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臘生
江蘇省金壇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蘇金壇 213200
24 h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合并心絞痛中的診斷價值
徐臘生
江蘇省金壇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蘇金壇 213200
目的 探討24 h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合并心絞痛中的診斷價值。 方法 收集2011~2013年疑似診斷為心絞痛型冠心病患者60例,通過冠狀動脈造影方法確診60例患者中有32例心絞痛型冠心病患者設為研究組,28例非典型性心絞痛型冠心病患者設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3導聯同步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然后指派固定的臨床住院醫師及時記錄檢測結果,患者在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過程中的生活狀態、活動情況,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研究組ST-T改變陽性率為71.88%,對照組ST-T改變陽性率為2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冠心病合并心絞痛患者動態心電圖ST-T改變陽性率與疾病本身有很大關聯,應對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測,同時結合實際病情和生活狀況,對病情做出準確判斷。
心絞痛型冠心病;動態心電圖;ST-T;介入治療
胸痛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患者最多發的主訴癥狀之一[1],分為典型心絞痛和非典型心絞痛。典型心絞痛明顯提示患有冠心病,非典型心絞痛通常需要依靠冠脈造影進行判斷。對于患者有造影禁忌或者醫療設備達不到造影檢查要求時,采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對其進行診斷分析,對診斷治療效果有很大幫助。動態心電圖是臨床上診斷冠心病時常用的無創性檢查方法。動態心電圖能準確地記錄患者出現的短暫心肌缺血情況[2],可提供臨床診斷冠心病的客觀依據。本文對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冠心病合并心絞痛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研究24 h動態心電圖ST-T改變對冠心病合并心絞痛的診斷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60例疑診患者,對其進行冠脈造影檢測,確定心絞痛型冠心病患者32例,設為研究組;非典型心絞痛冠心病患者28例,設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女比例7∶9,平均年齡(43±8.2)歲,平均病程(3±2.7)年;對照組中男女比例4∶3,平均年齡(51±7.1)歲,平均病程(2±3.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教育背景及治療背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選取標準 ①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心內科住院治療,且被疑似診斷為冠心病合并心絞痛的患者;②具有冠脈造影的初次診斷結果及完整的臨床和動態心電圖檢查資料的患者;③所有患者均符合WTO在1979年頒布的一切相關的診斷標準;④患者左右冠狀動脈及任一分支的病變狹窄度均>50%;⑤所有患者必須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且通過醫院的審查。
1.2.2 排除標準 ①明確確診過心肌梗死的患者;②曾經接受過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③曾經接受過冠脈旁路移植手術的患者。
1.2.3 冠心病合并心絞痛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ST-T診斷標準 ①ST段呈水平型或者下斜型壓低,并且J點之后的0.08 s處幅度≥0.1 mV[3];②ST-T段改變的時間應該維持1 min;③連續兩次ST-T段改變的發作時間間隔應≥1 min[4]。必須同時符合上述的三項標準才能判定為動態心電圖ST-T改變為陽性。
1.2.4 動態心電圖監測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使用儀器的統一標準為3導聯同步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儀。將導聯電極粘貼于患者胸前體表,然后將雙上肢粘貼于患者左右胸骨柄的第二肋間鎖骨中線位置,將雙下肢粘貼于患者左右側肋邊緣下方大約1 cm位置的鎖骨中線處[5],并且要求患者胸導聯的位置與常規心電圖V1、V5電極位置相同,對患者進行24 h全天候的動態心電圖監測。指派專門的臨床住院醫師記錄監測數據、患者在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過程中的生活狀態和活動情況,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ST-T改變陽性率為71.88%(23/32),對照組ST-T改變陽性率為21.43%(6/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介入治療發展的最初階段使用冠狀動脈球囊擴張,之后出現了一系列的治療手段,如激光冠狀動脈成形術、冠狀動脈斑塊旋磨旋切術、熱球囊成形術、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等[6]。臨床數據顯示,冠狀動脈球囊擴張結合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能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7]。激光冠狀動脈成形術目前在臨床上經常被用作輔助技術,而熱球囊成形術等則因為臨床效果不理想已被淘汰[8]。
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形式比較復雜,在診斷上也一直存在一定的難度,誤診、誤治率比較高[9]。臨床數據顯示,冠心病合并心絞痛患者的發病率為63.68%,高于一些文獻的報道數據[10]。傳統心電圖檢查僅僅只能檢測出十幾秒內患者的心電變化,對于臨床診斷的幫助有限,而動態心電圖檢查可以連續地監測患者24 h的心電變化,獲得大量連續性的心電資料,對臨床分辨異常心電活動,做出正確診斷提供了全面、準確而可靠的依據。
目前,對臨床上冠心病的治療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對于冠心病合并心絞痛突發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一般應及時采取直接經皮冠狀動脈的介入治療[11],如果醫療設施等條件不允許,且發病到就診時間<2 h的情況下,可選擇溶栓治療作為應急措施。如果溶栓治療失敗或者發病時間已經>2 h應該以最快的速度轉送到具備急診介入條件的醫院進行急診PCI。急診PCI要求應在發病12 h內進行[12],但這一個要求應當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采取抗血栓治療無效的情況下也應迅速采取急診PCI治療。急診PCI對降低冠心病合并心絞痛突發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療效,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圍術期對患者進行適當的抗栓治療可提高PCI的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13]。擇期手術的患者應當在術前進行充分的抗栓治療,一般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連續使用≥3 d。如果是急診手術則應在術前立即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并依據患者情況給予替羅非班30~50 ml等受體拮抗劑,以防止支架內形成急性血栓。術后常規給予硫酸氫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12個月,12個月之后可酌情停用硫酸氫氯吡格雷,只用阿司匹林。
