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迎春
摘 要: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努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使語文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22-088-1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語文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手段,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則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追求。陶行知先生他認為,教育的真正中心不是學校,不是書本,也不是老師,而是兒童。兒童不同于大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活世界。語文教學要盡可能地與兒童的生活相溝通,教學內容不能超出兒童的經驗與范圍。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盡可能地創設情境,還原生活,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語文知識。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生活經驗不豐富,如果脫離了生活背景去進行語文教學的話,往往事倍功半。此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資源再現生活情景,從而激活學生頭腦中積累的生活信息組塊。
例《廬山的云霧》一文,抓住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特點,描寫了廬山云霧的秀麗。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然,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又多在農村長大,對廬山、對云霧沒有感性認識,任老師“周而復始,不厭其煩”,學生的情都沒法激發出來。在上課伊始,我先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帶大家去廬山游玩一下。同學們興趣盎然。然后,我按下錄音鍵,教室里響起了《西游記》中的主題曲。然后,我又用語言描述:讓我們閉上眼睛,一起隨著孫悟空騰云駕霧,踩在云端上,向廬山出發。逼真的聲音仿佛使所有的學生都搖身一變,變成了孫悟空,來到了廬山。同學們一睜開眼睛,廬山秀麗的景色躍然于電腦屏幕上。從山腳到山頂,姿態各種各樣。同學們不禁異口同聲地說:“啊!真美呀!……”我對同學們說:“有位游客把所看到的廬山景色用文字表達出來了,你們想讀嗎?”同學們個個欲欲一試,讀得流利,讀出了感受,讀出了對廬山景色的喜愛之情。這里運用電教媒體創設生活情境,達到了“入境始于親”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樂于學習呢?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息息相關的,語文教師要構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觀念。
二、打造生活課堂,培養語文學習能力
只要肯留心,生活處處皆學問。我們要把學生從單一的教室里解放出來,讓他們廣泛地去接觸社會和自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讓學生向自然、向社會、向各行各業去學習,才能收集到豐富的資源,才能各學所需,才能各教所知,才能各盡所能。
然而縱觀以往的教學,不乏存在同樣的一種詬病——很多教師絞盡腦汁來擠占學生的空間:早讀課上,語文老師要求學生讀課文,英語老師要求學生背單詞,數學老師要求學生讀口算卡片,學生根本沒有自主的空間;課外活動課上,本應讓學生自由活動,但有些老師常常見縫插針,占用上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美其名曰“共同發展”。如此等等,最終是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
其實,社會是個廣闊的天地,是孩子生活實踐的大空間、大課堂,讓學生走出學校的小課堂,走進社會的大課堂去實踐,就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比如我校身處風景宜人的陽澄湖畔,豐厚的陽澄蟹文化是學生的底蘊。然而就是這些身處農村的孩子,竟然不知道蟹吃什么食物長大?蟹的行動特點是什么?因而,為了調節學生的大腦,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我主動與家長聯系,取得家長的配合,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及空余時間,跟爺爺奶奶一起給蟹苗喂食(大部分學生的家長都是當地的蟹農),觀察蟹寶寶吃食的樣子,并及時做好觀察記錄,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孩子們既了解了蟹的生活習性,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只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多開展這些走進生活大課堂的實踐活動,與廣袤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做到有計劃、有措施,就能真正把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拓展學生生活的大空間,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三、語文回歸生活,鼓勵創新,學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的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可見,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聯系當今社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而課堂的教學需延伸到課后的應用中去,那么教師在教學中便要經常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應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在應用中體驗語文,能讓學生的語文思維、應用能力伴隨著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極好地培養了學生正確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留心生活,處處有語文。
總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生活活水來?!鄙钪刑幪幱姓Z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打破生活與語文的屏障,并不斷推陳出新,必將會成為新課改語文教學中一道獨特的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7).
[2]宋建文著.解放學生.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01).
[3]金林祥.陶行知教育名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