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宏斌
摘 要:博物館是集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功能于一體的場所。各家博物館陳列展示手段不盡相同,晉祠博物館因其特殊性陳列方式有所局限。但因其有獨特的資源,充分發掘結合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獨有的展覽內容和陳展方式,將給晉祠博物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博物館 多媒體技術 信息化 陳列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b)-0205-02
博物館是以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為基礎,集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功能于一體的場所。博物館把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采用形象化方法,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陶冶藝術審美情操。可以說,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人類知識的寶庫,是世界文明的窗口,也是人類積累起來的文化金字塔。
現今在我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幾千座。這些博物館各具特色,其陳列展示手段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博物館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從最初的博物館網站建設到現在的博物館3D虛擬展示,多媒體技術始終貫穿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晉祠博物館作為博物館家族中的一份子,也在探索信息化發展方向。
1 晉祠的文化遺產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距離市中心25 km,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是集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園林景觀為一體的著名遺址類文化遺產地。晉祠文化遺產價值獨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晉國的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筑類型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石刻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文脈傳承的實證孤例;同時,晉祠也是世界王氏、張氏的發祥地。晉詞博物館作為晉祠的主體管理單位,是一座集文物保護、學術研究、陳列展覽、安全保衛、景區建設、重要接待及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綜合類博物館。
晉祠文化遺產豐富,建筑、彩塑、壁畫、碑碣等均為國寶。
北宋以來的各類古建筑100余座。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的圣母殿堪稱宋代建筑典范;同期興建造型奇特的魚沼飛梁是我國橋梁建筑史上的實物孤例;建于金大定八年的獻殿穩如大殿,巧似涼亭,是我國唯一一座殿與亭結合的古建筑。此外,對越坊、水鏡臺、勝瀛樓等古建筑也各具特色。
北宋以來的各式彩塑190尊。彩塑侍女像突破了北朝以來宗教造像的藩籬,是中國雕塑史上宋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對于研究北宋宮廷六尚制和宋代宮廷生活、衣冠服飾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藝術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元代樂伎像為目前已知的全國唯一一組完整的元代樂隊塑像,是研究元代雜劇和古代樂器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此外,水母樓魚美人像、老君洞金身三清像等古代塑像,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壁畫12處,最有價值者當屬關帝廟內壁畫,是目前己知的唯一一套完整的古代三國志連環畫壁畫。
碑碣石刻400余通。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書的“晉祠之銘并序”碑開創了我國行書上碑的先河,被譽為第一通行書碑,是晉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鑿刻于武周時期的華嚴經石刻,共132塊,內有19個武周造字,武則天親筆為之題序,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
此外,晉祠金屬文物也有突出代表。四尊宋代鐵人挺拔威武,雖歷經風霜,歷千年而雄風不減;五對鐵獅分別鑄于宋、明,張牙舞爪,威風八面;五口大鐘滿布銘文,記載著歷史歲月滄桑。這些文物代表了古代冶金技術的突出成就。
晉祠青山環繞,碧水川流。在這里,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完美融合,古樹掩映,曲徑通幽。館區內有古樹名木80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樹26株。西周初年所植周柏(臥龍柏)、長齡柏經碳十四科學測定,均已有3000年樹齡,隋唐所植的數株槐樹,歷經1500年風霜雪雨,至今仍枝繁葉茂,郁郁蒼蒼。
2 晉祠的陳列現狀分析
2.1 晉祠的陳列內容及方式
