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 林
取舍困難癥
◎ 封 林
近來,我發現我媽經常長吁短嘆,責怪自己太頹廢。聽到“頹廢”二字,我覺得十分詫異,因為在我看來,我媽怎么也算是“老有所學”的先進分子。除了跟我一樣熱愛囤積遠超過她精力所及的書籍、報紙之外,身為醫生的她每天都會看三四檔健康養生類節目,還認真做筆記。這種勁頭,跟“頹廢”怎么也不沾邊。
追問之下才發現,這正是不能取舍帶來的惡果。原來我媽覺得,有許多書籍、報刊自己來不及看,健康類節目也無法割舍,于是一旦干家務活慢點兒或者不小心被電視劇、娛樂節目勾上癮“耽誤”了時間,她就會開始焦躁、自責。當取舍困難已經影響到了我媽的心情和生活質量時,我這個心理咨詢師怎么著也得做點啥。于是,我開始給她進行“心理分析”。
某種行為模式給自己造成麻煩,我們卻放不下,這往往意味著我們已經從中得到了某種收益。能夠做出取舍的人,往往活在現實里,能給自己合理的目標,他們獲得的回報是滿足感、掌控感,可免于承受“總是感到自己做得不夠”的不安感,而付出的“代價”是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進行取舍的人,他們總讓自己處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里,所以時不時就會感到失落、挫敗,但他們也一直沉浸在“我可以超越限制”的“全能幻想”里,避開了面對自己有限性時的失落。
聽完我的話,我媽沉默了一會兒后表示:“你的‘歪理邪說’還有點兒道理。”我不知道我媽會不會有所改變,舍棄一些,我只是忽然覺得,人應該對自己好一些。
(摘自《讀者·原創版》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