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開盛

反壟斷法基于保護自由競爭的目的,規制違背競爭原則的壟斷狀態的謀取行為和濫用經合法取得的壟斷結構的行為。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是指“一國將其反壟斷法適用于發生在領域外的違反該國反壟斷法的限制競爭行為的情形?!庇捎谶m用的反壟斷法系國內法而非國際性條約,當一國將其本國的壟斷法令適用于他國市場主體在國外實施的限制競爭行為時,常面臨他國基于國家主權原則的保護及執行障礙等問題。
一、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情況的出現
經濟全球化使得一個世界性的市場形成,國際卡特爾等跨國企業巨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層出不窮。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流動自由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投資也越來越具有跨國性,因此大量含有涉外因素的競爭關系或域外的競爭關系,影響到本國和本國企業的經濟利益。基于傳統的法律適用屬地管轄原則“一個行為是合法還是非法,只能依行為地國家的法律來判斷”原理,一國反壟斷法無法干預涉嫌壟斷的企業在他國境內的壟斷行為。也就是說,存在全球化的限制競爭行為,但卻無相關法律對之進行規制,若任其泛濫,必將損害全球的競爭秩序,這與反壟斷法的宗旨相左。各國的反壟斷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反壟斷法需要突破。這種突破就是,一國的反壟斷法能夠適用于他國市場主體在他國實施對本國產生不利后果的限制競爭行為。因此,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是世界經濟相互滲透、日益融合的產物。
二、反壟斷法域外適用的理論依據
賦予一國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效力必須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國際法傳統的屬人和屬地原則都無法全面解釋反壟斷法域外適用的理論依據問題。實務中大致有三種理論支撐學說:
(一)效果原則
效果原則最先適用于刑法領域,一外國人在其本國的犯罪行為影響到己國權益,己國主張管轄權不會認為是侵犯了他國的領土主權。1945年的“美國訴美洲鋁業公司壟斷案”開創了反壟斷法域外適用的先河,確定了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效果原則。在該案中,美國法院認為合同雖然在美國境外簽訂,但它們試圖影響美國的進口貿易,并實際上造成了影響,所以應受美國法院的管轄。美國這一做法,雖受到世界各國的抨擊,但在抨擊之余,他們又紛紛確定本國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效力。自美國以后,歐共體、德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均確立了本國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情形。隨后國際法協會從學理上承認了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效果原則的合理性。
(二)單一經濟體原則
歐共體反壟斷法域外適用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單一經濟體論,即“住所位于共同體的子公司,受其他公司的有效控制,由于其間的一體化關系,其在共同體內的行為被認為是等于其控制者的行為,而不論其控制者位于何地”。依據大多數國家國內法,一般都認為母子公司互不隸屬,承認子公司的獨立性。由于通信的便捷,國外母公司向國內子公司發布指令,母子公司聯合妨礙市場競爭行為常有,國內法對國外母公司規制常感無力。歐共體首次在Dyestuffs案中確定了單一經濟體論,實現了對域外母公司的管轄權。
(三)履行地原則
該原則起源于歐盟,是指協議雖是在國外簽訂、達成,但履行地在國內,則可適用國內反壟斷法規制國外簽訂協議的行為。合同準據法普遍采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即允許當事人有選擇適用法律的權利,但這種選擇并非是無限制的,大多數國家都規定當事人的選擇不得違背強制法的規定。如英國規定,合同的成立效力雖要受合同自體法支配,但是這一規定有兩個例外:一是如果合同履行地法認為合同的履行不合法,那么不論依合同的自體法是否合法,原則上均是無效的;一是適用于合同的外國法,不得違反英格蘭的公共政策。
三、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沖突原因分析
反壟斷法域外適用三個理論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備了合理性,但也存在各自的瑕疵。它們或與傳統的國際法主權原則相背,或與傳統的國際私法屬地原則相悖,又或適用范圍過窄等,故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常遭到當事各方的非議??傊?,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沖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法律發展的不平衡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推動力,保護競爭可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保護國際競爭則可促進國際經濟發展。各國為發展市場經濟,維護市場自由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反壟斷法。由于反壟斷法兼具公法和私法雙重性質,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已成為各國反壟斷法立法的共同趨勢。實踐中各國在反壟斷法立法時并非完全排斥他國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他國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但由于各國經濟和市場競爭度不同,反壟斷法的立法水準也就有高低,適用不同的法律得出的結果差異可能極大?;趦蓢梢幎ǖ牟煌磯艛喾ㄓ蛲膺m用就會在管轄權、審判程序、判決結果、判決承認與執行上產生沖突。
(二)強權政治的驅動
域外適用與其說是個法律問題,還不如說是個政治問題。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賦予一國反壟斷法具有規制他國領域內的限制競爭行為,違反了傳統的國家主權、屬地管轄原則。因為無論是效果原則、單一經濟體原則還是履行地原則,其背后考慮最多的還是認為域外壟斷行為與本國有重大聯系,認為該行為中本國利益應大于他國利益。一國反壟斷法擁有域外適用的效力,必定與該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緊密相關。因為只有一國有足夠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其作出的判決(如罰單)才有潛在的威懾力。如美國曾對韓國三星企業開出1.5億美元的罰單,三星企業雖不情愿但考慮其美國市場仍乖乖地如數支付等。因此國際上常認為美國主張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是在行使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抨擊其為“法律帝國主義”,不少國家更是對之加以抵制。
四、構建雙邊合作機制以解決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沖突問題
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反競爭行為是全球性行為,單靠一國國內立法無法解決。當今仍有許多發展中國家尚未頒布和完善自己的反壟斷法,因此,通過WTO構筑全球性的反壟斷公約在近期也難以實現。為此,構建一個雙邊合作機制以解決反壟斷法域外適用沖突問題即為必須。
(一)信息的交流
信息交流主要有通告和協商兩種方式。通告是為了給對方國家保護本國利益采取相應手段的機會,在跨國反壟斷案件中,當事一方應當為另一方提供審理或判決的必要資料,在涉及對方國家利益的案件中,應當向對方通報所采取的法律措施,聽取對方的看法。協商則是基于國際公平原則,涉事雙方基于事先的合作條約約定,就已被調查的跨國壟斷案件予以協商解決。
(二)國際禮讓
禮讓包括消極禮讓和積極禮讓。消極禮讓是指在處理跨國反壟斷案件時考慮另一方重要利益。積極禮讓是指如果一國的競爭主管機關請求另一國主管機關就其境內損害前者重要利益的限制性商業慣例提起訴訟或擴大訴訟范圍,則后者應對此請求加以認真考慮。如波音和麥道公司合并案就體現了此原則的作用。美、歐相互考慮對方的利益,將合并范圍限制在民用品業務上,并對合并附加了條件。
(三)國際義務
合作雙方還需在各自的國內法中明確規定遵循國際義務。按照國際法的規則:條約即法律,各國都應當遵守條約義務。如新加坡競爭法案在“附則三”中就規定:為避免本法第三章與新加坡本國的國際義務相沖突,經本國總理確認,第三十四條禁止性條款不得適用于(a)指定的合同;(b)該指定合同相關的特別說明。為避免本法第三章與新加坡國際義務相沖突,經本國總理確認,本法第四十七條禁止性條款不適用于本法規定的特殊情況。
(四)相互承認和執行判決
在雙邊合作中為了使作出的判決得到執行,雙方可以在協定中約定一國對他國的判決經國內法的程序予以承認和執行。
(作者單位:中共郴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