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威+奇望+高鵬博+厲李臻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內蒙古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從2003年到2012年這10年的時間,內蒙古財政總收入也隨之不斷增加,2003年全區財政收入為162.72億元,2013年則達到2497.28億元,增長了2334.56億元。與此同時,自治區職工工資收入總額也在不斷提高,2012年職工工資總額是2003年的4.70倍。其中,職工平均工資從2003年的11279元提高到2012年的47053元,增長了4.17倍。但是,在居民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們發現,居民收入差距也在加大,工資差距是導致收入差距加大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分析可以發現,我區工資性收入差距集中表現在:行業之間職工工資差距、企業內部職工之間工資差距、地區之間工資差距、學歷之間工資差距等。現階段,行業之間工資差距問題比較突出。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對行業的收入分類標準,2012年自治區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其平均工資達67378元。而職工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依然是農、林、牧、漁業,其平均工資僅為26604元,兩者之間差額達到40774元。其差額與制造業的平均工資(41708元)相當,兩者的比值為2.53,相對于2010年的比值2.68有所縮小,但是其絕對差額卻比2010年的30800元增加了近10000元。換言之,行業之間的差距并未縮小,反而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從工資增長率來看,自治區農、林、牧、漁業2012年的增長率為15.9%,金融業的增長率為15.0%,兩者的增長率基本持平。但不可忽視的是,兩者同期基數水平的差距較大,決定了兩者之間差額絕對數拉大。
一、 過去十年內蒙古行業工資水平數據及發展趨勢
表1反映出我區年平均工資基數處于較低的水準上,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可以看出,兩者的差額在不斷縮小,2003-2008年,兩者差額在2800元左右,2011年已縮小至500元內。同時,2012年起自治區平均工資開始高于全國平均工資,差額為+284元。經歷10年的經濟發展,自治區平均工資整體增速是十分可觀的,雖然,全區職工工資總額在GDP中的比值較低,居民并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發展成果,但2012年我區年平均工資開始位居全國平均線以上。從目前我區經濟發展態勢看,未來我區職工年平均工資將呈現一種良好的發展趨勢。
從圖1和圖2來看,行業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我區行業之間收入差距同全國一樣,都經歷了由小到大且差距不斷擴大的過程,同時,差距也呈現出一定的加速態勢。根據表2統計數據來看,自治區最高行業和最低行業收入差距的比值呈現一個不斷變化的不穩定態勢,比值從2003年開始增大,在2005年到達一個峰值(3.57),然后開始逐步回落。根據表2和圖2來看,我區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的收入差距絕對差值在不斷擴大,行業之間收入高值和最低值之間差距絕對值增速也在不斷增大,除去2009和2010年外,各年差額絕對值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而且2004年差額絕對值增速高達45.58%。總體而言,最高行業和最低行業的比值不斷波動,但絕對差額在不斷拉大,兩者差額從2003年的11110元擴大到40774元,增長了近4倍。如果將平均數據年份往前追溯,那么這個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因而,在這一時期,行業間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擴大趨勢一直在持續。
二、我區行業工資分配差距變化的主要特點及影響因素
從上述行業間工資變化分析看,我區行業工資呈以下特點:
1.行業平均工資絕對差距較大,且增長快慢不一。如果僅僅從比值上看,我區行業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但由于行業之間平均工資基數存在較大的差距,再加上增速的快慢不同,導致行業間平均工資差距拉大。
2.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緩解,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從比值上看,我區行業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有所緩解。至少從差距擴大的增長速度來看,增速是在逐漸放緩的。但是,如果從絕對差額來看,收入差距的問題依然十分嚴峻,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之所以造成以上情況,最直接的原因是各行業之間工資增長不均衡。由于各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不同,生產的總產值也存在一定差距,片面追求不同行業相同工資增長率必定是不現實的。允許行業間工資的增長速度應當符合一定的要求,差異應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如何控制適度的范圍,要體現政府資源配置的公平,調控壟斷行業,逐步縮小行業差距。
行業工資分配差距變化,一部分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部分與宏觀政策有關,一些利益群體利用政策漏洞,使得非正常收入過高而不斷拉大差距。再者,部分企業增資成本過高,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存在增資空間小的問題,從而使得很多經營者降低工資來增加利潤的。所以,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關鍵的是警惕不合理的差距,更不能任其拉大,由此會帶來社會的不公。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要發發揮應有的功能,處理好效率與發展,公平與和諧的關系。
三、相關政策建議
各行業工資實行分段調整的策略,逐步縮小行業之間的不合理工資差距。
首先,對于行業的工資調整要采取“低快、高慢”的調整策略,發揮企業工資指導線的作用,使其與政府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時相結合,促使低收入行業的工資水平增長速度加快,高收入行業的工資要慢一些。當工資差距縮小到適當水平時候,所有行業按照平衡增長速度增加工資,允許部分發展迅速的行業工資速度適當提高,但是必須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對于勞動生產率過低的行業給予一定的國家財政補貼或者政策支持,各個行業之間的工資增長速度不要過分懸殊。
其次,著力提高中低收入企業員工收入,尤其是一線生產員工收入,加強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的落實工作。重點控制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實現工資收入和價值與貢獻度成正比,調控部分國有企業員工收入,特別是對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實現規范化,制度化。
再次,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應當大力為其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提高企業員工的工資水平和社會公共福利水平。規范企業的稅費征收,切實提高其利潤空間,從而提高員工收入水平。
最后,調整政府和企業收入分配的關系,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政府應在搭建有利于企業正常工資收入分配機制方面加大力度,減少或消除不公平的資源配置,促進各類企業平等競爭方,努力實現社會公平。
( 作者單位: 1.鄂爾多斯市民族委員會;
2.鄂爾多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3.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4. 內蒙古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楊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