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邊知識產權保護談判舉步維艱,知識產權強國把談判場所轉移到區域貿易安排中,在發達國家市場開放和直接投資等利益驅動下,一些發展中國家被迫接受了高標準的區域性知識產權協議。目前,實施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的區域貿易安排主要包括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加拿大—歐盟全面經濟貿易協定(CETA)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等,它們推動著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也產生了新的不平衡問題。
關鍵詞:區域貿易安排;知識產權;產權制度
中圖分類號:F74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6-0112-08
全球化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活動與知識產權保護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制度建設方面,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出現了不同法域、不同層次、不同組織間的共存體系,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體制日益復雜。在全球知識產權制度的晚近發展中,由于多邊貿易體系內知識產權談判陷入僵局,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開始向雙邊或區域性體制轉換,主要表現為在自由貿易協議中實施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既是推動當代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制造著新的知識產權矛盾與摩擦。
一、區域貿易安排成為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途徑的原因
(一)全球多邊知識產權制度發展受阻
19世紀后半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產權的國際需求和國際市場出現,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制開始建立發展,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和1886年《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生效,確立了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規則,197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建立進一步統一了國際知識產權協調規則。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WIPO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經濟需求,主要體現在締約方不夠廣泛、保護范圍跟不上國際技術發展、保護標準不統一、未建立實施爭端解決有效機制等。因此,WIPO未能真正起到協調各成員方國內知識產權制度和解決國際爭端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地位迅速提升,多邊貿易體制內簽署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盡管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存在很大分歧,但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強力推行下,TRIPS協議并開始在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內發揮主導作用。TRIPS協議是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利益妥協的結果,雖然極大地提高了全球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但在制度完善過程中,由于成員方力量對比變化,暫時平衡的知識產權制度又陷入了新的發展困境。以巴西、印度、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成員聯合主張自身利益的力量不斷增強,一方面在新一輪多邊貿易體制談判中納入多個知識產權發展議題,主要涉及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公共健康問題以及向最不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等;隨著發展中成員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認識大幅提升,另一方面開始關注實施TRIPS協議的社會成本認為TRIPS主導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偏高,發展中成員支付了更多的知識產權許可費,加重了和發展負擔。多邊貿易體制內,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利益的新沖突,使全球多邊知識產權體制的發展重新陷入僵局。