晉祠博物館由館區和懸甕山景區構成,總占地面積1696畝,其中,館區178畝,懸甕山景區占地1518畝。館區建筑面積22762.4 m2,約占館區面積的19%,古代建筑100余處,共計14165 m2,占建筑總面積的63%。目前,博物館內綠化總面積達36548.4 m2,約占核心景區面積的30%。其中新增人工綠地7305 m2,約占整個綠化面積的20%。
由于晉祠博物館主要是以古建園林為主的博物館,有別于傳統的歷史類博物館,其陳列展示的技術手段受到很多局限。類似于故宮博物院,所有的陳列展示必須依托每一個單體建筑才能實施。但是晉祠又具有其獨特的元素,在晉祠的每一個單體建筑內,又有諸多附屬文物,例如:彩塑、壁畫、碑刻、楹聯匾額等。加之晉祠的每一處建筑的建筑年代有所不同,所以每個單體建筑的建筑結構、建筑裝飾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如今晉祠這樣一個古建筑博物館,具有晉祠特有的風格。另外,晉祠古樹眾多,最早的古樹為西周所植,距今3000多年,之后歷代均有所植。加之晉祠建筑類型豐富,亭臺橋榭均有實例,又使晉祠成為了一個園林式博物館。但晉祠既不像頤和園皇家園林那樣規模宏大,又有別于蘇州私家園林那樣小巧別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因此,晉祠的陳列主要以本身固有的建筑群、古樹名木及建筑附屬文物為主要內容,陳列手段也就比較單一。在整個陳列過程中嚴格遵守文物保護工作的十六字方針,在不涉及文物本體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輔助說明,例如:說明牌等。但是所有的陳列元素必須符合晉祠自身的建筑風格,要與建筑本身渾然一體,因而缺乏生動。許多前衛的設計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下無法實施,所以晉祠的陳展風格就只能古色古香,不能有過多現代的元素出現。
除了晉祠這些不可移動文物的展示之外,晉祠還有董壽平美術館、傅山紀念館、世界王氏、三晉廉吏館及趙梅生美術館等基本陳列。這幾個展覽依托各自獨立的展覽環境,運用了一些常規展覽的技術手段,有展柜、燈光、說明牌等。為了增加展覽的視覺效果,在展柜的選擇、展品的布置、燈光的照射、說明牌的設計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整體展覽色調的把握均與展品本身溶為一體,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比如在昊天神祠內布置的三晉廉吏展,展覽以圖版的形式出現,展覽運用暖色調,這樣在燈光的照射下,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圖版中用歷史人物畫像結合文字說明,設計講究,圖文結合融洽,給人一種和諧之美,使人有種親近的沖動。另外,在一些展區運用了一些多媒體設備,比如在董壽平美術館和三晉廉吏館安裝有液晶電視,循環播放董壽平生平視頻及圖片、歷代廉吏小故事等內容,作為輔助陳列增加了展覽的觀賞性和知識的延展性,起到了極佳的展覽效果。endprint
為了豐富展覽內容,我們在董壽平美術館內專門布置了董壽平先生生活館。該館是與主展區緊密連接的,不僅陳列有董壽平先生生前使用過的物品,還原了董老生前家中的生活場景,而且仿照真人等比例制作了董壽平先生硅膠像。在游客參觀完董壽平書畫精品之后,觀看董老生前的生活情景,使游客更加了解董壽平老先生這位書畫巨匠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
2.2 晉祠現有陳列的局限性
晉祠雖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對其流連忘返,但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也給廣大游客帶來了遺憾。例如:在晉祠主殿圣母殿內陳列的北宋彩塑侍女像,因為常年處于大殿內,環境相對獨立。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及行走帶入的灰塵會對彩塑本身造成極大的傷害,出于對文物保護的目的,我館不得不將其封閉,游客只能通過柵欄遠遠觀看這些美妙絕倫的藝術精品,無法近距離觀摩;在圣母殿南側的水母樓二層陳列有明代彩塑魚美人像,是晉祠的又一彩塑精品,因為水母樓為木構建筑,而且通往二層的通道既陡又狹小,也有同圣母殿內彩塑一樣的原因,故而游客也無法看到其尊容。
為了彌補這些缺陷,我館在景區正門入口廣場宣傳欄內設置了部分展示,但這些展示只是諸多精品中的一部分。另外,我館的印刷出版物《晉祠彩塑》中較全面的展示了彩塑內容,但出版物只能平面展示,無法展示全貌,對廣大游客來說同樣無法感受彩塑的傳神之處。隨著三維技術的發展,我館也做了一些工作。2012年我館對晉祠景區核心景點進行了全景掃描,并經編輯后制作成景區虛擬展示數據,鏈接在晉祠官方網站上。這樣,游客可以通過網絡身臨其境,看到晉祠全貌,也能領略實地無法看到的內容。但是,對于不經常上網的人群,同樣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3 多媒體技術應用構想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應用,尤其近年來在博物館行業的應用更加廣泛。文物展品的三維展示、文物制作過程的模擬、建筑結構的三維模型展示、歷史場景的實景還原、鐳射銀幕展示等,這些輔助陳列都依托著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在這樣高速的信息化發展大潮中,晉祠也結合自身特點,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技術手段,摸索今后博物館信息化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們對晉祠景區內的所有文化遺產進行了影像數據采集,內容涵蓋古建、彩塑、壁畫、楹聯匾額、碑碣石刻、鐵質文物、館藏文物、古樹名木、四季景觀、文獻史料等方面,形成了龐大的影像資料庫,這為我們進行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探索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對我館文物進行恰當的輔助陳列,從而豐富我們的展覽,增加與游客的互動和交流,起到更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通過多方調研,結合晉祠自身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豐富陳列內容。
