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軒
近年來,廣東省“講、比”活動,充分發揮組織網絡、人才智力、技術保障等優勢,為適應不同企業科技服務的多樣化需求,積極探索新時期開展“講、比”活動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新模式。在總結和發展傳統“講、比”活動有效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活動的覆蓋面,不斷豐富活動的內容。經過各方努力,“講、比”活動在培育創新文化、培養高技能創新人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廣東省科協科技普及部部長黃善輝說,在組織開展企業科技創新服務中,重點是要發揮科協組織的作用,整合社會資源、調動企事業單位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企業技術創新、創新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在組織“講、比”活動過程中,黃善輝部長認為,“講、比”活動要根植于企業,發展于企業,只有激發企業領導和科技工作者的參與熱情,才能使“講、比”活動持續煥發活力。對企業開展“講、比”活動,他提出四個實施原則:一是突出企業科技工作者在“講、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其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以企業科協為依托,積極探索不同所有制企業開展“講、比”活動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使活動成為服務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抓手;三是加大經驗交流和典型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活動氛圍;四是以企業實際遇到的技術難題為切入點,以取得實效為目標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講、比”活動開展的好不好,必須做好制度這個“閥門”。黃善輝部長介紹,為貫徹落實中國科協等下發的《關于在企業深入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意見》文件精神,廣東省科協組織制定了“講、比”系列制度,進一步完善了“講、比”活動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通過“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學會科技服務站”、“企業科協”、“創新技術聯盟”、“講、比”活動五位一體的新模式,推動廣東“講、比”活動從偏重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拓展,從偏重企業內部創新活動向促進行業產業技術進步拓展,從注重單一的企業技術服務向促進創新資源流動整合拓展,有力地促進了“講、比”活動的深入開展。
為了讓“講、比”活動真正發揮作用,黃善輝部長曾多次到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的技術難題與技術需求。在開展“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創建活動中,按照“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工作思路,立足于企業的實際需求,以技術創新項目為紐帶,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吸引了一批院士、專家進企業建站,開展高端項目研發、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交流等工作,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形成了鮮明的廣東特色。

█ 廣東省科協科學普及部部長█ 2009~2010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優秀組織者
以科技創新為主線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廠會協作”就是把學會和企業聯系起來,協作創新。在協作內容上,將特別注意同企業的技術改造、技術轉讓、技術開發相結合,同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相結合,同企業的人才培養與職業培訓相結合,同企業的結構調整和發展戰略相結合。通過“廠會協作”這一舉措,有力促進了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推動了企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了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受到了企業的高度評價。同時,積極推動創建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目前廣東已建站單位(企業)達100多家,為企業引入300多位院士、專家,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為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積極組織面向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方法培訓,近年來累計培訓全省100多家大中型企業10000多名技術研發人員,對激發企業技術人員在科學方法上的突破與創新,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014年,全國“講、比”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把開展“講理想、比貢獻,奮力實現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作為“講、比”活動的重要內容。同時決定對2013~2014年度在企業開展“講、比”活動中有突出貢獻、有示范作用、輻射性強的先進集體、創新團隊、創新標兵和優秀組織者進行表彰獎勵。黃善輝說,新時期“講理想、比貢獻,奮力實現中國夢”的主題,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延伸了“講、比”活動的內涵,拓展了“講、比”活動的內容,把講“講、比”活動與企業科協組織建設緊密結合,以活動促組織建設,以組織建設帶動活動開展。在鞏固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科協示范帶動的基礎上,重點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科協組織建設;著力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理想、堅定信念,把發揮創造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同企業發展、國家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弘揚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為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和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
廣東的“講、比”活動將緊緊圍繞“促進企業人才成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服務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這一目標,通過技術合作、成果轉化等方式,提升學會發展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形成有效化解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的“科協模式”。同時,通過實施“千會萬企金橋工程”和“中國科協廣東版的海智計劃”,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信息、疏通管道、搭建平臺,引導專家學者走向社會、面向市場、深入企業,開展成果轉化、科技攻關、項目合作活動,在服務企業技術創新的同時,提升科技工作者和學會的發展能力,激發科協組織的新活力,推動科協“科技惠企”工作不斷產生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