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兵
摘 要:新加坡理工學院(Singapore Polytechnic)是一所非常重視學生實用技能培養的高職院校。在教學形式和條件方面,新加坡理工學院在校內建設了創意村和企業中心,在校外與企業建設了實訓基地,甚至在海外也發展了不少實習合作單位。新加坡理工學院引企入校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形成了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特色。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技能
新加坡理工學院以其較長的辦學歷史而著稱,在職業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了促進學生對未來工作崗位技能的熟練掌握,新加坡理工學院構建了一些工學結合的教學形式和條件,其中創意村、企業中心和企業訓練項目是引企入校的主要形式。通過這些形式師生能將所學的理論運用到企業實際問題中,對企業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認識,對于老師有了新的教學案例,對于學生積累了工作的經驗。
一、新加坡理工學院引企入校的主要形式
(一)創意村。創意村是新加坡理工學院用于科研和創新發展的專門場地。在這個場地內學院的師生和校外企業共同開發最新的生產技術和策劃最新的商業服務模式,把試驗成功的技術和孵化成型的商業服務模式再應用到校外的企業中去。創意村展現了新加坡理工學院追求節能可持續發展和能源利用效率的理念,實施了可以降低能源消耗的環境友好標準。師生設計的產品包括可將陽光折射進入室內的陽光折射裝置、有降溫輔助作用的綠墻系統等。在清潔能源試驗所,他們展示了太陽能面板、發電風輪轉葉和東南亞第一座太陽能充電站,可以讓來訪者了解并體驗綠色能源技術。由于在綠色能源和可持續技術的應用,新加坡理工學院獲得了新加坡綠色標志金獎。創意村的80%建筑是用可循環材料建造,節約了400萬新加坡元。
(二)企業中心。新加坡理工學院的企業中心是學院引進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一種形式。企業中心經常舉辦企業成功經驗分享會。學生可以聆聽和學習成功企業家關于創業和經營企業的感悟,在與企業家近距離見面交流時,能了解企業經營的第一手資料,并學習如何當好老板和做好經營。企業中心是新加坡理工學院學生進入企業的一條途徑,培養了學生的商業理念并使他們成為創業者。
新加坡理工學院企業中心與企業家執行委員會、新加坡理工學院企業家社團都有密切聯系,它在整合智慧和經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學院聘請資深老師、商業領導和企業家組織商業咨詢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相互合作,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憑著涉及多個行業領域的豐富經驗,委員會為創業學生提供商業導師和人脈資源。
企業中心也以企業家執行委員會企業獎、企業家基金給予資助,最高額度50000新加坡元。針對新加坡理工學院不同學院的學生,新加坡學生企業家俱樂部經常組織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企業領導訓練營、企業和商業工作實習、企業與行業論壇。通過培養企業家經營理念和投資創意,企業中心是新加坡理工學院整體教育促進的關鍵部分。
(三)企業訓練項目。企業訓練項目是工作準備。企業服務處給予在校生企業訓練項目支持,其宗旨是為學生協調企業訓練項目幫助他們在工作氛圍中獲得工作經驗。1970年以來成千上萬學生通過企業訓練項目踏入了職場第一步。學生在第二學年末就開始他們的工作實習。
企業訓練項目為公司和學生提供了雙贏合作模式。來自不同專業的約4000名學生被安排到公司進行不少于6周的實習。學院希望公司成為合作伙伴為學生作好工作準備。這種合作模式給行業培養了訓練有素的畢業生。
每位學生可獲得的報酬是21新加坡元/天或450新加坡元/月。在訓練項目下支付給學生的報酬是免除中央準備基金和技能提升基金。其他豁免還包括針對非公民的工作許可和工資部分交稅。
海外企業訓練項目的活動給學生機會獲得工作經歷并發揮他們的技能。約800多名學生被送到23個不同國家開展不同專業的海外企業訓練項目。學生在新加坡公司、大學和研發機構的海外分支機構工作。
二、新加坡理工學院引企入校的教學形式中各參與方的作用
(一)政府給予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新加坡政府研究了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發現勞動者素質決定了發展速度和質量,提高勞動者素質就必須依靠職業教育與培訓。新加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1991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文件《新的起點》,其中專門提出“工讀雙軌計劃”。新加坡理工學院在同年7月開始實施,學生每周大部分時間在公司開展實際工作訓練,只利用1天、1個晚上和周六上午到學校上課。學生不用繳納學費,還可以獲取報酬。這種工學結合的培訓模式一直延用至今,使得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因有制度保障顯得更加緊密。
(二)師生在企業項目中解決問題和提升技能。新加坡理工學院的教師都必須有企業工作經歷,在入職時已有多年本行業工作的經驗了。學院給與教師時間到企業兼職,讓他們保持與行業的同步發展,及時從生產第一線獲取最新的信息。在新加坡理工學院上課,教師上課的內容都與生產工作密切相關,學生不覺得有所學習的內容沒有用處,同時教師帶學生在校內的實驗場所開展的實訓項目也是企業的工作任務。
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直不離開企業的環境。在“工讀雙軌計劃”中,學生有機會到企業中工作,積累工作經驗,訓練崗位技能,是很有實效的。另外,學生在校的學習環境也具有企業真實性。例如在化工與生命科學學院建有一個企業工藝操作實驗室,安裝了各種生產設備。學生可以親自操作啟動、關閉和各工藝流程控制。為創建這樣有真實感的操作環境,學院裝備了實驗級綜合泡罩蒸餾實驗裝置和分控制系統。其他實驗設備還包括了篩板精餾裝置、具有不同包裝材料的填料塔吸收裝置、升膜蒸發器、各種換熱器(管殼式、雙管式、平板式)等。
