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威權主義的價值特征
曲兆祥
翻開臺灣自1949年以來的政治史,在治理績效上,可能就屬蔣經國主政時實行的“新權威統治”時期是最佳的。政治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它最高的價值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好,而制度只是人類尋求更好生活的工具。在今天的實際條件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民主未臻成熟之前,新威權主義制度或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新權威主義 治理績效
2014年春天,臺北街頭再度充滿了政治熱浪,繼2006年的紅衫軍事件之后,群眾又一次涌上街頭,只不過這一次群眾包圍的對象不是象征臺灣最高政治權威的“總統府”,而是代表臺灣最高民意的“立法院”,而且這一次是示威的青年學生跑進立法殿堂里,宣告他們“占領”了“立法院”。學生們的這一舉動震驚了臺灣社會,也讓不少臺灣以外的人感到錯愕。這場運動讓筆者想起了蔣經國先生在臺灣曾經實行過的“新威權統治”時期。①翻開臺灣自1949年以來的政治史,大家可以體認到在治理績效上可能就屬那段時期是最佳的。當然,最佳治理績效并不表示那是一種無懈可擊的統治階段,而是指相對于其他階段,蔣經國時期是最獲臺灣人民肯定的階段。在臺灣的民調里,人民最肯定的也是這個階段。相對于今天來說,那個時期可能在民主的表現上不如今日,可是民眾卻多數懷念那一段日子。
納入標準:①均存在性生活史;②宮頸完整無器質性損傷;③意識清晰能夠配合進行調研;④病歷資料齊全者;⑤入選對象對本次調研的過程、方法及原理清楚明白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如冠心病、腎衰竭等;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近1年內接受過子宮頸癌篩查者;⑤拒絕接受宮頸檢查者。剔除標準:①隨訪過程中失聯者;②主動要求退出調研者。
臺灣在政治發展的道路上曾經質疑過民主,但也曾經把民主當成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價值目標來追求。這次當學生們圍聚在“立法院”里時,不少大陸地區的同行很無奈地感慨,“不行,這簡直是胡來,完全破壞了民主的形象”。作為一名在臺灣從事政治學教學和研究的工作者,面臨這樣的情況,不能不說筆者內心充滿了掙扎。曾幾何時,當自己也處于“熱血青年”的年代,對于當時臺灣統治當局的“威權統治”,內心也是百般地想要掙脫,也不少次為文寫作、大聲疾呼民主的可欲和可愛。還記得當時拿著洛克、盧梭的文本,從中找出一些讓人沸騰的只字詞組,大喊我們要民主,相信只有民主才是作為一個人所應該生活的政治體制。然而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就在筆者這一代臺灣人的身上突然就體認到了民主。說幸運,是因為很多人包括西方人他們是經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親身經歷民主的成果,而這一代臺灣人大約在30-40年間就看到了民主化;說不幸,是因為就在另一個20-30年之內,我們卻又體認到了民主的幻滅:民主的問題和危機幾乎在很短的時間里全部顯現了出來。民主與法治的分際到底在哪里?民主政治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價值?對某些發展中國家來說,到底該不該在政治發展過程中把民主當成是一種價值性的崇高目標來追求呢?
民主到底是最高政治價值,還只是讓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工具?對一些政治哲學家特別是自由主義的信仰者來說,他們從個人的角度出發當然會認為民主是無可取代的最高價值,因為他們在本質上不信任政府,認為政府是壓迫者,所以最好是無政府,實在不行那也必須是“小政府”,而且人民一定要參與它,否則它會反過來侵害人民。因此必須將民主擺在最高的位置,絕不允許統治者侵犯了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或許正是這樣的理念使得在臺北學生占據“立法院”議場時,“立法院長”仍拒絕動用警察權,以防止“人民”被警察壓迫;同樣的,行政機關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不是一些激進學生去攻占“行政院”,警察很可能不會收到后來強制驅離的命令。
可是同樣站在人民的出發點上,我們卻又可以得到另外一種結論,那就是人民最高的目標是過上更好的日子,而所謂好日子雖然包括了自己的意見被尊重甚至是有機會參與到治理的過程中,但那也只是好日子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民主可能是人類需求的一部分,但卻非最高層次的滿足,因為在我們想要加入政治決策過程的時候,往往是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被包容在政府最高決策當中,但那多數是為了“利益”。當然,所謂利益不一定只有物質利益,可它多數是物質利益。換言之,人民想要追求民主,其實是希望透過民主的方式將自己的利益擺進政府的決策中。從這一點來看,民主最終的目的是實踐自我的利益,所以民主本質上是一種工具而非一種目的。
相比較而言,新權威主義可以說是政治發展過程中一種從傳統權威統治轉型成民主統治形態的一個過渡階段,它其實不只出現在當今的發展中國家,在西方國家的民主化過程中也曾出現過。當然,這種政治型態未必一定會出現在政治轉型過程中,例如在美國,其國家發展進程中就沒出現過明顯的新權威統治階段(當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見)。但在歐洲經常出現所謂的“開明專制”或德國威瑪憲法的階段則含有明顯的新威權主義特征。那么,究竟新威權主義包含了哪些主要特征?