(二)區域貿易安排是各經濟體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戰略工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協議迅速增多,區域貿易安排的地位出現了質的飛躍和變化,成為各經濟體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戰略工具。區域貿易安排制定了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并提供長期穩定、可預見性的實施措施。與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相比,區域貿易安排博弈相對簡單,利益協調難度相對降低,談判方式靈活,談判議題更有針對性,從而更容易達成共識。
從發達成員角度看,由于其自身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和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均較高,區域安排義務的成本較低,知識產權保護收益更大,甚至可以主導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例如2001年起美國推行競爭性自由化戰略,目的就是通過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示范和競爭效應,鼓勵更多國家或地區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接受美國在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環境與競爭等領域的商業規則,從而確立自由貿易協議中的美國模式,強化在全球貿易投資和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主導地位。至2014年3月,在美國與二十多個國家或地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中,知識產權保護都是主要談判議題,這是美國維護技術優勢、提高知識產權權益的重要政策內容。
從發展中成員角度看,區域貿易安排可以加強同各類經濟體的經濟貿易聯系,為擴大貿易、投資營造有利環境;而且區域貿易安排談判時間相對靈活,增大了發展中成員的適應能力和彈性空間,增加了發展中成員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動力和途徑。例如我國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將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提高到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表明了我國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的信心和決心。在我國已進行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中,中國與智利、新西蘭、秘魯和哥斯達黎加簽署的自由貿易協議均包含知識產權保護內容。
(三)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談判更能滿足知識強國的利益
對于知識強國來說,知識技術優勢是其國際競爭力的基石,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培育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因此,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其首要之義。TRIPS主導的國際知識產權體制雖然在知識強國主導下建立起來,保護范圍擴大、保護標準提高、執行能力強化,但知識強國對TRIPS框架下的知識產權制度并不滿足。認為TRIPS協定中的彈性條款和過渡安排為發展中成員提供了過度優惠,最惠國待遇原則擴大了發達成員對發展中成員的讓步,限制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水平,它更像是一個貿易自由化工具,而非促進創新的工具。高新技術發展催生著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強國希望推行更高水平的保護范圍與標準。此外,在TRIPS體制內,由于各成員方國內知識產權立法、執法的差異,盜版和假冒等侵權現象并未減少,嚴重損害了知識強國的利益,再加上TRIPS簽訂后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緩慢,知識產權強國對TRIPS的實施也不滿意。endprint
當多邊貿易體制無法達到知識產權強國的進一步要求時,它們開始尋求轉移談判場所。2000年,知識產權強國在WIPO體制內積極推動《專利法條約》,試圖在專利的新穎性、說明公開、權利要求書及審批程序上統一標準,實現高標準的世界專利保護,但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聯合抵抗,未能達成共識。此后,美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知識產權強國在各種雙邊和區域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協定及投資協定中簽署了包含TRIPS-plus標準的協議[1],談判場所瞄準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區域貿易安排可以實現貿易創造、貿易轉移、創造投資和規模經濟等效應,是接受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等收益,對于發展中成員方更具吸引力,更容易達成妥協。例如美國、歐盟簽訂的區域貿易安排中,通過提高市場準入換取他國大幅度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做法,有利于推行知識產權強國的標準,更能滿足知識產權強國的利益[2]。區域貿易安排還能產生差別待遇和排他效應,非成員方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也會積極尋求加入區域貿易安排,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甚至對全球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產生示范效應。例如《反假冒貿易協定》(ACTA)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都在意圖打造區域貿易安排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新典范,并通過秘密談判方式和對象選擇談判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進行了隔離,在其邊緣化策略下,中國已開始重視研究更有效的國際執法標準。
