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高壓反腐的態勢下,的確有很多人“不敢”了,但是他們內心真的“不想”了嗎?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從制度約束的角度說,如何讓制度形成防范貪腐的長效機制才是關鍵!
——白巖松
□ 友情鏈接: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
□ 播出時間:2014年10月27日
□ 節目主持人:白巖松
白巖松:歡迎收看《新聞1+1》。10月25日,中紀委十八屆四次全會召開。雖然只開了一天,而且開得很低調,但社會各界對它的關注度非常高。那么,這次全會透露出了哪些新的信息?
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
畫面解說:在中紀委十八屆四次全會剛剛閉幕的第二天,又有一條貪腐官員被提起公訴的消息公布,他就是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來自最高檢察院的消息稱,中紀委查實了倪發科的受賄問題,其收受的大量玉石占受賄總額近八成。這個不愛錢財獨愛玉石的“玉癡”副省長,即將面臨法律的審判,日前已被開除黨籍、公職。
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四風”病源還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層面,“不能”“不想”的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防止反彈的任務艱巨。
10月25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剛剛一天,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紀委全會上做了約5300字的講話。他在講話中強調,反腐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他說:“黨風問題關系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一旦出現反彈,后果不堪設想。”
李永忠(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電話采訪):王岐山強調,十八大以后,在如此高壓、強力反腐的態勢下,還不收斂、不收手的,肯定就是頑固分子,是需要重點打擊的對象。
畫面解說:王岐山在講話中指出,十八大以來,從查處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例看,有的領導干部根本不學黨規、黨紀,不知法律、法規,無視規矩,不講廉恥,根本不把黨紀國法當回事,毫無戒懼之心。在如此高壓態勢下,仍有一些黨員干部不收手甚至變本加厲,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塌方式腐敗”,令人觸目驚心。如何持續保持高壓態勢?王岐山說了幾個“決不能”:“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越應心存敬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決不能無法無天、膽大妄為。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就必須做遵紀守法的模范,決不能打法律的‘擦邊球、搞‘越位。加強紀律建設,首先要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決不能視之為兒戲。”
李永忠(電話采訪):制度反腐最基礎的就是依法反腐,特別是要依靠憲法反腐,同時也是從嚴治黨、從嚴治官的過程。只有制度嚴密,才能做到依法反腐、依憲反腐。而依制度反腐的核心,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白巖松:雖然中紀委十八屆四次全會只開了一天,但很多媒體都把王岐山的講話“掰開了”“揉碎了”,從中尋找新意。其中有一句話幾乎被所有媒體都注意到了,那就是“在如此高壓態勢下,仍有一些黨員干部不收手甚至變本加厲,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塌方式腐敗,令人觸目驚心”。這傳遞出什么樣的信息、反映出什么樣的現實?現在我們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
高波(視頻連線):當前反腐敗處在治標的關鍵期,也是改革攻堅的深水區。應該說,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依然存在,制約清風正氣政治生態的深層次病灶、矛盾等依然存在。王岐山說要“治病樹,拔爛樹”,那么,現在是一棵樹病了還是一群樹病了?是一棵樹死了還是一片林子死了?是樹皮的病蟲害問題還是樹根已經腐爛的問題?等等。情況比較復雜,反腐敗斗爭的嚴峻性、復雜性可想而知。
重點打擊不收斂、不收手的官員
白巖松:對于“不收手” “變本加厲”的問題,人們似乎不大理解——誰的膽子會這么大?
高波(視頻連線):近一段時間,的確出現了王岐山講的“塌方式腐敗”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部門出現了“利益板塊化”的問題。為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為了讓自己的特權能夠保存下來,為了讓這個小利益集團茍延殘喘下來,有些人可能會瘋狂反撲。
白巖松:有很多媒體包括網友都在猜,“塌方式腐敗”指的是哪兒?有人說,這指的是一個具體的省,因為最近有的省落馬的官員非常多。您分析一下,這是指具體的省份還是這種情況在其他地方也存在?
高波(視頻連線):從現在查辦案件的實際情況來看,我想這指的是一種現象,或者就腐敗來講,可能是一個病灶。
白巖松:您舉個例子,畢竟大家還是頭一次聽到“塌方式腐敗”的提法。
高波(視頻連線):比如說,某些部委的某個司出現“全軍覆沒”的腐敗案件,無一幸免;比如某些系統出現從上到下、全系統、整建制的作風方面的問題,貪腐方面的問題。
白巖松:這樣大家就明白了,“塌方式腐敗”不是拆了一塊磚或者掉了一塊地板這么簡單的問題。接下來,我們來解讀一下王岐山講話中的這句話:“四風”病源還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層面,“不能”“不想”的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防止反彈的任務艱巨。顯然,這句話里透露出很多信息。
讓官員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畫面解說:在中紀委十八屆第四次會議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選舉產生新的中紀委副書記劉金國。劉金國履新后,中紀委領導班子繼續維持了“一正八副”的架構。在這個班子里,有政法工作背景的人明顯增加。
2012年11月,時任最高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一級大法官的張軍,成為近年來首位政法系統出身的中紀委副書記。
輿論注意到,在中紀委的反腐行動中,自我凈化也是一個顯著特點。比如在今年年初落馬的高官中,就有多人曾在紀檢系統工作過。今年3月,中紀委調整內部機構,增設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因而被專家解讀為破解“燈下黑”難題的新嘗試。一個月后,這個改革就取得了成果:4月12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稱,之前曾擔任中紀委委員的申維辰被查;5月9日晚,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再次發布消息稱,中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主任魏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組織調查。
今年7月,中紀委發出通知,在紀檢系統內進行培訓中心問題自查自糾行動。
白巖松: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從司法口進入中紀委的領導在增加。高副秘書長,這傳遞出什么樣的信息?
