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一天比一天低,醫院里又迎來了大批“打點滴通血管”的老人們。朋友的母親就是這其中的一員。回想起當天的那一幕,朋友幾乎懊悔得要用頭去撞墻。“沒病為什么要去打點滴呢”——朋友一遍遍的自言自語,因為就在打點滴的過程中,一向身體健康的母親忽然昏厥,醒來后便說不出話來。朋友帶母親跑了幾家醫院,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老母親在病榻上輾轉月余,竟然含恨而終了。
如果你認為上述的事例只是個案,那你就錯了。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甚至有網友據此得出了“輸液等于自殺”的結論,讓人聞之心驚!
據報載,有的外國人到中國的醫院看病,被嚇得目瞪口呆。讓他們“驚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怎么這么多人在打點滴!在國外,打點滴被認為是一種小手術,一般只有兩種情況會打點滴——一是搶救危重病人,二是病人無法進食,用點滴輸入營養液。所以,他們一下子看到這么多人在打點滴,還以為全是危重病人,當然被嚇呆了。
大家可能還記得我國衛生部門2009年的那次統計,當時測定國人每年打點滴平均數為8瓶,而國際上的平均數只有2-3瓶,“人均8瓶”一時幾乎成了過度醫療的代名詞。
孔子說,過猶不及。做任何事都得掌握一個度,治病救人的醫療更應如此。病理學家紀小龍曾經說過,在所有的疾病中,三分之一的病是能治的,三分之一的病是治不了的,還有三分之一是不用治的。事實上,很多打點滴的人治的恰恰是那三分之一“不用治”的病。比如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對此毫無作用,且打點滴本身還給病人帶來了諸多危險因素。
從使用抗生素的角度來看,打點滴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使身體產生抗藥性,且容易使身體的菌群失調;而從打點滴這種給藥方式來看,它比口服藥物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特別是過敏反應。就算沒有不良反應,長期打點滴,藥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也會大量蓄積在微血管豐富的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內,久而久之,會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內肉芽腫等嚴重病癥,所以,“輸液等于自殺”的說法雖有些危言聳聽,但絕非毫無根據。
至于“打點滴通血管”,也早就被專家們斥為無稽之談——短期輸液沖血管,既不可能將血管沖軟,又不可能清洗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更不可能消除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各種危險因素,因而也就不可能預防血栓形成。
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打點滴”的給藥方式目前仍在醫院唱著主角。希望每一位看到此文的讀者們都能向親友們傳播一下正確的“點滴”觀,別讓“濫用點滴害命”的悲劇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