二、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在區域貿易安排中,發達國家主導的知識產權談判和規則具有典型性,代表著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趨勢,比較成熟的安排包括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協議中的知識產權規則,最新進展則體現在《反假冒貿易協定》以及加拿大—歐盟經濟貿易協議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談判上。
(一)傳統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1.歐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1)歐盟知識產權客體保護。內容。歐盟知識產權保護始于1973年的歐洲專利公約, 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發展。歐盟知識產權制度一體化水平較高,提出了知識產權保護區域統一的目標,并在版權領域實現了局部統一,版權保護是歐盟知識產權規則的核心,1992年通過了《與版權有關的租賃權及某些權利保護指令》,隨后頒布了多條指令,內容覆蓋衛星廣播及電纜廣播、數據庫的法律保護、精神權利保護、家庭錄音錄像、信息社會版權保護、藝術作品轉售權等,并統一了版權及其它權的保護期限。歐共體專利保護一直致力于程序的協調和規則的統一,《歐洲專利公約》(2007年修訂)規定了歐洲專利的統一申請審查程序,依據專利授予條件,發明人可獲得在歐洲專利局或締約國主管部門一次申請、多國指定的便利。保護期限為申請日起20年。《共同體商標條例》(2009年修訂)建立了歐盟統一商標制度,即按規定條件和方式申請注冊的商標,只需向歐洲內部市場協調局或成員方商標局使用一種語言、提出一次申請,即可在共同體內獲得統一的商標保護,商標的許可和轉讓適用于優先權的規定。歐盟還有成套的原產地標記和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主要涉及烈性酒、葡萄酒、農產品和食品;對原產地標記保護適用于第三國名稱,并對第三國向歐盟提出的申請或反對意見開放。歐盟簽訂的國際條約對成員方具有約束力,是歐盟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入TRIPS等基本條約的基礎上,還十分重視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新發展,并已加入了晚近發展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和《保護植物新品種國際公約》等[3]。
(2)歐盟知識產權執行規則。歐盟知識產權保護主要采用指令和條例方式,指令設定的目標要求轉為國內法,條例直接適用于各成員方,并由超國家機構進行管理。歐盟知識產權司法統一進展緩慢,共同執法成效主要體現在邊境保護上。2012年,歐盟海關查處侵權案件中,手表和鞋價值最高,占總價值的22.74%和16.58%;查處商標侵權比重最高,占97.12%[4]。歐盟海關為識別侵權貨物,改善了與權利人的合作,依申請保護的比例不斷提高。
2.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知識產權保護規則[5]
(1)NAFTA知識產權客體保護。北美自由貿易區知識產權保護內容與TRIPS相似,不追求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區域統一,只是確定知識產權保護標準,且僅限于與貿易投資措施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版權保護在《伯爾尼公約》基礎上,范圍拓展到計算機程序和數據庫保護,對錄音制品和加密衛星信號保護期限作了補充規定。工業產權保護在《巴黎公約》基礎上,確認了美國專利申請的“發明在先”原則,根據無歧視原則要求美國把確認發明日的本國適用范圍擴展到其他成員方,對醫藥、農業化工品保護作出特別規定;商標注冊不以注冊前的“實際使用”為條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遵循《集成電路知識產權公約》,不允許實施強制許可。對地理標志(不包括葡萄酒和烈性酒)和商業秘密(包括藥品和化學品)保護也進行了特別規定。
(2)NAFTA知識產權執行規則。北美自由貿易區知識產權保護執行并不依靠超國家機構,而是建立了專門的爭端解決機制和保障程序。行政和民事救濟包括公平合理的執行程序、禁令、損害賠償等;臨時措施包括證據獲得、擔保、賠償等;刑事救濟包括處罰條件和措施等;邊境措施包括海關停止放行、賠償、檢查通知、依職權訴訟、不予進口等。
(二)晚近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新規則
1.ACTA打造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新基礎
