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它解決不了世界上的所有問題,各個國家應該走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資本主義在其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與社會主義的結合,產生了可以被替代的端倪,因而其最終難以擺脫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替代的歷史命運。
關鍵詞:資本主義;新變化;世界;影響
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乃基于其侵略剝削的本質,同時也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資本主義利用在發展中繼承下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霸權和國際政治經濟的舊秩序,繼續力圖在變化中維護資本主義的全球主導地位。并且舊秩序在當代仍對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發生遺傳因素的作用。
一、首先,被夸大的資本主義不能解決世界所有問題
美國的繁榮就是債務支持下的繁榮,凱恩斯經濟學的政策建議之一,就是用國債來支持繁榮。美國的經濟管理考慮的前景很短,人們提到季度報告、經常關注這些報告中的業績和各種夸大其詞[1]。資本主義制度和理論不是萬能鑰匙,對美國好的事情,對歐洲、日本或者第三世界國家也并不一定是絕對好的事情。學科本土化的唯一路徑,是將學科理論體系與民族的相關思想及其在實踐中的發展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使科學的理論體系具有適合(契合)民族的解釋力、分析力[2]。同樣,在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過程中,一個國家首要是需要清楚了解什么是自己民族的利益,此外,還必須對同伴、朋友、盟友的民族利益作出讓步和協調。新的形式只是給在動蕩空間里造成的空白的一個華而不實的殼子。就像近代中國精英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將移植來的西方人本主義簡單移植到中國社會之中,填補混亂之中的價值真空一樣,華而不實甚至貽害無窮。
二、資本主義新變化存在著其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發展趨勢
哈拉爾認為“舊資本主義”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企業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企業主說了算的“獨裁主義”?!靶沦Y本主義”則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雇員、工會、甚至顧客和客戶參與決策和管理。他還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彼此取長補短,可使各自的經濟順利發展[3]。高放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社會結構到社會生活,從內部關系到國際關系,社會化的程度都越來越高,范圍都越來越廣,層次都越來越多,社會主義的因素在逐步增長,所以稱之含有社會主義因素的資本主義。
在當代,社會主義國家也處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運動范圍之內。熊彼特把資本主義定義為“一種價值結構、一種生活狀態、一種文明—不平等和家庭財產的文明”[4]。資本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價值結構,不如說是一個過程、一個關鍵程序、一個價格和分配體系。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領袖都認為,經濟和大規模生產是建設美好未來的關鍵。當時的中產階級,也許會拒絕接受共產主義理論,但是和維爾納·馮·西門子一起打下了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基礎,并把通用公司打造成龐大的公司帝國的拉特瑙等資本家只是拒絕接受它的某些綱領[5]。 大歐洲創造了社會市場經濟,大中國創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者之間自然有許多不同之處。在米歇爾·阿爾貝爾看來,二者之間也有某些相似性,如果他們能融合在一起,必將成為二十世紀的幾大法寶之一[6]。
三、資本主義是可以被替代的
宣稱資本主義“無可替代”(TINA)的主要理由是,認為資本主義現有的資源配置是有效的;創新增長是有活力的;自由和民主是和諧的[7]。但事實并非如此。某種意義上來說,效率問題是任何社會的首要問題。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他就不可能期待有多大的創新性增長。理所當然,如果有人還在挨餓,那么自由、平等和民主就只是些空洞的概念[8]。事實證明,當前資本主義沒有解決好上面三個無可替代中的方面。
“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9]。資本主義目前沒有解決自身任務的條件,因而它所提出的秩序,只是一個努力改觀過程中的形式;又由于其自身的巨大矛盾性,達不到自身的解放和人類的自由,必定需要一個替代的產物。西方的左翼理論家們,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繁榮背后的種種嚴重危機和異化現象,深刻的指出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主要論斷非但沒有過時,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清晰地顯示出其真理性和有效性。并且強調必須跳出資本主義思維定勢,去設想人類的未來[10]。
戴維·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rt)《反對資本主義》一書中心論題是,盡管社會主義在東歐和蘇聯瓦解和崩潰,資本主義在經濟和倫理的基礎上也得不到辯護,但實際上,資本主義還存在這某種替代的方案,他們可以承諾更高的效率、更合理的增長以及更多的平等、民主和富有意義的工作。即“經濟民主”。它是一種帶有非集中化投資計劃和車間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11]。
