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賓根木匠
2007年,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尼爾·弗格森在《星期日電訊報》上撰文,提出了“中美國”(Chimerica)一詞,以強調中美經濟關系聯系的緊密性,稱中美已走入共生時代。“中美國”在宏觀經濟層面是否完全實現,尚有爭議,不過在電影業界,“中美國”的趨勢卻很明顯,《變形金剛4》其實就是一部“中美國”聯手打造的銀幕巨無霸。
從緣起上說,“變形金剛”其實是美、日合作的產物。不過到了《變形金剛4》,大量中國商家和資本蜂擁而至,從內容層面就開始大量滲透進電影,從而使此片呈現出濃郁的“中美國”特色:主角的吃穿用度都時時閃現著中國商品的標識,甚至在美國內陸,那些商品包裝上都堂而皇之地露出了簡體中文的字樣,而中國觀眾在看《變形金剛4》時,數中文廣告也成為了不得已的觀影樂趣,邊雷邊笑的自娛自樂,個中況味已經跟前三部《變形金剛》截然不同;劇情后半段,影片直接將主場景置換到了中國,從北京、廣州一路殺將過去,最后更是把香港作為決斗的主戰場,香港被打個稀巴爛不算,外星飛船飛越長城,以及鳥巢、水立方和廣州的高樓大廈都讓中國觀眾有了巨大的親切感;此外,李冰冰、韓庚等中國演員也在片中一一亮相,李冰冰甚至有著相當長的戲份,并和片中的一位主要角色有著不少對手戲——這些都使得《變形金剛4》變成了一份有著洋快餐包裝的中式快餐。

這類電影如今已不可能再有由技術而引發的高期盼,人們已經被歷練得無比挑剔。對于變形金剛所引發的正義與邪惡,科技與人類文明的關系等經典主題也注定無法再引申出深意,從而,留下的只能是被資本裹挾與控制的劇情走向、暴力對決和預判內的視覺震撼。甚至還摻雜了一點“中國形象走出去”的虛無想象。
“中美國”的出身也讓《變形金剛4》的意識形態策略和世界觀設定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變形金剛4》里,基本就只有中、美兩家與外星人有瓜葛,世界觀的設定就框定在“中美國”里,仿佛其他國家都被忽略不計了(作為汽車人成員的“漂移”變形后是一個日本武士形象,算是向日本原作致敬吧);而大量中國商家和中國元素的紛紛植入,也使得《變形金剛4》不再像前三部一樣與五角大樓有著太緊密的聯系。而在《變形金剛4》里,當故事轉場到中國,不僅美軍的身影全無,香港警方更是直接向中央政府求援,于是中國國防部長在一群解放軍高級將領的簇擁下,斬釘截鐵地在電話里表明了全力支持香港的態度(不過中國國防部長是軍職,應該不會穿著西裝出鏡)。
總的來看,《變形金剛4》就像是美國上身、中國下肢的一次合體,一部弗蘭肯斯坦式的超級大片,按照前半部美國部分的劇情延展下去,應該成為又一部合格的爆米花大片。但在中國元素喧賓奪主之后,影片開始朝混亂、奇怪的方向發展,只得熱鬧但草草地收場。
如果說,《環太平洋》在中國取得高票房與北美的慘淡對比是無心插柳的話,那《變形金剛4》著眼于“中美國”的整體制片策略就已經十分明確。目前來看,《變形金剛4》在北美的票房并不十分理想,但中國票房的堅挺(以及商家的廣告植入)早就足夠支撐這樣一部巨片的盈利前景——中國影市的崛起放在世界電影產業坐標里也是一件頭等大事,它改變的不僅是中國電影,甚至是好萊塢電影的樣貌。照此發展下去,變形金剛逐漸成為合拍片甚至國產片也不稀奇。
梅遠貴是一名專業的“分手大師”,致力于解決人的情感問題。迄今為止,一共幫助2000多對夫妻戀人成功離婚或分手。其間,見證了各式動人愛情破碎的時刻,也見證了各類愛與不愛的悲歡。
瑪琳菲森曾是一個年輕仙子。然而,王國突遭人類軍隊侵襲。為了報復,她給人類國王的女兒愛洛公主施下惡咒;然而隨著愛洛的成長,瑪琳菲森才逐漸意識到——這位小公主不僅能給兩個世界帶來和平,也許還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
大兵福德·布羅迪內心隱藏著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15年前,他的父母供職于一座日本大型核電站。就在福德生日當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摧毀了核電站,他的母親在災難中喪生,語焉不詳的政府隱瞞真相。15年之后他終于發現,災難是由一只怪獸引起的。
1962年,格蕾絲大婚已經有六年,她的一顰一笑已經成為20世紀王妃的經典影像,但此時,她正在力圖使自己的過去與現在和解。她渴望重返大銀幕,卻因如今身兼三職——兩個孩子的母親、歐洲公國的王妃、雷尼爾三世的妻子——而躊躇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