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四川省什邡市第二人民醫院, 四川 什邡 618400)
眼視萬物,為人的視覺器官。祖國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眼為人體的局部器官,其與五臟息息相關,尤其與肝腎的關系密切,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篇》曰:“東方色青,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古代醫家又發現目珠的發育、視覺的功能與腎精關系密切,由此又提出“眼雖屬五臟,而五臟之中腎最為貴”。為此本文試就目與肝腎的生理病理關系,及目疾從肝腎論治,作一粗淺認識。
1.1 肝開竅于目
1.1.1 肝藏血,上濡于目 肝藏血,肝中之血在氣的推動下上行于目,使目受血而能視,故《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云:“肝中升運于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升于高而難得,故謂之真也。”
1.1.2 肝之經脈,上連于目 《靈樞·經脈第十》云:“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云:“眼乃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注于目而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從肝膽發源,內有脈道孔竅,上通于目,而為光明。”可見,肝與目在經絡上直接連屬,且臟腑之精氣通過肝經上行以濡眼。
1.1.3 肝主疏泄,肝氣通于目 目為肝之竅,肝主疏泄,氣機調暢,升降有序,出入有節,五臟六腑之精源源不斷地上濡于目,目得精血的濡養,才能視物辨色,如《靈樞·脈度第十七》云:“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中醫眼科六經法要·眼科開卷明義篇》指出:“肝經的玄府通暢,肝氣即能上升,肝氣上升,則目中即有主宰,五臟之精,各展其用,就能分辨五色”。
1.2 腎為目之主
1.2.1 腎藏精,影響目的形成與發育 腎藏先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上聚形成目,如《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記載:“大哉目之為體,乃先天之空竅,肇始之元明”;同時“腎為封藏之本”,藏五臟六腑水谷之精氣,腎中精氣的盛衰影響視覺的形成和發育,《靈樞·大惑論第八十》云:“目者,五臟六府之精也。”,五臟六腑之精上聚,上注于目,不斷推動目的形成與完善。
1.2.2 腎精生髓,腦充目明 腎精生髓通于腦,影響目的功能,《醫林改錯·腦髓說》云:“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可見,腦為髓海,賴腎精充養,目為腦之余,故目與腦的關系密切,精充髓滿,腦充目明,而能視萬物。
1.2.3 腎氣充盛,神光充沛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曰:“外有二竅,以通其氣,內包諸液,液出則為淚。中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氣、真精,皆滋目之液也。……神光者,謂目中自然能視之精華也。”《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云:“五臟之中,惟腎水神光,深居于中,最靈最貴,辨析萬物,明察秋毫。”其中神光指視覺功能。目位最高,須依靠腎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將其津液輸布到眼中。腎氣由腎精所化生,腎精充足,腎氣充盛,則雙目精彩內含,神光充沛,視物清晰。
1.2.4 腎主津液,潤澤目珠 腎為水臟,津液上輸于目,賴腎中精氣的推動、蒸騰、氣化作用,在外化為淚液以潤澤目珠,在內濡養瞳神。《中醫眼科全書·精津學說》引《秘傳眼科龍木論》云:“眼為水晶之宮,眼中之珠借水以養……腎氣衰則五臟皆病,攻于眼目之病,其系首重。”可見,津液在目無論外與內均與腎精、腎氣的作用密不可分。
2.1 肝與目的病理關系 《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云:“夫目屬肝,肝之怒,怒則火動生痰,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蒙,如煙如霧;目一昏花,愈生郁悶。”情志不遂,而致火動生痰,蒙蔽清竅,視物昏花。因此,肝臟的病理變化可以從眼所表現出來,進而推知肝臟內在變化。