第一,利用自身資源,增加多媒體展示平臺。
利用我們現有的數據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建立晉祠文化遺產數據庫,運用電子屏或觸摸屏等介質在景區內充實展示內容。在晉祠景區入口處宣傳欄內設置大型電子屏,循環播放晉祠的宣傳片、高清圖片等內容,使游客在參觀前就能全方面了解晉祠,引導游客游覽。游客服務中心內設置觸摸屏,展示晉祠虛擬漫游或晉祠文化遺產數據等內容,使游客在休息之余用指尖觸動晉祠。這樣,游客能夠系統化地了解晉祠的文化遺產,而且可以通過觸摸屏的交互功能更深的探索晉祠內涵,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深對晉祠文物知識的理解。另外,可以嘗試在保證文物本體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核心景點的觸摸屏展示。例如:圣母殿廊下,設置一到兩臺觸摸屏,專門展示圣母殿內宋代彩塑及水母樓二層明代彩塑的三維影像數據,全方位的展示每一處細節,這樣的輔助陳列可以彌補游客無法看到這些藝術珍品的遺憾。而且交互式的操作,可以拉近游客與文物之間的距離,使游客更深的了解文物本體。
第二,發掘自身優勢,打造獨特展示內容。
晉祠擁有獨特的文物資源和文化內涵,充分發掘自身優勢,可以打造獨一無二的展示內容。比如晉祠的主體建筑圣母殿,它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也是宋《營造法式》的典型實例。中國古代建筑的諸多建筑方法在晉祠這個古代建筑博物館內均能尋見端倪。如果將這些建筑結構建成三維模型進行還原,并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其進行交互式展示,將是古代建筑結構最形象、最直觀的教學實例。另外,晉祠這個建筑群是自西周以來經過多次改擴建形成的,了解每個建筑就能看到晉祠的發展歷史,而且晉祠在歷代形制規模也不盡相同。因此,把晉祠每處建筑、古樹等運用三維掃描技術進行記錄,并開發一套交互式模擬展示平臺,通過時間線拖動的方式進行不同歷史時期晉祠規模的模擬展示,能形象的展示晉祠的演變過程。同時在每一處時間節點上可以展示當時晉祠發生的歷史人物、事件等內容,將是對晉祠發展歷史最直觀的展現。
第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多種方式進行展示。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網絡已經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已經無法脫離。因此,晉祠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將自己通過不同渠道進行宣傳展示。
首先,將內部局域網進行延伸,在景區人流集散地及游客服務中心架設無線AP,搭建無線網絡。同時開發ios、Android、wince等版本的智能終端客戶端程序,部署信息服務器,承載晉祠虛擬展示、晉祠文化遺產數據、晉祠景點介紹、晉祠景區導覽等方面的數據,使游客既可以通過無線訪問網絡資源,也可以從信息服務器下載適合自己手機或智能終端的客戶端程序,實現晉祠景區導覽、資訊查詢等功能。使游客在晉祠的參觀無處不在,即使離開景區,其內容在手中的智能終端里也將一直存在,直至將其刪除。
其次,可以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這三家運用商合作,在景區內架設其WLAN熱點,這樣游客在晉祠可以暢游網絡。當然,合作的內容首先是運營商為晉祠提供晉祠信息的推送服務。即當游客在景區內開啟WLAN或數據服務時,將接收到晉祠景區的資訊包,包括晉祠的介紹、晉祠的門票價格、景區天氣等服務性內容。這樣,運營商和晉祠景區將實現雙贏,晉祠也多了一種宣傳展示的途徑,而游客將得到最好的服務。
有了前兩個網絡基礎,最終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多種方式進行展示。我們可以豐富網站內容,鏈接各類數據資源,游客在景區內通過自己的網絡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查閱晉祠網站信息,獲得晉祠資料。同時,加大對晉祠官方微博、微信的維護力度,游客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對晉祠加關注,實時進行溝通、咨詢。這樣,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展示,是符合博物館信息化發展要求的,能彌補傳統陳列的不足。
4 結語
晉祠博物館雖然陳列環境有所局限,但是正確的審視自身的資源優勢,結合成熟的多媒體技術,不難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多媒體技術的充分應用、信息平臺的資源整合可以為晉祠博物館打造一個高水準的信息化平臺,在今后的博物館建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給晉祠博物館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 祁慶國.新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探索—— 首都博物館案例[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0(1).
[2] 黃豫民.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小議[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8).
[3] 劉梅.我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挑戰[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