2.1 經典投影法 經典的特征提取投影法是將文字圖像左下角置于直角坐標系原點,統計圖像中各種特性的像素點分別在X、Y軸上的投影數量,再以兩坐標軸上的特征點數量來組成特征矩陣,此矩陣的維數至少等于圖像X、Y軸上像素之和,本文中經典投影法的維數應是X軸上130像素加Y軸上130像素再加上一個標志種類的特征,一共261維特征向量。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明顯的政治意識形態。其作用是提供凝聚人民政治意識的領導,也可以說是一種導航羅盤。有了這種思想意志的統合工具,在政治領導上便比較容易集中力量。不過,新威權主義的執行者也不會把這種意識形態過度教條化,以保留社會一定的想象和發揮空間。
第二,符合實際需求的發展計劃。新威權主義者非常清楚自己權威的合理性是來自于韋伯(Max Weber)式的理性官僚和施政績效,它與君主威權、宗教威權乃至民族主義威權最大的不同是治理的績效。因此,新威權主義的政權必須不斷推出具體可行,而且切合國家發展需要的軟硬件發展計劃,然后如期完成它。人民在這種快速發展過程中可能在政治權力上多少會有一些犧牲,但因為他們能明顯感受到國家社會巨大的變遷,尤其是感受到自身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這種滿足感可以提供他們認同政治權威的“證據”,因此會給予新威權政權高度的肯定。
第三,有效能的官僚體系。韋伯強調技術官僚體系的專業性和理性特質,這種特質能夠發展出過去少有的專業管理效能,這在當代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可以找到實證:無論是戰后日本的經濟復興和發展,還是亞洲四小龍所創造的奇跡,幾乎都伴隨有新威權主義的影子。為了提高施政效能,除了提升文官體系的專業能力之外,維持一個廉潔的官僚體系更是新威權主義者絕對必需的條件。新加坡從李光耀以降,幾乎所有的總理全部都是以建立和維持廉潔政府為首要基礎,其在這方面確實取得與全世界各國政府相比都毫不遜色的成績。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能夠長久穩定執政,也與此密不可分。
第四,親民的政治作風。新威權主義在許多管理作為上與舊威權主義相比,其實質差異并不是很大,差異主要表現在統治作為的嚴苛程度上。但在親民作風上,新權威主義者卻與舊威權主義者的作風完全不同,這緣于兩者在觀念上的巨大差異。傳統威權主義的信仰者會將統治視為由上而下的恩惠式資源分配,這也是家父長式的權力觀念;但新威權主義者卻在觀念上認識到自己的權力基礎是來自于人民的支持。所以即便他們不完全接受權力來源是人民賦予的觀念,但在政治權力的運作上卻清楚地認識到人民的支持是自己權力穩固的基礎。因此他們會改變恩惠式的施政方式而改以較親民的作風,以爭取人民的支持。甚至于他們在發動若干重大施政作為之前,會先去援引人民的力量支持,一旦政策獲得群眾支持,那執政者的施政作為就會取得強大的支撐力道。
如果我們用前面提及的新威權主義特征來檢視臺灣蔣經國時期的執政,可以明顯看出其作為新權威主義統治者的表現。
經過調試,輸出電壓頻率為40 Hz時,采用雙蹤數字示波器測得SPWM1、SPWM2信號半個周期波形如圖10所示。根據圖10測得的波形可知,DSP產生的是對稱的雙極性SPWM波形。
首先,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蔣經國雖然繼承了蔣介石三民主義的意識形態,但在內容上卻作了一些補充,尤其是增添了1949年以后臺灣方面的實踐成果,使得那個階段的國家認同沒有出現混淆。因為在這個觀念中,統一仍是主軸,如此,這個意識形態對內可以凝聚多數人民的思想意志,對內部團結來說,起了很大的領航作用。
先說中國道路。自從西方領先世界以來,世界其他國家莫不羨慕西方的成功,紛紛跟隨、趕超,但成功者充其量變成又一個西方國家,如日本,卻鮮有超越西方者其實西方的成功是走出一條符合西方國情的發展道路,然后將此包裝為普世性的藥方,影響了其他國家的自信和創造。中國領導人提出中國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并堅持下來,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并將超越西方,開創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文明。
從2009年至今,每年的“雙十一”都是各大電商集中進行推廣的大日子。天貓的成交額從2009年的0.52億元到飆升至今年的2135億元,同比2017年1682億元增長26.93%。與此同時,今年“雙十一”也刷新了多項紀錄,物流訂單于23點18分09秒突破10億,宣告十億包裹時代的到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大國崛起進程,鮮明體現了這一點。從歷史經驗看,美國夢的提出前提就是美國經歷了1890—1920年代的文明創新,即在繼承歐洲文明基礎上實現了“源于美國而屬于世界”的文明創新,建立起以自由價值觀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以法制、科技、金融為三支柱的國家治理體系,開創了美國120年的霸權時代。若按照世界霸權周期130年的平均律,10年之后或將實現人類文明的范式轉移。
