馮琦的卒年,于慎行在《谷城山館文集》中這樣記載:“萬歷三十一年,歲在癸卯三月三日,故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北海馮公告終于位越,某月某日塟于青郊祖兆禮也。”[22]于慎行為馮琦好友,與馮琦、公鼐一起并稱“山左三家”,其話應確信無疑。公鼐在1603年馮琦去世時也做了《重至前宗伯馮公第》云:過耳新歡驚起坐,淚痕先到掌中杯。[23]216
而之所以會出現馮琦卒于1604年這樣的錯誤,主要是因為《明史·馮琦傳》里載:“卒于官,年僅四十六。”[21]5703按《明史》此說,則馮琦卒年應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但是,吳光義在《經濟類編》的序言中最后一句話已經寫明:“鑒光義雖不敏,不敢謂是編為先生未竟之書也。萬歷甲辰歲(即1604年)嘉平既望,仁和令淮南門人吳廣義頓首拜書。”[23]26在《經濟類編·校刻姓氏》中“大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校刻于浙虎林郡南屏山。”[23]33既然《經濟類編》作為馮琦的未竟之書完成于1604年,那么馮琦去世時就不可能是1604年,應該更早。陳邦瞻動筆寫《宋史紀事本末》則是在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約用一年左右即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成書。如果當時馮琦還活著,是不可能把遺稿留給弟子劉曰梧保存,由陳邦瞻執筆成書的。馮琦生于1558年,卒于1603年,則享年應為45歲。而《臨朐進士傳略》、《山東重要歷史人物》、《中華進士全傳·山東卷》等雖寫明馮琦生于1558年,卒于1603年,但仍引《明史》之話,則自相矛盾。
因此,馮琦的生卒年,應是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三月初三日丑時。
三、余論
關于古人生卒年考證問題,理應本著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原則,不迷信前人說法,應充分依據原始文獻進行考證研究,以得出正確結論。其中最值得信賴的首先應是古人自己的作品。其次要重視與被考證人物有關系的他人的作品。依據這兩種基本材料,即可對一個人的生卒年作出正確的記述。
參考文獻:
[1]趙忠文·中國史史學大辭典[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
[2]安作璋主編·山東通史·明清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
[3]臺灣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曹立會·臨朐進士傳略[M]·濟南:齊魯書社,2002.
[5]王志民主編·山東重要歷史人物·第3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6]傅潔琳,李天程,周明昆·中華進士全傳·山東卷[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
[7]錢仲聯·中國文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8]李明忠主編·濰坊詩詞[M]·濟南:齊魯書社,1992.
[9]吳海蘭·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10]安作璋、王志民主編·齊魯文化通史·明清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美)喬迅·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12]青州市旅游局編·青州詩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0.
[13]丁文方、趙呈元等主編·山東歷史人物辭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14]馬興榮等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5]史學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16]王傳明,曹茜選注·于慎行詩文選[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9.
[17]賈貴榮,殷夢霞輯·疑年錄集成:六“歷代名人生卒錄”[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18]曹立會主編·馮惟敏年譜[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
[19]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20]王錫爵·王文肅公文草:卷十二“祭馮琢庵文”[M]·明萬歷主時敏刻本.
[21]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十六“馮琦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2]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三十一“故大宗伯琢吾馮公誄有敘”[M]·濟南:齊魯書社,1997.
[23]公鼐·問次齋稿[M]·濟南:齊魯書社,1998.
[24]馮琦·經濟類編[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