對于臨界病變的患者,并沒有臨床依據可以證實PCI預后的效果好壞,所以對于臨界病變的患者,臨床上依然采用藥物治療而不是直接介入治療。
總之,采用最嚴謹科學的手段準確診斷冠心病,對臨床情況進行嚴密監測,嚴格地選擇患者的PCI適應證,同時合理運用PCI技術,對整個病程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并采取恰當的治療,是臨床上診療冠心病的基本法則。
[1]許俊堂.心絞痛的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國臨床醫生,2009,31(9):19-20.
[2]張娟贏,沈衛峰,戚文航,等.24 h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9,18(13):258-259.
[3]鄭小雍.兩種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87-88.
[4]高文麗,麻繼紅,劉日霞,等.ST段抬高的臨床意義[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1(5):47-48.
[5]傅慧卿.動態心電圖ST-T改變對心絞痛型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0):425-426.
[6]Bertrand ME,LaBlanche JM,Tilmant PY,et al.Frequency of provoked coronary arterial spasm in 1089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iography[J].Circulation,1982,65(7):1299-1306.
[7]吳立榮.遵循指南,恰當進行冠心病的介入治療[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2009,30(7):354-355.
[8]馬業新.冠心病的介人治療[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9,12(5):265-266.
[9]王舉香.24 h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3):585-586.
[10]張慧文.24 h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12(4):432-434.
[11]陳慧,耿海華.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吉林醫學,2010,19(33):5960-5961.
[12]龍作湘.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337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24(29):134-135.
[13]李俊峽,崔俊玉.心電圖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誤診誤治,2007,20(5):1-4.
Diagnosis value of 24-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angina
XU La-s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Jintan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Jintan 213200,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value of 24-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angina.MethodsSixty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uspected angin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rom 2011 to 2013 were collected.It was confirme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that 32 cases of 60 patients suffered from angin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 study group,28 patients suffered from atypical angin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of patients received 3-lead and 24-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Then fixed clinical resident doctors were assigned to record the patients′test results timely,the patients′life status and activity during the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process,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 ST-T change in study group was 71.88%and that in control group was 21.43%,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 positive rate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ic ST-T chang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angina is largely related to disease,therefore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among the patients and their actual state of illness and life status should be combined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atients′state of illness accurately.
Angin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ST-T;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R543.3
B
1674-4721(2014)10(c)-0184-03
2014-06-20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