反假冒貿易協議(ACTA)是美國、歐盟等知識產權強國推進知識產權強保護的談判,它將知識產權保護從國際貿易政策中分離,通過重點實施針對假冒和盜版的執法措施,加強國際合作,試圖建立一個超越TRIPS協定、執行措施更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新標準。在民事執法方面,為加強權利人的利益訴求,ACTA擴大了禁令和臨時強制措施的適用范圍,排除和限制爭議產品進入市場,并接受所有合理的賠償金額計算方法,保障賠償的實現;在刑事執法方面,擴大了刑事責任的適用范圍,包括進口或使用侵權商品標簽與包裝、未經授權復制公開上映的電影等行為,降低了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門檻,明確“商業規?!毙袨槭侵笧橹苯踊蜷g接經濟或商業利益而實施的任何行為;在邊境措施上,擴大了海關權利,海關可以主動對受到懷疑的假冒和盜版產品有權扣留,并增加了對過境貨物的審查權利;擴大網絡服務商的義務安排,權利人對網絡環境下的盜版和假冒產品提起合法請求時,網絡服務商應披露疑似侵權賬號的用戶身份,削弱了用戶的隱私權[6]。endprint
ACTA創立的知識產權談判文本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被后來發達國家區域貿易安排談判大量借鑒,CETA和TPP談判就借鑒了其主體內容,成為其延續與升級。
2.CETA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1)CETA知識產權客體保護規則。2009年,加拿大與歐盟開始談判建立全面經濟貿易協定(CETA),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特別強調適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新進展。版權及相關權保護方面,特別規定了技術保護措施,即阻止或限制侵權的技術、設備或組件只有在表演者或錄音制品制作者利用訪問控制或加密等保護流程時才被確認為有效;特別規定了網絡服務商的責任,指明執法程序適用于網絡版權及相關權的侵權行為。專利權保護應努力遵守《專利法條約》(2006),特別延長了醫藥產品和植保產品的保護期,對投放市場前進行行政審批的給予5年以內的保護期和12個月的申請寬限期。商標權保護遵循《商標法新加坡條約》(2006)和《商標國際注冊的馬德里協定》。商業秘密保護要求必須存放于文件、電子電磁設備、光盤、膠卷或類似設備中,不允許限制自愿許可。數據保護方面,規定未經許可只有數據提交者在授權保護5年內可獲得產品上市許可;特別規定了植保產品數據臨時保護,保護期至少10年。對植物多樣性保護主要依據《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條約》。
(2)CETA知識產權執行規則。CETA知識產權執行規則特別重視對假冒及盜版侵權行為的救濟。臨時及預防措施規定司法機構可扣押商業規模的知識產權侵權人的財產;民事救濟措施規定依權利人申請可不予賠償地清理侵權商品的商業渠道或銷毀侵權產品及制造材料與工具;刑事救濟措施包括主動調查、扣押涉嫌假冒和盜版的商品與工具以及文件證據,沒收或銷毀假冒和盜版商品,在商業渠道外處理未銷毀的假冒或盜版商品。邊境措施包括中止放行或扣留涉嫌侵權貨物、要求權利人申請提供信息(加拿大反對)、擔保等。
3.TPP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1)TPP知識產權客體保護規則??缣窖蠡锇殛P系協定談判方不斷壯大,美國主導后意欲打造為高規格的區域貿易安排范本,對世界知識產權體制發展也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在版權及相關權利保護上,列舉或原則性地規定了規避技術保護措施、侵權管理信息行為與例外限制;保護期延長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70年或首次授權發布不少于95年,若創作完成25年內未授權發布,其保護期自創作完成不少于120年。在專利權保護上,對動植物、人或動物疾病診斷治療及外科手術方法授予發明專利,只有依據保護公共秩序和良俗、保護動植物和人的生命健康、保護環境的理由才能拒絕授予專利;對于上市申請提交的產品安全及功效信息,未經提供者同意,不得在上市產品10年內批準其他申請人相同或類似產品的上市。在商標權保護上,不要求注冊標識具有視覺上的感知性,也不拒絕注冊僅由聲音或氣味組成的標識;馳名商標保護不受未注冊、未納入馳名商標目錄或缺乏認知的影響;對地理標志予以商標形式的保護;對互聯網域名進行保護以防止商標網絡盜版。
(2)TPP知識產權執行規則。民事救濟中,TPP特別強調賠償的震懾作用,規定至少在版權及相關權利侵權和商標假冒案件中建立先行賠付制度,賠償額應足以警示未來侵權行為并補償權利人的所有損失;在專利侵權案件中可判定侵權人承擔其侵權行為造成損失的三倍賠償額。對于盜版和假冒商品的銷毀上,做法與CETA規定相同。刑事救濟特別規定使用足以引起混淆、誤判或欺騙的假冒商標標識或包裝,不論是否有假冒或盜版意圖,都應受到刑事處罰。邊境措施規定中止放行措施適用于締約方境內所有港口,自其申請日起不低于1年或與版權或商標權保護期限相同;主管當局有權對進口、出口、轉口或自貿區中涉嫌侵犯版權或商標權的貨物采取主動措施。協議還特別規定了數字環境下的民事和刑事執法措施,;鼓勵網絡服務提供商與版權人合作,阻止未經授權的版權材料的存儲和傳輸;各締約方國內立法可規定網絡服務提供商承擔版權侵權責任的例外[7]。
三、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發展前景
(一)傳統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經驗延續
首先,傳統區域貿易安排中特別重視工業產權程序的協調統一,盡量簡化申請程序,提高國際申請效率,加強審批管理。例如不斷修訂的歐盟專利公約致力于簡化歐洲專利保護的途徑和程序,專利申請文件可以采用任何語言,專利申請向歐洲專利局提出后,授予專利在指定國統一生效;歐盟商標條例規定由歐洲內部市場協調局負責單一注冊和管理,一經注冊在所有成員方內獲得有效保護。在晚近區域貿易安排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上,這種申請程序的協調被應用到數字環境中,例如TPP規定建立電子商標注冊系統和商標申請注冊的網絡數據庫。申請程序的協調統一實際還延伸為保護初始申請人的利益,例如CETA規定只有數據提交者在5年內有權獲得依賴數據獲得的產品上市許可,TPP新農業化學品的上市許可申請也作出類似的規定。
