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委組織部供稿

沈陽市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積極推動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在聯系服務群眾中反“四風”,轉作風,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歷練黨員干部硬作風
沈陽市各級黨組織著眼于讓黨員在基層一線踐行群眾路線,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推動黨員干部沉到基層,服務群眾,轉變作風。鐵西區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以搜集、解決、反饋民生問題為主要內容的“民情臺賬”工程,通過設立民情信箱、民情日記、民情服務窗口等方式,把群眾的所憂所難寫在本上,記在心上,落實在具體行動上。目前,已有近3000名居民加入,對外發布信息400余條,接受咨詢5624人次,解決問題425個。新民市羅家房鎮黨委探索出“下村辦公”為民服務新模式,做到群眾張張嘴,干部去跑腿,使“下村辦公”成為聯系服務群眾的紐帶,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平臺。據統計,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市有22萬名黨員深入社區辦好事實事6.3萬件次,875名優秀機關干部到社區任職,幫助社區理清發展思路,推進社區黨建工作,在他們的精心指導下,全市51個軟弱渙散社區黨組織成功轉化了29個,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增強。
辦好人民群眾難心事
沈陽市對征求到的群眾意見、查擺出的突出問題、專題民主生活會提出的批評意見,一項一項抓落實,以一件件群眾受益的實事檢驗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以前小區經常停水,而且水質發黃,需要沉淀好長時間才能用,現在經過管網改造,不僅經常停水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水也不黃了。”家住于洪區和泰馨城小區的關百德老人這樣介紹小區自來水管網改造給生活帶來的變化。針對能否用上放心水這件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大事,沈陽市將老舊居民小區供水內網改造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工程”項目,全市130個小區的供水內網改造工程已經完工。棚戶區一直是困擾康平縣相當一部分居民生活的大問題,縣城內原有棚戶區12片,占地181.2萬平方米,涉及群眾7275戶。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縣政府堅持利民惠民原則,嚴格房屋征收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程序,確保群眾少花錢、不花錢,甚至拿到“倒找”的錢住上新房子。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全市共建成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中心1993個,公開和簡化辦事程序109個,群眾的難心事得到了高效便捷的解決。
探尋服務群眾新渠道
沈陽市各級黨組織不斷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圍繞“話有人聽、事有人管、錢有人拿”,積極研究工作方法、創新服務方式,努力尋找服務群眾新渠道。針對社區作為直接服務群眾的最基層單位缺少資金支持的實際問題,大東區拿出1050萬元設立了為民服務專項資金,為每個社區撥付10萬元集中解決各類民生問題。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問題集中、涉及面廣和各種利益關系復雜的特點,沈河區在全省率先推行在基層化解社會矛盾的全社會調解工作模式,整合區信訪大廳、辦事大廳和數字化城管中心等工作平臺,實現“網絡遍全區、一網通萬家”,實現了群眾訴求“零距離”服務,被國家信訪總局稱為都市版“楓橋經驗”。據統計,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沈陽市共取消、下放各類行政審批事項1090個,減少各類議事協調機構407個。
沈陽市委不斷鞏固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市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沈陽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意見》,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圍繞構建靈活高效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體系、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優質均衡的公共教育體系、均等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系、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和良好的生活服務和保障體系,統籌推進各項民生工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沈陽市還選樹一批在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優秀黨員,使他們成為激勵廣大黨員做好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的新坐標,共同唱響為民服務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