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劉子倩

重慶,北部新區照母山森林公園腳下,山巒、湖泊、公園錯落有致。
山麓之南,僅僅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云集了幾百家高科技和金融企業,其中世界五百強有十余家。
重慶EBD,作為新重慶城市運動的示范田,它的產城融合模式新穎獨特。
正如二十年前很少有人聽說過CBD一樣,如今的EBD依舊讓人陌生,但“范例”卻越來越鮮活。EBD的全稱為生態商務區(Ecology Business District),指的是兼顧人本與環境,以現代產業、商務為主導的生態新城區。
在國內,EBD更像是車展上的概念車,外形不落窠臼,性能卓越,留給參觀者的只有憧憬。而EBD的概念雖已提出多年,但國內完備的EBD寥寥無幾,而重慶EBD是一個例外。
作為國務院設立的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和重慶兩江新區的重要功能區,重慶北部新區在過去13年里,都被視為重慶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重慶EBD,則是重慶北部新區新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增長極。
神州數碼、完美世界、網龍網絡、隆訊科技……6月,不到10天的時間里,數家全國知名IT企業落戶重慶,而他們不約而同“相中”的都是重慶EBD。
按照重慶對城市“五大功能區”進行劃分,重慶EBD所在區域屬于城市的核心拓展區,它的發展是與重慶市委、市政府對北部新區的三大定位,宜居城市示范區、現代都市風貌展示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相互呼應的。
重慶北部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段成剛告訴記者,不同于其他的產業園區,重慶EBD向城市轉型最大的特點是:綜合考慮園區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確保了城市化與產業化的良性互動。
“重慶EBD始終把優良的發展環境作為產業發展的前提,在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之上謀求現代復合高效的產業轉型,并完成了從自然生態主導階段到產業生態主導階段的轉型。”
自誕生之初, 重慶EBD生態商務區在開發理念、規劃建設等各方面都是以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成功案例為藍本,結合重慶的地域特點,對整個區域堅持規劃先行,并經過歷任幾屆領導的不懈堅持,才形成了今天融合自然生態、產業生態、人文生態和諧共生、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經過十多年耕耘,重慶EBD已擁有“星系列”、“星座系列”、“總部系列”、“財富系列”、軟件園等400多萬平方米產業樓宇、5000畝生態公園、1000多家入駐企業、10多萬商務辦公人群, 匯集了軟件、文化、服務外包、數字出版、高技術服務業等5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金字招牌”,形成了以電子制造、儀器儀表、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為主的高科技制造業和以金融、軟件服務外包、文化創意、數碼網絡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并逐漸發展成為環境怡人、產業集聚、時尚舒適的企業生態家園,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商務區。
而且10余家世界五百強企業、130余家高科技公司在重慶EBD形成的產業集群,已使這里成為重慶高新企業最密集的區域,占重慶高新技術企業約20%。
陸續落戶的260多家金融企業,使重慶北部新區金融服務業迅速崛起,銀行、保險市級機構數列重慶市第三,新型金融機構總數列全重慶第一。
“產城融合是所有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所有園區的最終目標。”重慶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志鐘告訴記者,重慶EBD在向城市轉型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自然生態、產業生態和人文生態的有機統一,是一個成功的產城融合案例。
在重慶EBD生態商務區,沒有冒煙的煙囪,沒有工業園區的喧囂,更沒有嘈雜的機器轟鳴,取而代之的是一道海拔近400米高的綠色森林屏障——照母山森林公園。
事實上,EBD最大的“賣點”就是生態。在重慶EBD的區域內匯聚了百林公園、動步公園、古木峰公園等數個公園,而5000畝的照母山森林公園不僅成為EBD里絕佳的休閑之地,同時也成為“鳥類天堂”,吸引了數百種鳥類棲息。
半山腰的民俗文化村里,集存了大量本地民俗文化用具,包括一些貴重的古董瓷器、富有巴渝特色的民間大木床、博古架、藤椅等家具,甚至還有當地農民曾經使用過的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共計200余套具有收藏價值的物品,再現了該片區開發前的民眾生活,讓所有來參觀的人尤其是那些熟悉這塊地方“前世今生”的老人頓時有一種“穿越”的驚喜。