其次,傳統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別重視爭端解決機制的直接有效性,盡量防止TRIPS協議下貿易報復帶來的雙方利益受損的局面。例如在歐盟內部,知識產權爭端的任何一方都可以申請到歐洲法院進行裁決,裁決結果具有最終效力,各方都應該嚴格執行,否則會在歐盟層面對其進行制裁。這種司法性質的爭端解決程序可以大大降低權利人的維權成本,而且執行效果更好。涉外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性和經濟性,對強化國內知識產權侵權救濟措施的有效性和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最后,傳統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別強調遵循國際知識產權公約。無論是歐盟知識產權規則,還是NAFTA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都十分重視與國際知識產權公約的聯系,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協議中知識產權保護的一般規定明確要求成員方履行《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日內瓦公約》和《植物新品種公約》。這表明區域貿易安排是全球知識產權體制的重要形式之一,反映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原則,也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并始終面臨著與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融合發展問題。endprint
(二)晚近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新趨勢
1.知識產權保護內容復雜化
知識經濟快速發展開辟了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新領域,集成電路、植物新品種、生物技術和網絡經營等為知識產權保護帶來巨大沖擊,對于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版權向非文字部分延伸,主要體現在數字技術應用的版權保護問題,例如歐盟、NAFTA、TPP對衛星廣播和有線轉播實施版權保護;歐盟、CETA和TPP規定了錄音制品的技術保護措施及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信息傳播責任。其次,商標權向無形標記延伸,主要體現在注冊商標范圍的擴展上,例如為解決商標網絡盜版問題,TPP規定對互聯網域名進行保護;TPP不要求注冊標識必須可視,聲音或氣味標識也可申請注冊;NAFTA規定申請注冊商標的商品或服務屬性不應成為商標注冊的障礙。此外,專利權保護包含生物技術內容,例如TPP對新農業化學產品、人或動物的疾病診斷治療及外科手術方法、動植物新品種提供專利保護;歐盟對轉播轉基因生物、野生動植物、傳統草藥制品等提供保護;CETA對醫藥和植保產品的數據提供保護。由此可見,晚近區域貿易安排內的知識產權保護范圍明顯擴張,開始關注對信息技術成果和生物技術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
2.彰顯知識產權強保護趨勢
(1)延長保護期限。知識產權保護期限長短體現了創新利益和知識使用者利益之間的平衡,延長保護期限實質上是強調保護權利人的壟斷利益。在版權保護期限上,TPP對作品、表演、錄音制品、攝影作品、電影和廣播的保護期大幅增長,明顯高于《伯爾尼公約》;在專利保護期限上,為彌補申請時不合理的延遲,均規定可延長保護期限,例如CETA延長了醫藥產品和植保產品在投放市場前進行行政審批的保護期;NAFTA對醫藥、農業化工產品測試數據的保護進行了特別規定。
(2)強化權利人利益。區域貿易安排中增強對強制許可及例外的限制,表明其知識產權保護受知識強國操縱,強調對權利人的保護,這可能會減弱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利益,產生過高的經濟成本。與TRIPS協議不同,區域貿易安排中增加了強制許可的限制范圍,例如NATFA規定成員國不得對商標、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進行強制許可,TPP將強制性許可限制在緊急情況、反壟斷的補救、非商業性公共需要這三種情況下;TPP列舉了技術保護措施例外限制,原則性規定了權利管理信息例外限制和網絡服務提供商承擔版權侵權責任例外限制。此外,NAFTA、TPP規定版權人有權禁止和許可平行進口。
(3)強化執行措施。第一,加重對假冒及盜版產品的刑事處罰,程序更具體、內容更詳細、方式更嚴厲。TPP列舉了受到刑事處罰的情況(包括即使沒有假冒和盜版侵權),界定了商業規模的版權及相關權利侵權含義,要求罰款的金額要足以震懾未來侵權,司法機關扣押范圍增大到證明文件,有權沒收直接或間接來自侵害活動的財產(甚至包括侵害人的其他合法財產);CETA和TPP還規定司法機關可以主動調查,銷毀任何假冒商品組成的物品。第二,為探索知識產權保護的長效機制,構建有效的維權機制,區域貿易安排中加大了知識產權民事處罰的損害賠償力度,帶有懲罰性質。TPP規定在盜版與假冒商品侵權案件中建立高額先行賠付制度和額外賠償制度,彌補權利人的損失,包括律師費、訴訟費、侵害人所得利潤及其他費用,震懾潛在侵權行為。第三,加強數字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執法。CETA規定知識產權執法程序適用于數字網絡環境的版權及相關權的侵權,TPP規定還適用于數字環境下的商標侵權行為;CETA規定了網絡提供商的責任,TPP還對網絡提供商侵權責任例外、擴大反規避技術措施、權利信息管理作出規定,并明確規定了網絡提供商的責任限制、服務范圍、單邊保函等。
