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科協
隨著由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哈電機”)自主設計制造的向家壩4號機的順利并網,由哈電、東電、上海福伊特西門子、天津阿爾斯通4家供應商提供的溪洛渡18臺單機額定功率770MW機組和向家壩8臺單機額定功率800MW機組全部實現投產。兩電站總裝機容量2026萬千萬,多年平均發電量可達880億千瓦時,相當于又投產一座三峽電站。哈電機為其奉獻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溪洛渡水電站6臺機組、向家壩水電站4臺機組。
相關專家評判:哈電機生產的溪洛渡、向家壩10臺機組的主要技術指標比三峽集團最初確定的“精品機組”要求還要好,機組的穩定性超乎最初的想象。標志著我國巨型水輪發電機組制造技術已經走向成熟,哈電機已穩居國際裝備制造業領先行列。中國水電裝備的創造能力讓世界刮目相看。

█ 2011~2012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先進集體
溪洛渡機組的單機容量855.6MVA,發電機額定負載時的效率98.75%;而向家壩機組的額定單機容量更達888.9MVA,發電機額定負載時的效率98.753%,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兩個電站機組的穩定性、空化性能等指標同樣要求很高,每一個關鍵點都是全新的突破。
為了提供完美的產品,哈電機的設計人員向技術頂峰發起挑戰,針對三峽右岸發電機出現的轉子過速后,氣隙變化較大的問題進行了優化改進,使得機組的動態氣隙變化遠遠小于三峽右岸機組。
溪洛渡筒閥外徑9.91米,重78噸,尺寸和重量創哈電機有史以來生產之最,而且,筒閥壁薄,不易運輸和組焊。為了解開這道難題,哈電機采取在工地整體加工筒閥,并開發出了較先進的筒閥整體制造工藝技術。
發電機推力軸承的自泵外循環結構的潤滑油冷卻系統是哈電機又一項技術突破,具有故障率低、運行可靠、節能環保等優點。
發電機轉子磁極、定子鐵心、定子線棒采用全空冷技術,是繼三峽電站后,哈電機在發電機全空冷技術巔峰的又一次驚艷。
向家壩水輪發電機組的總重量達到7000噸,上下高度近50米,相當于一座10多層大樓的高度。如此巨大的設備不停運轉,而機組的振動、擺度值均小于國標要求,確實讓人驚嘆。
技術過關之后,接下來,產品質量的提升和服務水平的改進是保證機組能否達到精品的關鍵所在。董事長兼總經理邱希亮告誡員工,面對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哈電機要想贏得市場、贏得客戶的信任,就必須在“品牌”和“服務”上狠下功夫。哈電機上下憋足了一口勁,向每一工序的每一個部件要“精品”。
為了進一步明確責任,哈電機深化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崗位質量責任,發布了《質量責任制》,與各生產制造環節簽訂了崗位質量責任書,建立了員工質量信譽檔案,推行“質量免檢機臺”;積極推進“QC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為了控制外委產品質量,哈電機完善供方評審流程,成立了外包監造機構。

哈電機自主研發的首臺世界最大向家壩導水機構 (劉心洋 攝)
要確保產品各個環節的“萬無一失”,就必須有嚴格的辦事程序,哈電機完善了以客戶為導向的內部滿意度評價機制,大力提倡增強“客戶意識”、“責任意識”,擴大過程控制卡的覆蓋范圍,嚴格執行質量管理標準要求。
以“質量文化”為導航,以“精細過程、精品結果”為準繩,在溪洛渡、向家壩機組的研發、設計、采購、生產、發運、安裝等每一個環節,哈電機嚴把產品質量關,禁止一切帶有瑕疵的部件流入工地。
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哈電機生產的6臺溪洛渡機組、4臺向家壩機組不但實現了“一臺比一臺好”的目標,主要指標更是達到了三峽集團公司提出的“精品機組”標準要求。
哈電機在兩個項目的科研設計、生產制造、質量控制以及現場服務等各個階段,與三峽集團公司密切溝通,攜手共攀水電裝備制造巔峰。
哈電機的技術總師、專家輪流在工地現場坐鎮;相關部門領導常年駐工地服務,后方建立了專業齊全的強大技術支撐團隊;項目部門每天向企業反饋工地信息;哈電機領導定期走訪工地現場,認真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建議,以“遠程信息平臺”作為聯結電站與哈電機內部的紐帶,使后方團隊及時準確地了解前方發生的各類技術問題,高效解決電站安裝調試過程中突發問題。
三峽集團公司領導、專家來哈電機走訪,對生產進行指導。一次次地溝通,讓企業“強化運作管控,提高精益水平”的信心倍增,觸動了“加把勁,努力干”的心弦,在大力倡導“準時化生產”的同時,哈電機成立了“保發電”小組,集全哈電機之力做好生產、交貨、安裝等工作。
夙興夜寐,肩負著“承載民族工業希望,彰顯中國動力風采”使命的哈電機人,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默默地付出,無私地奉獻,他們犧牲了大量的休息時間加班,有的人接連駐守電站數月,有的人在電站度過了兩個春節!但是,無論怎樣,他們始終沒有一句怨言,心里想的是電站的利益,維護的是哈電機的聲譽。他們就是電站機組的“守護神”!
自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初,哈電機從首臺溪洛渡機組發電開始,以平均一個多月實現一臺機組發電的速度,一次次以優異的機組性能指標,為用戶交上了10臺機組、10份滿意的答卷,創造了新的奇跡。
雖比高飛雁,猶未及青云。對于哈電機而言,承制世界之最的溪洛渡、向家壩機組,這不僅是一次實力的展示,更是哈電機人自信的展示和已經掌握巨型水輪發電機組的研發、制造前沿技術的又一次檢驗。而哈電機人早已踏上了研制1000MW級水輪發電機組的征程,創新的目光更投向了遠方高水頭大容量機組等國際水電行業的新巔峰。
哈電機從三峽左岸當學生到右岸自主創新,技術水平和制造實力實現了質的飛躍。2008年,在溪洛渡和向家壩項目的競標中,哈電機一舉獲得了6臺溪洛渡機組、4臺向家壩機組總額達44.27億元的合同,創造了當時世界水電史上簽約額度最大的行業紀錄。經過持續地創新,哈電機成功制造了單機容量770兆瓦的溪洛渡和812兆瓦的向家壩機組,并將所有機組都打造成了“精品機組”,創造并刷新了目前水電機組單機容量最大的世界紀錄。
如今,在研發烏東德、白鶴灘等更大容量的水電機組方面,哈電機已經站在了與世界先進企業同臺對比的舞臺上。
以哈電機為代表的中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不斷地創造著質量和性能俱佳的“精品機組”,寫就了中國電力裝備從弱到強、從落后到超越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