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

一、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下社會保險作為民生保障的焦點和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基本生活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保基金是由用人單位和參保個人按照繳費基數的一定比例繳納而形成的專項資金,可以使公民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時獲得幫助,其規模呈逐年遞增趨勢。
(一)基金安全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社保基金作為國家強制性基金,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首先應該保證它的安全完整,這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我國社保法明確規定,社會保險基金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或挪用,不得用于平衡其它財政預算。社保基金主要用于社會保險待遇支出,除國家規定的支出項目外,一律不得支出。
但實踐中,挪用侵吞社會保險基金的違規操作現象和貪腐案件時有發生,地區涉及多個省市,金額也多達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這嚴重影響了基金安全和社會保險制度的運行,也影響了社保制度的公信力。很多人棄保斷保,甚至有人認為“每月定存 500 元,養老不再靠國家”。這明顯反映出人民大眾對于社保基金安全方面存在著疑慮、不安,甚至是不信任。
(二)基金投資運營、保值增值方面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的五項保險具有延期支付的特點和部分留有結余以應對不時之需的要求,所以每年的社保基金都會形成一定的儲存規模。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保值增值是基金管理的第二個目標。目前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失業問題嚴峻,社會保險基金的給付需求不斷增加,保值增值壓力逐漸增強。
在我國通貨膨脹的背景下,只有使基金收益率跑贏通貨膨脹率,獲取高的投資回報率才能保證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社保基金投資渠道只有購買國債和銀行存款。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多年以來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存款利率都低于通貨膨脹率。長此以往,在面對幾十年之后的養老金待遇支付需求時將會形成巨大的壓力。
(三)基金監督和管理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2011年7月1日,我國開始施行《社會保險法》,這是社會保險事業邁出的一大步,開始有法律條文對社保基金管理作出明文規定。該法明確規定,國家對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嚴格監管。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保障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有效運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就筆者所在的地區來說,山東省明確規定,在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監督職責方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監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收支和管理社會保險基金,具體承辦社會保險事務;財政、審計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情況實施監督;并強調要加強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管理監督、征繳管理監督、基金支出管理監督、社會保險基金賬戶及結存基金管理監督,強化責任追究。
但是社保基金的監管力度不強和基金管理體制不健全仍是當下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社保基金的行政監管與投資運營沒有分離開來,政府部門集各項權力于一身,從而造成信息不對稱、透明度不高等突出問題。其次,管理部門眾多且違規現象比較嚴重,名義上負責監管的勞動和社會保障與財政等部門,實際上并不能夠對分散而眾多的管理機構與層次形成有效的約束。再次,對于有明文規定的管理制度執行不力的問題,如國務院針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失業保險基金,有著明確的“納入財政專戶”的規定,但實際上還是有未按規定操作的現象。
二、對社保基金管理的建議
(一)加強會計核算,構建先進的業務信息系統
在會計核算方面,我國社保制度早期的運行中采用收付實現制和借貸記賬法來記錄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結余情況,是具有實際意義的,能夠精準地體現社保資金的運行狀態。但是,伴隨著社保制度的不斷深化發展,基金核算如今已經不單單只體現收入、支出和結余情況,還應包括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等情況。另外,雖然我國的社保基金采用“統賬結合”的模式,但是職工個人賬戶并沒有做實,而是空賬戶,這就增加了社會對參保人的隱形債務,增加了社會保險風險。因此,我國的社保基金核算辦法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正和創新,在按險種核算的同時,將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進行分開核算管理。
另外,構建先進的社保基金信息系統,實現財務業務一體化,即將財務數據和征繳業務數據實現鏈接和統一,在進行業務處理時,能實時傳遞業務信息并轉化為會計核算模塊,從而使會計處理更加快速,發揮財務的監督和管理,既能夠及時準確的反映會計信息,又能對基金進行更好的管理,使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能夠對會計信息進行更好的利用,真正實現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
(二)在保值增值方面
要實現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使基金收益率跑贏通貨膨脹率,實現高的投資回報率,將基金進行投資運營是必然的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逐步放開了部分社保基金的投資運營,比如將政府補助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做實個人賬戶的資金委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筆者建議國家能夠吸收和培養善于進行基金投資運作的專門性人才,拓寬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渠道。對不同性質與功能的資金進行有區別的運營策略,比如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賬戶以及失業和工傷等項目的資金,以嚴格保障安全為首選策略;而對于養老保險項目中的個人賬戶資金,可以適當地考慮進行風險性投資,建立風險預警指標機制,做好社保基金投資風險的控制和管理,實現未來的增值。
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自身的發展還不夠完善,隨著社保基金規模的擴大,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和作用也將逐步擴大,只有實現社保基金與金融市場的良性互動才能保障整個社保制度和社保基金的良性運行和穩定發展。
(三)完善社保基金的公開與監督管理機制
社會保險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當下社會很多參保者和外界人士對社會保險基金持懷疑和消極的態度,甚至認為所謂的“養老錢”不足以支持將來的養老任務,對社保存在疑慮和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眾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繳、資金運營管理情況和保值增值情況無法知曉,掌握的信息很少很片面,沒有清醒的認知和全面的了解。而且我國社會保險實行繳費制,社會保險基金主要由用人單位和參保人員繳費組成,因此他們有權知道社會保險制度是怎樣運作的,制度是否可持續發展等。
如果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信息公開制度,對各種社會保險基金及其活動進行反映,實行“陽光社保”,既保障了用人單位和廣大參保人的知情權,又有利于社會監督的順利開展,對社會保險制度的健康、良性發展起著積極促進作用。因此,我國亟須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信息公開制度,將有關社會保險基金征收、運營和發放的政策、運行情況、基金運營投資比例等內容進行反映和披露,使社會了解社會保險情況,促進我們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工作,也有助于社會監督工作的開展。
只有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機制,實現行政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內部控制和社會監督的通力合作,將社會保險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保險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濟南市社會保險事業局)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