3.擴散區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區域性知識產權保護具有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的地方主義性質,是謀求全球普適性標準遇到阻礙時,在區域范圍內更具針對性地解決特定知識產權保護要求的途徑,從而成為國際知識產權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過來,區域性知識產權保護安排的地域特征對維持知識產權強國的市場優勢地位具有局限性,為謀求高水平、全球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及其利益維護,知識產權強國主導的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協議也積極推行國際延伸,適用范圍意指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從而推動著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趨勢的提升。
(1)向不斷增加的成員方擴散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歐盟建立后成員方不斷擴大,由最初的6國擴大到現今的28國;北美自由貿易區由最初美加兩個發達成員擴大到美加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的合作,開創了南北型區域貿易安排的先例;TPP自美國主導后參與談判的國家或地區已增加到12個。區域貿易安排的吸引力主要源于其顯著地擴大貿易投資的收益。1994年始歐盟成員國間貨物貿易額增長率快速提高,平均保持7.4%的增長率,由于歐盟成員國間貨物貿易額起點較高,這一增長率表明了其龐大的貿易擴大規模;1994—2007年,歐盟內部FDI流入量增長率大幅增長,平均增長率達到17%以上,同期全球FDI流入量增長率為15.2%。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到2012年間,區域內貨物貿易額增長率平均達到7.6%,1995—2012年間區域內FDI流入量增長速度平均為11.1%[8]。 CETA、TPP預期也會帶來較高的貿易投資收益。除了直接的貿易投資利益,區域貿易安排還會帶來規模經濟和人員流動等動態效應。因此,歐盟對歐洲潛在加入國仍具有較大吸引力,TPP也會吸引太平洋兩岸新的國家或地區加入,甚至出現包含更高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的新區域貿易安排。在這些區域貿易安排內,發展中國家以及不斷加入的新成員為獲得預期貿易投資收益,愿意與發達國家進行利益互換,接受和遵守這些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條款,促進了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
(2)向非成員方擴散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首先,在WTO體制內,根據最惠國待遇原則,WTO成員方在區域貿易安排中給予另一方超過TRIPS協定的優惠待遇,應立即無條件地給予其他WTO成員;根據國民待遇原則,知識產權保護效力可以在WTO成員國民間普遍轉移,從而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優惠待遇和保護責任可以適用于非成員方,在WTO內擴散。其次,區域貿易安排中高標準的知識產權立法與執法在成員方國內以立法形式實施時,會對區域外貿易伙伴造成壓力,如TPP談判對亞洲尤其是中國造成了強化知識產權執法的壓力,為防止被排除在區域貿易安排之外,中國開始關注國內知識產權執法水平,提高已有區域貿易安排的規格,也不排斥加入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的區域貿易安排。endprint
(3)與全球多邊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對接。一方面,區域貿易安排幾乎都明確適用主要國際知識產權條約,包括《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以及一些新生效、高標準、新技術領域的國際知識產權條約,如《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條約》、“互聯網條約”等,甚至還包括一些未生效的國際條約,如CEPT和TPP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事實上是《反假冒貿易協議》實質性條款的延伸和“復活”[9]。直接適用國際條約必然要求區域貿易安排內的成員修改國內法律、遵守國際條約的保護要求,區域貿易安排與國際知識產權條約規則進一步接軌。另一方面,歐盟、NAFTA、CETA和TPP覆蓋的國家或地區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巨大,貿易伙伴眾多,其推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在事實上會通過國際經濟交往演變為更多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大規模的區域貿易安排累積效應和傳導效應會形成一個強大的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從而影響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發展內容與趨勢。由此可見,知識強國推行的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并不僅著眼于區域范圍,而是力爭將其保護規則推廣為全球標準,為其技術優勢在全球范圍實現利益提供保障。
(三)區域貿易安排內知識產權保護實踐的發展困境
1.區域貿易安排內的知識產權利益沖突
目前,歐盟內部成員知識產權法律協調與統一主要集中在版權領域,商標權和專利權領域內部的建立統一共同體制度也進行過嘗試,如1975年簽訂《共同體專利條約》期望整合歐洲專利,但由于在工業產權領域內利益沖突激烈,一直未能生效;NAFTA內部知識產權利益沖突不僅體現在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間的標準差異沖突,即使美加之間在藥品與農業化學產品專利保護上也存在爭端;ACTA、CETA和TPP的談判前景也不確定,推行的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與成員方已有區域貿易安排內容可能存在矛盾,談判發起者內部如歐盟、日本國內反對力量也比較強。