(三)校企之間形成雙贏機制。政府制定鼓勵政策要求新加坡高職院校與企業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積極開展合作。新加坡理工學院理事會就吸收了行業人士,共同討論學校培養目標、開設專業和課程、師生實踐項目等。在行業人士的指導下,新加坡理工學院制定的教學計劃和開展的實訓項目都能讓學生學到崗位技能,因此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態度也認真,教學效果也很好。
新加坡企業特別關注與高職院校合作,他們從中也可以得到不少好處。人力資源是企業的重要財富。企業跟新加坡理工學院合作可以有機會招收到所需的人才。企業把工業項目交給學校的師生來完成,也利用了師生的技術和時間,節約了資金投入和人力成本。新加坡理工學院通過合作機制把學生送到企業實習,學生實際上成為了企業的準員工,政府對吸納學生實習的企業有優惠政策。企業從中可以選擇優秀的學生成為正式員工,解決了人力資源問題。
三、我國高職院校切實完善校企合作機制的新思路
(一)政府出臺職業技能培養促進政策。我國高職的校企合作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如沒有長效機制、合作深度有限、教學與實際脫節等。原因三于我們的校企合作外在推動力不強。我國在1996年出臺了《職業教育法》,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在具體操作層面沒有進一步的實施細則,原則性強。無論高職院校還是企業都不能真正從中找到可行性條文,目前雙方本著熱情和各自需要進行合作,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很好解決。
政府在國家人才戰略的大背景下,要利用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聯合教育部、人社部和財政部等共同研討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總結已有的成績和經驗,借鑒新加坡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技能培養促進政策,明確在合作中各方的關系、權利與義務,落實企業優惠措施,依法監督和評估,保障學校實訓場所建設的投入。
(二)教育部門監督和評估高職院校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
設。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和數據采集工作的結果來看,評估專家特別關注院校在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使用情況。各院校或各專業會在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投入的設備和人力較大,從實際效果來講,許多實訓基地成為一種擺設,由于企業不在校內實訓基地有所參與,也沒有真正項目可做,只能是模擬。對于校外實訓基地,企業不會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要求來培養學生,只是做為準員工來使用。
學校的上級部門可根據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校企合作的合格和優秀標準,用這項標準來檢查學校的落實情況,使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和數據采集工作的最終結果能與實際相吻合。
(三)高職院校制定支持并落實教師與學生參與企業實踐
的保障措施。從提升自身能力和技能的目的來講,高職院校師生都希望有機會參與真實的企業項目工作。而現實中我們高職院校師生可參與企業合作的機會少,參加的時間也不能保證,不能無后顧之憂地去開展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對老師有教學工作量要求,教師的大量時間是放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來講有安全方面和經費方面要求,學校也盡量少讓學生去真正企業實習,不太愿意支付學生的實習補貼或企業指導費用,從而影響了學生和企業的積極性。
高職院校強調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求引入企業配合教學,而也要樹立以服務企業為中心的辦學理念。高職院校以這種理念來制定可行的校企合作保障措施。一是構建利益機制。高職院校必須采取切實措施保證企業的幾種核心利益:優先選擇優秀的畢業生,利用高職院校資源對職工進行繼續教育,依托高職院校的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進行新產品的研制開發,新技術的引進,設備的技術改造。二是確定鼓勵師生參與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實踐的時間和經費要充分保證,同時也進行考核,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不能以傳統的工作量來考核教師的教學任務,要以校企合作的成效來衡量師生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 http://www.sp.edu.sg/wps/portal/vp-spws/spws.i.innov
[2]周文玲 陳修煥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特點及啟示[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6
[3] 劉修泉、李艷紅、渠川鈺、盧飛躍. 借鑒新加坡職教先進理念 推動高職科研工作的開展[J]. 新疆職業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