高波(視頻連線):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所布置的那樣,依法反腐是我們治理腐敗問題的高級形態。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政法機關和紀檢監察機關是關聯度最高的合作機構。從政法系統調任高級領導干部到紀檢監察系統,我想有以下三個“有利于”:第一,有利于按照法治的思維、法治的習慣來推進腐敗的治理工作;第二,有利于執紀機關和執法機關形成合力,加強協同配合;第三,有利于黨紀和國法的無縫銜接。
白巖松:這兩年,中紀委在查處本系統內腐敗官員方面沒有手軟,比如曾擔任過四川省紀委書記的李崇禧,曾在紀委系統履職14年、擔任多屆中紀委委員的金道銘,還有剛才提到的魏健等。這是否在發出一個信號:依法治國,首先要從嚴治黨;從嚴治黨,紀委要身先士卒?
高波(視頻連線):是這樣的。只要使用權力,就存在著作風和貪腐方面的風險。從實際情況看,紀檢監察機關也出現了一些“內鬼”。這就意味著,對反腐敗的“堡壘”也要加強有效的監管和治理,就像中央和中紀委主要領導同志說的,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打鐵還需自身硬,要防止“燈下黑”。
白巖松:王岐山在講話中強調,要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重點查處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干部,治病樹、拔爛樹,強化“不敢”的氛圍。懲是為了治,要加大治本力度,選對人、用好人,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日常管理和監督,完善激勵和問責機制,逐步實現“不能”。最終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樹立“三個自信”,真正做到使之“不想”。您怎么分析他的這段話?現在我們缺失什么?
高波(視頻連線):高壓只有變成穩壓,才可能變成日常可以使用的電流。這個“穩壓器”是什么?就是法治——將官員的“不想”“不敢”“不能”銜接好,既高壓治標,又著眼治本。比如說“打老虎”,第一,你得有副好身手,能制服這只“老虎”;第二,你得有一個好籠子,能看得住這只“老虎”,不能讓它從籠子里跑出來;第三,還得有日常的監督管理,做到懲治與督促并舉。
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白巖松:在生物學上,大老虎是由小老虎變過來的;在反腐的生態圈里,“大老虎”是由“蒼蠅”變過來的。所以,“大老虎”要跟“蒼蠅”一起打。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在制度建設方面堅持平穩地“打”下去?
畫面解說:“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先進性要求決定了,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黨的事業發展,既要求管好黨、治好黨,又要求建設好黨。擁有一套完整的黨內法規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在中紀委四次全會上,王岐山的講話十多次強調了“治黨”。
“打鐵還需自身硬”。此次會議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自身監督,以鐵的紀律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
有媒體調查顯示,對民眾而言,中紀委反腐是他們過去兩年里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情。信息公開、政策闡釋、巡視工作、民意傾聽、邀請網友監督,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中紀委空前的反腐力度贏得了民意的廣泛支持。其中,開通一年的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已成為“打老虎”“拍蒼蠅”以及與公眾互動的重要陣地。
播報畫面:今天是中紀委監察部網站上線一周年的日子。自中紀委監察部網站開通以來,網站第一時間發布重要案件信息600余條,而網站在首頁位置設立的12388舉報專區,一度日舉報量高達800余件。
白巖松:我們的節目標題是《從嚴治黨:短期靠打,長效靠法》。這個“法”,不僅僅是指一個健全的法律體系,還涉及到更加嚴格的黨紀黨規。王岐山在講話中提出了一個時間表:到建黨100周年,也就是2021年,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很多人感慨,黨內的法紀法規已經不少了,為什么要到2021年才能擁有一個相對比較完善和成系統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呢?我們現在還缺什么?
高波(視頻連線):為什么要談到2021年這個時間節點?我想這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分不開。也就是說,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時候,我們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到那個時候,我們黨這個百年大黨、百年老黨,也應該走向強黨之路。強黨的標準是什么?應該是一個制度上的強黨。
白巖松:從這個時間表來說,您覺得接下來的當務之急是什么?該從哪里入手?
高波(視頻連線):現在,黨內的法規建設任務千頭萬緒,但是應該堅持這樣三個導向:第一,要堅持民意導向,從黨員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入手,進行黨紀黨規的制度編織;第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在查處貪腐的過程當中,哪個地方的問題比較突出,就讓制度資源對哪里進行救濟、進行圍追堵截;第三,要堅持操作導向,不要追求所謂制度建設的大而全、小而全,而應成熟一個制度就推出一個制度,特別是不能打制度的“白條”,不能讓制度停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嘴上。
白巖松:好,非常感謝高副秘書長的解讀。好多年前,無論專家學者還是媒體人,常常用“不想、不敢、不能”去期待整個反腐機制的建成。如今,在高壓反腐的態勢下,的確有很多人“不敢”了,但是他們內心真的“不想”了嗎?目前還是做不到。因此,從制度約束的角度來說,如何讓制度形成防范貪腐的長效機制才是關鍵!
(根據視頻整理,本刊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