2.區域貿易安排與外部的知識產權利益沖突
區域貿易安排推行的知識產權保護高標準觸動了區域外發展中大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利益。首先,普遍缺乏對傳統知識的利益考量。NAFTA、ACTA、CETA和TPP知識產權保護范圍都未包括對傳統知識和遺傳知識的保護,歐盟也只是對其優勢的傳統草藥制品和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說明這些區域貿易安排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更關注發達成員方的知識產權客體范圍。其次,限定TRIPS安排下的優惠調節。TPP允許動植物專利限制了TRIPS提供的立法選擇權;ACTA、TPP和CEPT都對藥品實施高標準的專利保護,保護藥品測試數據、對仿制藥進行銷售許可等條件的限制、限制強制許可的實施條件、禁止平行進口等,提升了市場價格和壟斷能力,限制了公共健康權。
3.加劇了全球知識產權保護利益的不平衡
知識產權制度的合理性在于它對利益的平衡,即在社會公眾利益和智力成果創造者利益間的平衡。從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歷史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一直處于權利保護和限制的法律調整之中,由此也不斷陷入發展困境。TRIPS暫時平衡了知識強國創新利益與發展中國家傳統產業領域內的平衡,TRIPS實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較高社會成本的同時,發達國家也遭受著日益泛濫的假冒盜版等侵權市場,這種暫時的平衡被打破,全球多邊知識產權保護體制陷于停滯。如果區域貿易安排無法在現實國際市場中進行合理的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的話,也會面臨發展困境。一方面,從區域內發達成員的利益來看,過高的知識產權保護意味著對創新的過高保護,這并不利于社會創新機制的健康持續運轉,可能會造成效率低下、影響國際市場競爭力。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還可能導致濫用知識產權,從而阻礙貿易自由化;另一方,從發展中國家利益來看,在TRIPS知識產權保護標準還未完全消化的背景下,區域性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無疑意味著雪上加霜,若為加入區域貿易安排被迫接受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而交換得到的市場準入利益因產業結構不具備競爭優勢而未大幅增加的話,執行機會成本會比較高。若不加入區域貿易安排,又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而且現實中區域貿易安排內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還具有擴散效應。因此,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可能會深化全球知識產權利益沖突,使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陷于不穩定的狀態。
四、結論與啟示
(一)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當前全球知識產權談判場所轉移的新領域
為尋求最佳談判環境,全球知識產權談判出現了單邊—多邊—區域場所的反復遷移,知識產權談判主體由開放的全球性談判轉為發達國家主導的選定對象談判,加快了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多元化趨勢的變革,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充滿了新的不確定性[10],國際經濟貿易規則博弈更加激烈。目前,我國已達成協議或正在談判的FTA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大約只占1/2,主要目標仍集中在擴大貿易和投資,也并不旨在通過提供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擴大出口,因此即使涉及知識產權談判的,其保護標準也不高。在發達國家主導的區域貿易安排發展良好的背景下,更多國家或地區也會加入,這可能會給我國帶來新的談判課題,要求我國充分重視區域貿易談判場所在國際知識產權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主動與貿易伙伴進行高規格的談判,并為加入高標準區域貿易安排創造條件。
(二)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是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體制的重要內容
歐盟、NAFTA建立比較成熟的區域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知識產權客體范圍比較全面,包括工業產權、版權及相關權利和新型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爭端解決直接有效;在實用主義指導下,ACTA、CEPT和TPP更注重執法體系的建立和高標準化,關注數字環境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使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內容和要求復雜化。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基本達到TRIPS要求,但與區域貿易安排內的知識產權規則相比還有差距或空白領域,特別是在知識產權執法方面,差距更大,假冒和盜版問題十分嚴重。與區域貿易安排內的成員經濟交往中,可能會遭遇其知識產權爭端解決的直接制裁。由于區域貿易安排不關注傳統知識保護,未來我國在這一領域仍然面臨保護困境。endprint