2.1.1 肝體不足之肝血不足、目失濡養 《銀海精微·迎風灑淚癥》云:“目乃肝之外候。”目為肝之竅,肝氣條達,肝血濡養,使之維持正常視覺。若肝血不足,出現兩目干澀、視物不清、視瞻昏渺等癥狀,如清·江涵暾《筆花醫鏡·肝部》云:“肝之虛,腎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脈左關必弱,或空大。其癥為脅痛、為頭眩、為目干、為眉棱骨眼眶痛、為心悸、為口渴、為煩躁發熱。”《審視瑤函·開導之后宜辛補論》亦載:“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則有發生長養之功,而目不病;少有虧滯,目病生矣”。
2.1.2 肝用偏亢之肝火上炎、肝陽上亢 肝氣偏盛,“氣有余便是火”,出現肝火上炎,肝陽上亢等,其臨床表現為雙目紅腫癢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暴盲等癥,如《銀海精微·花翳白陷》云:“人之患眼生翳如蘿卜花,或魚鱗子,入陷如碎米者,此肝經熱毒入腦,致眼中突然腫痛,赤澀淚出不明……。”近代張育三《眼科捷要·心兼肝》云:“滿眼通紅,因屬心家,而大角紅筋脹起,名為兼肝,是肝木能生心火,用平肝之藥,以去肝火,則心火自退,即揚湯止沸,不如灶底抽薪之意也。”故在臨床中肝經之病均可導致目疾,可從肝論治。
2.2 腎與目的病理關系 肝與腎為乙癸同源,母子之臟,精血互生,且腎脈上行與肝相連,同氣相求,故目病雖在肝,而關乎腎;腎藏精,主宰一身之精氣,精虛不榮引起各種目病的發生。
2.2.1 腎精虧虛,視物昏蒙 腎精虧虛,不能生髓充腦,出現兩目昏花、目失神彩,《眼科金鏡·目昏癥》曰:“人若年越五旬,兩目昏花者,猶月之過望,天真日衰。”《四診抉微·察目部》也云:“腎水枯涸,故目無精華,不能朗照。”因此,老年人腎精虧虛,陰精耗損致精血不能上充于目,則視物不清,甚至出現暴盲等疾。趙獻可在《醫貫·眼目論》中記載:“經曰: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坐而欲起,目慌慌如無所見。又曰:少陰所謂起則目慌慌無所見者,陰內奪,故目慌慌無所見也,此蓋房勞目昏也。”
2.2.2 腎陰不足,陰虛火動現兩目干澀作痛 眼為上竅,功能獨特,內有滋目之真血、真精、神膏、神水,富含陰液。腎陰虛,肝木失于腎水之涵養,虛火上炎,侵襲上竅,傷陰耗液,故目病陰虛火旺者多見,如《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七·眼目》云:“凡病目者,非火有余則陰不足耳。”臨床可見眼目干澀、視物昏花、眼睛癢澀、眵多淚少、眼前如有云霧飄蕩、白睛淡紅或暗紅而有結節等。
目為肝之竅,腎為目之主,故肝腎疾病可累及于目,故在治療時,應予以重視肝腎臟。外障疾患多實,則以清肝瀉火、祛風清熱、養陰生津為上策,內障疾患多虛,宜以補腎調肝、益氣補血、疏肝活絡之法而收功。近年來,臨床從肝腎治眼的范圍逐漸擴大,張濟南[1]治療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視網膜色素轉性、視神經姜縮、老年性白內障、屈光不正等均從肝腎論治;羅丹[2]認為肝腎陰虛型為視網膜色素變性常見證型,以滋補肝腎,活血明目為主要治法。吳利龍[3]認為干眼的發生,其主要病機為肝腎陰虛,因此采取補養肝腎,生津潤目法治療等等。這些都豐富發展了目疾從肝腎論治學說的內容,完善和豐富中醫眼科理論體系,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
誠然,“肝開竅于目”,所以在強調目病與肝的關系同時,必須重視腎與目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仁齋直指方·眼目方論》:“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蒙暈眩。”因此臨床中必須重視肝腎與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更好的指導臨床,以期獲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張濟南.補益肝臂法治療內障目病初探[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0,6:50-53.
[2]羅丹.明目地黃湯加減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肝腎陰虛型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4-5.
[3]吳利龍.養肝潤目方治療肝腎陰虛型干眼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3,23(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