段成剛認為,在當下,生態為新區發展之源。“北部新區130平方公里的面積,有3萬多畝的綠地,大大小小的公園有40個,另外還有13個湖泊,2條河流。這就是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將繼續沿用EBD發展模式,把這些生態資源保留好,保護好,包括原有的河流和水系,并延伸至禮嘉國際商務區形成集中連片效應。”
浙商銀行重慶分行副行長黃強告訴記者,該行2012年8月進入重慶EBD后,第一年便實現盈利近1億元,去年盈利4.8億元,人均利潤在重慶金融機構排名第3。
最近一項調研結果顯示,重慶EBD的寫字樓平均租金已經超過了解放碑。十年前重慶人去解放碑還叫“進城”,現在卻有很多企業紛紛“出城”,都市田園的吸引力已遠勝于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
產業園區的發展,可歸結為兩種較為典型的模式:“產城分離”與“產城融合”。戴志鐘認為,“產城分離”模式初期主要以產業經濟為目標,較少考慮與城市其他功能的互動,往往在前期發展中會取得較快的注入式增長,但在后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人居空間發展滯后、土地資源緊張、產業退二進三調整困難”等弊端。“產城融合”模式則是以城市綜合經濟為終極目標,是具有復合功能的城市新區,重慶EBD實現了。
在北部新區掀起“二次創業”大潮的新形勢下,謀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慶EBD正加速從產業生態理念主導階段向社會生態理念主導階段轉型升級。
隨著大量企業的入駐,目前EBD已成為重慶主城白領、小資、外籍人士聚集度比較高的區域。EBD正在大幅提升商業配套功能,一方面引入像SEVEN-ELEVEN、羅森這樣的國際連鎖品牌,一方面改造原來的“火星”產業樓宇,將在今年年底推出一個全新的城市商業綜合體。現在,H.M、優衣庫、麥當勞、星巴克、韓國城、漫咖啡等一批著名服務、餐飲、酒吧等商業形態都在財富中心、星匯兩江陸續開業。
與星匯兩江相隔不到2公里,還坐落著重慶市川劇藝術中心,該中心占地36.58畝,由北部新區和市財政共同投資4500萬建造,擁有666個座位的主劇院、150個座位的旅游劇場以及文化展示廳和博物館等綜合設施,在中國地方戲劇院團中首屈一指,堪稱“最高檔的戲劇劇場”。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在這里為年輕人傳承本土傳統文化的精粹。
作為重慶EBD的主要參建和運營企業,重慶高科集團董事長李寧介紹,除早期引進漢象當代藝術中心外,星匯兩江藝術商業中心、尚潮美術館、TMG音樂劇場、海王星智慧島等一批商業、藝術、文化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其中,尚潮美術館,面積達4000平方米,將成為持續性、常態性、公益性的藝術展示平臺。
在今年剛剛舉辦的一場2014中國·重慶“美麗EBD”主題攝影大賽活動中,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瀾,著名攝影家賀延光、李少白、程玉楊等國內攝影界大腕集體亮相。其間,美國著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的簽名作品展也同場展出,受到眾多攝影愛好者的青睞。
不僅如此,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重慶EBD已先后舉辦韓國電影周、左岸右夢人文藝術展等大大小小的文化藝術活動十余場。這里已逐漸成為重慶人文藝術圈層活動的新高地。
世界著名橋梁大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文中,不僅將著名設計咨詢機構林同棪中國總部帶到EBD,還將達爾集團“引”來;“來參觀交流的合作伙伴都非常喜歡這里的環境。有的本來只是來看看,一來卻把生意談成了。”林同棪國際中國副總裁任國雷說,優美的環境成為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的誘因之一。林同棪吸引了大量海歸以及北京、上海等地人才,其中有海外經歷的占20%,外地員工占60%~70%。歸國博士們感嘆,這里優越的環境可與美國“硅谷”媲美。
“EBD還需不斷完善”,段成剛稱,“下一步,我們將以打造智慧型生態城市為目標,重點扶持軟件、設計、創意、數字出版、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等高新技術、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業,賦予EBD更豐富、更充實的產業內涵。同時還要突出科技總部、新型金融總部、大型集團總部的理念,讓EBD的產業在重慶立起來,走在前沿,做生態產業的領先者。”
未來,EBD將突出國際理念配套、人文配套、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配套和國際化的文化體育配套,既有地方傳統的生態環境,又有國際化的新型產業,真正成為新的歷史時期重慶進一步對外開放的亮點,重慶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