(三)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征影響著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趨勢
重視知識產權談判的區域貿易安排中,發達成員的全球經濟地位和影響非常大,其知識產權利益在多邊體系內無法加強時,區域貿易安排成為其關注焦點,并致力于全球執行。因此,區域貿易安排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事實上成為當前全球知識產權談判的核心,影響著全球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趨勢。目前,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規則普遍追求高標準、嚴執行的目標,保護范圍擴大、保護期限延長、執法措施加強、突出保護權利人利益。對于發展中成員來說,無視或逃避普適性的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規則,并不利于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我國應正視知識產權強國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強保護的示范效應和高標準的國際趨勢,客觀分析與區域貿易安排引導的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趨勢的相容性和差距,分步驟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從加強現行知識產權制度執法入手,樹立負責任的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形象;逐步提高知識產權立法標準,適應國際新趨勢;加強知識產權新立法的執行,開辟知識產權保護的新領域。
(四)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進一步深化了知識產權利益矛盾
區域貿易安排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主要為知識產權強國利益服務,加劇了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平衡,知識產權國別制度面臨不同的挑戰,特別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壓力和義務,尤其是執法資源的更多分配和市場占有率的降低。因此,區域貿易安排引導的知識產權強保護趨勢可能會加劇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局面,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相關利益矛盾。我國應繼續堅持多邊談判途徑,強調知識產權保護的全球利益,聯合發展中國家而不是依靠妥協消除多邊體系內的知識產權談判矛盾,提升在多邊談判中的規則制定能力;重視協調多邊談判與區域談判的差異,強調經濟相互依存性,創造南北對話的新基礎,積極推動新知識產權議題的談判,體現多邊體制的多元性和合理性,探索區域貿易安排中知識產權協議的新體制。
參考文獻:
[1] 吳漢東.中國知識產權藍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95.
[2] Shadlen, K.C.Exchanging Development for Market Access? Deep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Multilateral and Regional-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5):750-775.
[3]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http://www.wipo.int/wipolex/zh/profile.jsp?code=EU.
[4] 歐盟委員會.http://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customs/customs_controls/counterfeit_piracy/statistics/archive_en.htm.
[5] NAFTA Part 6(Chapter 17).https://www.nafta-sec-alena.org/Default.aspx?tabid=97&ctl=Section View&mid=1588&sid=b6e715c1-ec07-4c96-b18e-d762b2ebe511&language=en-US.
[6] Mercurio,B.Beyond the Tex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12,15(2): 361-390.
[7] 陳福利.知識產權國際強保護的最新發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知識產權主要內容及幾點思考[J]. 知識產權,2011,(6):71-78.
[8] 聯合國貿發委員會.http://unctadstat.unctad.org/TableViewer/tableView.aspx?ReportId=89.
[9] 左玉茹.ACTA 后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的變化[J].電子知識產權,2012,(8):26-35.
[10] 范超.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體制變革與我國的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14,(1):28.
(責任編輯:徐雅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