作為一種制度,資本主義目前所享有的霸權地位,或者更準確地說,壟斷地位,與它的本質(以市場為基礎的競爭)是絕對背道而馳的。資本主義太強大了,以至于競爭已不復存在[12]。資本主義本身也受到了通貨膨脹的削弱。政府課采取干預措施,實現收入的平等化,并采取措施以確保充分就業和社會穩定。毀滅資本主義正是這些政策本身。因此,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13]。 密歇根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E·威斯考伯特認為,施韋卡特在《超越資本主義》一書中對資本主義到處導致道德的、社會的和環境的災難進行了分析,同時描述出一個現實的、合理的替代資本主義的替代物——經濟民主——給人以鼓舞和希望?!笆强枴ゑR克思著作的一個極具價值的后繼者”。(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F蒙利)[14]。資本主義具有變動性,其消極因素是難以克服的,因而也是可以替代的和可超越的。
四、資本主義新變化阻礙不了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馬克思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對資本主義的有力的令人信服的批判,但并沒有提供任何可行的替代資本主義的具體方案,沒有提供“未來的菜譜”[15]。因此要靠自己找到本國發展的辦法,發展中國家并不會在一朝一夕立刻變成發達國家。
任何社會的現代化都只能是其本身的現代化,即在其傳統社會之中成長起來的現代化[16]。西方人實際上是想讓中國走拉美式的依附型資本主義,而不是歐美式的自主型資本主義道路。美國南北戰爭的實質是美國要走自主型的資本主義道路。美國人為此與歐洲霸權發生沖突并獲得成功。即使中國真要走歐美式的自主型資本主義道路,與美國當年面對的形勢一樣,西方人尤其美國人,不會答應并為此一定要與中國沖突的。市場化和工業化培養了人們貪婪的動機和政府的手段,已經危機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有關發展的困境。因此,確立可持續性發展的合法性問題成為當前發展研究的核心[17]。中國的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 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
【小結】
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當代資本主義產生了新的變化,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在全球的推行以及它最近爆發的經濟危機,論證著它自身的發展歷程和歷史命運。資本主義無論如何變化調整,總是在維護資本主義自身的利益、維護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它的侵略性本質注定了其危機的存在。發展中國家要警惕當代資本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滲透、演變和入侵,區別對待,有借鑒的吸收,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搞好本國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雅克·波來薩爾(Jacques plassard),《SEDEIS》1991年6月6-15日號第253頁
[2]龐紹堂,季芳桐:中國社會思想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9頁
[3]W·E·哈拉爾.新資本主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2月
[4]J.A.熊彼特.向社會主義進軍[J].引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哈潑-羅出版公司.紐約,1950年,417-419頁
[5][英]伊凡·亞歷山大.楊新鵬等譯.《真正的資本主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月:第9-10頁。
[6][法]米歇爾·阿爾貝爾著.楊祖功等譯.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年10月:第4頁。 [7][美]大衛·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rt).宋萌榮譯.超越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月:第129頁。
[8][美]戴維·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rt).李智,陳志剛譯.反對資本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73頁
[9]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M].弗洛姆版.1966年:第218頁
[10][美]大衛·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rt).宋萌榮譯.超越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月:第4頁
[11][美]戴維·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rt).李智,陳志剛譯.反對資本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12][法]米歇爾·阿爾貝爾,楊祖功等譯.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年10月
[13][英]伊凡·亞歷山大著.楊新鵬等譯.真正的資本主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月 :第8頁
[14][美]大衛·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rt),宋萌榮譯,《超越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月
[15][美]大衛·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rt).宋萌榮譯.超越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月:第2頁
[16][17]雋鴻飛:發展,人之生存方式的變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04年12月:第27、25頁
作者曹長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校講師,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聲明:作者曹長智在《理論月刊》2014年6期發表《缺一不可:現代化的共性因素及其邏輯關系》一文,系由本人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龐紹堂教授的課堂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