最后,蔣式親民作風至今仍被一些臺灣人所樂道。蔣經國執政期間長期與民眾親近,他簡樸的衣著、不講究排場的作風、即興地親近民眾等,改變了過去政壇那種“代天巡狩”的官威,這也讓民眾相信這位統治者懂得民眾需求。更重要的是,其他大小官僚在這種氛圍下,個個都群起效仿,一時之間官箴為之一新。
再次,建立廉能政府。透過幾任效能相當不錯的“行政院長”,臺灣不但完成了現代化,成功搞活了經濟,而且還建立了一支專業、廉潔的文官隊伍。用韋伯的話來說就是成功建立了專業理性的官僚體系,特別是在政府廉潔度方面雖不能與當時的香港、新加坡媲美,但比起其他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則絕不遜色。特別是蔣經國自身的廉潔度受到了極大肯定,這一點從他身后其妻子生活的困窘即可見一斑。
其次,連續提出并落實重大發展計劃,特別是“十項建設方案”使得臺灣經濟全面現代化,并且成功地帶動了經濟發展,使臺灣進入了亞洲四小龍之列,人民對此甚為支持和滿意。
根據省耕地質量監測實施方案的要求,堅持“四統一”原則進行耕地質量監測點的建設。監測點選擇在生產管理方法及水平與當地大面積生產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省級監測點設4個處理小區,即:長期無肥區、當季無肥區、常規施肥區、測土配方施肥區。常規施肥區面積不小于333.4 m2,長期無肥區、當年無肥區、測土配方施肥區面積為66.7 m2。長期無肥區和測土施肥區用水泥做成永久性隔離小區,小區進水口位于進水渠上游。其余小區用塑料薄膜嵌入地下做成防滲漏的田埂來隔離。當年無肥區在監測點田塊內活動輪換,5年以上輪換一次[1]。
新威權主義執政者最為人肯定的是其一般都能建立廉能政府,然后以此為工具創建出傲人的執政績效,特別是在國家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方面,幾乎都能創造出傲人的成果,但同時它使得權力更加集中這一點也常遭人詬病。換言之,為了經濟發展,為了政治社會秩序,人民的政治權利遭到了限制,而且被集中的權力往往沒有相對的監督機制。所以從蔣經國到李光耀,從日本自民黨到印度尼西亞的蘇哈托,乃至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幾乎都曾被批評不民主。其中尤其是李光耀,遭到更多來自西方國家的指責,這是因為在西方看來,他受英國教育成長,理應對西方民主理論了如指掌,結果卻對西方民主進行了最深刻的批評。這對西方民主理論來說,實屬一種很沉重的打擊,加之其在新加坡所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激發了政治學界的辯論。
我感到頭頂的天空裂開一道口子,燦爛的夕陽照耀著我。太神奇了,偌大的武漢城,李大頭縱然頭大,也不過是海里的一根針,我居然這么輕松地找到了他。他坐在馬路牙子上,好像就是為了等我,真是天無絕人之路。莫非我的福氣來了?此刻,我想起我的父親,他給我起名“呂有福”,我一直覺得這個名字土,俗氣,想改回來。現在看來,這名字還真的給我帶來好運。
民主到底是一種工具還是價值?從新威權主義在臺灣的實踐來看,它確實值得我們深入思辨。政治生活是我們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它最高的價值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好。換句話說,人才是最后、最高的價值,制度只是人類尋求更好生活的工具。在第一產業為經濟條件的社會里,結合了封建社會的現實條件,君主制可能是當時最佳的選擇;而在部落社會和漁獵生產時代里,政教合一的酋長制或許才是一種最佳選擇;未來如果人類有建立共產社會的那一天,或許無政府的社群制度會是最理想的體制。但在今天的實際條件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民主未臻成熟之前,新威權主義的制度或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當然未必所有處于民主化階段的國家都需要新威權階段作為過渡,但從過去東亞地區的實踐來看,新威權主義制度有它的工具性價值。
(作者為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注釋】
①主要指1972年-1988年這段時期。
責編/袁靜 美編/于珊
D609.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