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閆生洲
摘要: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其他現實世界面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自主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功能增強的電子書,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案例;結果;評析
引言:在傳統教學模式里,體育課應該在操場上進行老師帶領學生鍛煉身體,教會學生運動的技能和技巧,與翻轉課堂教學沒有任何關系。但是體育教材中有很多騰空、高速、翻轉的技術動作,即使示范后,學生也很難把這些瞬間完成的動作看清楚,很難快速建立一個完整的動作表象,若教師放慢示范速度,則會影響動作的完整性及效果。這時教師只能反復示范,重復講解,影響教學進程,并且過多的講解和示范還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認識。翻轉課堂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把教師推到幕后指導者。
1、主題:利用翻轉課堂解決體育運動中的高難動作技術
2、案例過程
2.1、確定教學內容:小學體育與健康《技巧-低單杠》
2.2、教材分析:低單杠是體操教學的主要內容,在低單杠上做各種懸垂與支撐是一種兒童游戲和鍛煉身體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通過簡單的支撐、懸垂、擺動等動作的練習,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發揮學生的肌肉力量和柔韌性、靈敏性、協調性等體能,培養學生勇敢、刻苦、不拍困難的精神。
2.3、分析教學重難點,并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
2.4、搜集資料,把教學重難點內容制作視頻。并以影像采用慢動作、停鏡、重放等教學手段結合講解、示范表現出來,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看清楚每一瞬間動作的技術細節,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動作表象,突出了對重點和難點動作的掌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觀化,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使教學有淺入深,由易到難,提高了教學效果,縮短了教學過程。
2.5、學生自主觀看教學視頻
由于體育課大多數在戶外上課,對于每節戶外課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有些不太切合實際。所以每當進行主題技能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或利用課余時間觀看教學視頻,時間和節奏完全由自己來掌握,以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可對翻轉課堂進行快進或者倒退,可暫停立刻記下自己的疑惑并進行思考,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收獲記錄下來,以便和同伴進行分享交流。
2.6、教師課堂引導,小組自主練習。解決疑惑問題,幫助學生完成運動技能。也可以采用小組比賽的形式,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總之教師要依據建構主義的四要素來設計課堂活動的各個細節,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機會在具體環境中應用所學內容,從而真正實現知識內化。
3、結果
3.1、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在家完成單元技能學習,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動答疑,分組合作,自主練習的場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2、翻轉課堂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而對體育學科(基本在戶外活動),不可能靠一種或一類的教學方法就能解決了的。教育本身是多元化、多樣化的,能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都應當去實踐并應用。
3.3、翻轉課堂的實行,促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成為自覺行為,教師針對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重難點的確定、學案的編制、微課的錄入進行深入研究,而且促使教師更加關注有生命的、開放的、個性的、充滿靈動的教學過程,研究范圍越來越大、研究內容越來越多教師專業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4、評析
4.1、自主學習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翻轉課堂模式只是其中一種可能。它看上去很美,但是老師 “跟蹤”是否及時,“反饋”是否有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課堂檢驗”和“動作技能”的評估。這種模式的開啟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但總歸已經“在路上”。
4.2、翻轉課堂的事實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從教師制作教學視頻、學生在家觀看視頻到個性化、協作化學習環境的構建都需要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網絡速度較慢計算機技術相對落后的形勢下實現翻轉課堂的順利實施較為困難,因此需要各學校進一步改善信息技術及網絡設備,增大寬帶網絡的接入量。另外教師個人素質的參差不齊和信息技術能力的差別,也為翻轉課堂的實施帶來了困難,需要提升個人信息技術。
總之,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徹底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翻轉課堂的實施,得益最大的是學生,挑戰最大的是教師。在翻轉課堂里,教師除了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有科學深透的把握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基礎和需求對教學內容作二次處理,要因材施教,為學生作選擇,為學生作取舍,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針對性和簡潔性。
[參考文獻]
[1]翻轉課堂在中國的可行性 .知乎 [引用日期2014-01-4].
[2]多媒體在體育課教學中的運用《文學教育(下)》 2011年05期.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雅居園校區,山東 濟南 250014;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