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芬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正確處理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來是學界爭論的話題。本文立足于花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從旅游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進行分析,闡釋了如何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旅游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珍貴的文化基因,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隨著世界一體化的加強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失。旅游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展示自己文化形象、文化底蘊的最佳窗口之一。如何在旅游開發中保護好我國民間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根據這一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劃分為五大類:一是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二是傳統表演藝術;三是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手工藝。我國學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探索中采用先進的科學分類方法,編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代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成16個基本類別,并下設次級類別分類,這一分類體現了我國的鮮明特色,又借鑒了國際分類標準,具有實踐可操作性。
二、旅游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推動作用
(一)旅游業的開展有助于增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通過旅游增強人們對各種文化形式的認知,對文化進行傳播,也在潛意識中形成保護的意識[1],喚醒旅游者和非物質文化持有者對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共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全體民眾共同行動起來,齊抓共管,形成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共識,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旅游部門有其獨特的行業優勢,可以寓教于游,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旅游目的地民眾也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價值,從而自覺地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的一份子。花溪是一個傳統的旅游區,區內居住著苗、布依、侗、仡佬等22個民族,創造了碩果累累的民族文化財富,包括民族節日、地方戲曲、民間樂器、民間文學、民居、民間工藝、服飾、特色飲食八大類別。隨著“十一五”期間花溪區把旅游文化產業作為新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培育,加快旅游文化大區建設、爭創旅游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新優勢,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鎮山布依族六月六歌節”、“大寨地戲”、“孟關猴鼓舞”、“高坡苗族射背牌”、“鎮山石板房”、“石雕工藝”、“花溪苗族挑花”、“青巖玫瑰糖”等在旅游的發展中在全市形成了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地方特色民族民間文化品牌。
(二)旅游市場的需求可刺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復興,同時激發文化遺產在恢復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創造,為其營造了生存繁衍的環境
目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和旅游項目中已經顯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跡,而且,因為旅游業的拉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得以增強,影響力得以擴大,傳播范圍得以延伸。譬如說花溪區旅游以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會等會節賽事為主,組合布依族的地戲、儺戲、苗族跳場、射背牌、猴鼓舞、青巖花燈戲等,推展的民間歌舞旅游線路,每年接待游客數以百萬計,既擴展了旅游的產業鏈,又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復興形式。尤其是花溪大寨地戲,在傳統劇目形式上又增加了一些創新,不斷完善,真正實現了傳承與發展并存。
(三)旅游業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求新的保護方式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采取搶救式保存、博物館保存、傳習機構傳承、學校教育傳承、民間活態保護等五種方式,這五種保護方式都有與旅游的結合點。搶救式保存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現之旅,博物館保存如貴州花溪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可結合傳習機構和學校教育傳承,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可結合民間活態保護,花溪區在“鐵鏈械”項目進校園工作上做了大膽嘗試,將體育與鐵鏈械的表演有機結合起來,而且也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及贊譽。做好資料式保護,對挖掘的花溪苗繡、孟關苗族猴鼓舞等作品和傳承人,采用文字記錄、圖片拍攝、聲像片錄入等多種手段進行記錄保存。可借助特殊性主題開展旅游活動,如紅色文化遺產旅游。近幾年來,隨著紅色旅游的迅速發展,一些紅色文化遺產的革命歌曲、繪畫、傳說及長征精神等得到了很好的傳承[2]。
(四)旅游業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資金支持
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現在的情況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此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因此,旅游開發無疑是解決資金問題的最佳途徑。合理利用旅游業帶來的資金支持,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可以極大促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并籌集一部分資金解決投入不足的矛盾。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文化落后的地方,因為其現代文明和經濟社會的影響較小,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客觀上得到了保護,而這些地方正好也符合現代旅游所追求的回歸自然、崇尚綠色的格調,發展旅游的前景較好。如云南民族歌舞在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貧困方面,功不可沒。“99世博會”、云南石林“火把節”期間,彝家大型民俗歌舞“祭火神”、“火把節的傳說”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和篝火晚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3天內國內外游客達7萬多人,旅游收入達386萬元[3]。據有關統計表明,云南西雙版納旅游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達到73%,麗江財政收入的90%來自旅游業。由此可見,旅游開發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游產業的良性推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文化旅游價值,可以為旅游產業注入鮮活的文化因素,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
