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潤 竇云霞
腸易激綜合征36例分析
金光潤 竇云霞
目的 分析36例腸易激綜合征, 探討其病因、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 通過回顧性分析因IBS癥狀而就診的36例患者綜合性的治療措施, 觀察其療效。結果 36例患者中癥狀消失和好轉31例, 有效率86.11%。結論 IBS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的功能性胃腸病, 治療上應重視心理疏導, 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
腸易激綜合征;臨床分析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與腸道動力學及內臟感覺異常有關的功能性胃腸病, 是指一組包括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性狀異常和腹痛及腹脹等臨床表現的癥候群, 無形態學、細菌學及生化代謝等異常器質性疾病的證據[1]。IBS是一種常見病,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 有些資料表明, IBS的發病與社會經濟狀況有關, 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發病風險的增加。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IBS在世界各國人群中患病率為5%~25%?,F將本院消化科門診2012年2月~2013年2月因IBS癥狀而就診的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9例, 年齡18~62歲, 平均年齡42歲, 其中腹瀉型9例, 便秘型16例,混合型6例, 不定型5例。
1.2 診斷標準與分型 采用2006年修訂的IBS羅馬Ⅲ診斷標準, 并分腹瀉型IBS(IBS-D), 便秘型IBS(IBS-C),混合型IBS(IBS-M), 混合型IBS(IBS-U)。
1.3 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相應癥狀的類型、嚴重程度、發作頻率, 遵循個體化的原則, 采取綜合性的治療措施。①生活指導:就癥狀發生的原因進行解釋并指導患者如何應對這些癥狀, 向患者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 避免一些不當飲食誘發IBS癥狀發生, 應向患者灌輸現實的治療期望,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性格特點、近期應激事件、焦慮和抑郁進行評估。其目的是糾正患者對IBS的不良認知和應對策略, 提高患者對疾病發作有關的應激事件的應對能力和耐受,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包括簡短的心理動力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認知和催眠治療。②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主要癥狀選擇合適的藥物。對腹痛、腹瀉的患者,使用不同類的平滑肌松弛藥, 如匹維溴銨、奧替溴銨、雙環維林、曲美布汀以及5-HT3受體拮抗藥、5-HT4受體部分激動藥, 但應注意其副作用。便秘患者使用導瀉藥, 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益生菌對改善IBS多種癥狀具有一定療效。對存在焦慮、抑郁癥狀的IBS患者可考慮使用抗焦慮、抑郁藥物。對癥狀嚴重而頑固并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無效者可給予心理和行為治療以及中藥及針灸治療。
36例患者中癥狀消失和好轉31例, 有效率86.11%。
IBS是一組癥狀的總稱, 是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的胃腸道常見病, 多種因素可誘發其癥狀發作, 如飲食改變、生活方式變化、腸道感染、心理因素等[2]。其癥狀反復發作、時輕時重, 且與其他功能性胃病存在癥狀重疊。目前認為IBS是多種病理生理機制所引起的, 包括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高敏、腦-腸功能異常、遺傳和環境因素、感染以及社會心理障礙。 ①胃腸運動障礙:IBS患者可以發生多種動力紊亂, 其動力障礙的形式隨癥狀的變化而改變。②內臟感覺過敏:IBS患者對胃腸道充盈擴張、腸肌收縮等生理現象極為敏感, 較易感到腹痛, 即痛閾降低, 甚至對正常狀態下的腸蠕動亦較常人更易感覺到[3,4]。已經證實5-HT3拮抗劑能降低IBS患者腸道敏感性。③細菌過度生長:急性細菌性感染是IBS患病的高危因素。④心理社會因素:IBS常伴心理障礙, 并且心理社會因素影響IBS的療效。精神緊張加重胃腸道癥狀, 應激可以引起大部分人產生胃腸道癥狀。
IBS治療目的是消除患者顧慮、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IBS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 沒有一種治療方法或藥物能對所有的IBS患者均有效。本組36例患者經遵循個體化的原則,采取綜合性的治療, 治療效果顯著。
[1] 劉建,劉新光.消化疾病新視野.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2009: 46.
[2] 潘國宗,魯素彩,柯美云,等.北京地區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一個政群、分層、隨機的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0, 21(1):26-29.
[3] 李延青, 王艷梅, 呂國蘋, 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內臟高敏感性的研究.胃腸病學, 2003, 8(3):24-25.
[4] 胡品津, 方秀才, 袁耀宗.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中華消化雜志, 2008, 28(1):38-40.
2014-04-14]
134003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