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特定時空關系中,是傳統文化的活的記憶,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這種旅游資源對旅游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旅游者通過旅游活動,可以從中動態地了解歷史、認識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傳承,是民族延續的源泉,是民族發展的生命力,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群體意識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具有無形資產特點的精神價值。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休閑旅游價值,可以為旅游者提供藝術借鑒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民族生活風貌、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保存較好的大量藝術作品,特色鮮明,反映了歷史審美風尚和審美標準,極具審美、觀賞價值,受到當代人的普遍認同,并且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這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物質形態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作品,藝術水平高超、藝術形式獨特、打動人心、震撼心靈,具有審美價值;一些藝術精品、美的杰作成為文化傳統的符號和歷史生活的象征,具有觀賞價值;一些作品世代流傳、極具天成之美,雖然獨具特色,但得到世人認同,具有認同價值;有些作品雖歷經滄桑,但歷久彌新,其裝飾、陳列、使用功能體現了其具有的實用價值。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教育旅游價值,可以在旅游實踐中寓教于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社會文化形態,是規范人們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基本力量,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具有和諧的社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大量傳統倫理道德資源是一種文明的積淀,是基本社會秩序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也是個體逐漸社會化的過程,是社會不斷走向和諧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大量人文知識,是倫理道德觀念、民間風俗習慣的縮影,所體現的人生禮儀、社交禮節、生活習慣、生產傳統是世代相傳的民間教化的重要知識來源。旅游者通過旅游,能身臨其境,進一步詳細了解旅游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增加對歷史發展的認識,而且還可以受到熏陶、影響,對旅游者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旅游開發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注意的問題
(一)必須完善協調保護機制,以開發促進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亂開發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混亂,管理混亂的深層次原因則是多頭管理。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首先要協調各管理部門的關系。旅游業與遺產管理的關系是處于平行共生階段,需要旅游部門與文化遺產部門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積極溝通、協調,求大同存小異,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合理的旅游開發利用為中心,理順各部門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必須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旅游開發中,要堅持保護非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態性,特別要加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區保護,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走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體化開發之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與旅游開發方式進行有效對接,以促使旅游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雙贏。
(二)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遺產保護認識
加大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喚醒全社會對保護工作的自覺意識,是確保非物質文化資源免遭破壞,同時促進保護、發掘、搶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所以,如在旅游活動的場所及旅游過程中,引入對非物質文化資源歷史文化價值及保護意義的宣傳教育,通過生動真實的介紹、講解和宣傳,最大限度地激發游客對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這也是提高旅游活動吸引力,增強旅游活動文化含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方法[4]。有些地方運用此方法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現在麗江古城四方街的納西族民族歌舞表演,以及瀘沽湖民族博物館的摩梭人歌舞表演,都是政府組織當地群眾的進行的表演,這就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旅游行業從業者要加強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培訓
旅游行業要結合工作實際,搞好專題培訓,盡可能培養出一支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兼職人員隊伍,在培訓內容方面要求了解基本的東西,比如非物質文化的一些特性、當地非物質文化的內涵,如何更好地向顧客推銷和演示,建議借助圖文聲像等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加強宣傳,讓游客更直觀了解。旅游行業從業者還必須要認識到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的重要性。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提出的“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可以認為是對原真性的一個很好的解釋,這就要求旅游從業者尤其是一些講解演示者,認真研究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根據其合理形態、方式予以合理地解釋和表達。避免出現隨意編造、添加沒有根據的東西來吸引游客。
參考文獻:
[1]華春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開發[J].東南大學學報,2007,(2):52-61
[2]劉建平,劉向陽.區域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整合開發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5):741
[3]張瑛,高云.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6,8(4):82-83
[4]劉茜.試用科學發展觀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