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賓 劉桂芳
[摘 要]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天津抗日名報《新天津報》曾以報紙為平臺開辦過新聞函授學校。遺憾的是,開校僅幾個月,就隨天津淪陷而結束了。辦校時間雖不長,但新天津報以報紙為講堂,成功地向社會各界普及了新聞學基礎知識、新聞職業道德觀、新聞監督意識、寫作技巧和從業經驗,積累了新聞學校以報紙函授面向民眾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民國報刊;報紙新聞函授;經驗成效;現實意義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月10日,《新天津報》在第五張第四版上刊登了新天津報附設新聞函授學校的招生廣告后,提出了“要造開發新聞界的工具,要墊未來新聞界的基石”。一些有志于從事新聞工作的知識青年開始陸續報名。
當時,國內新聞專門學校不多,修業時間較長,上學的費用較高,這讓很多有志于新聞事業的寒門子弟望洋興嘆。這時的新天津報社已經歷十余年的發展,不僅擁有了現代化的新聞出版管理經驗和技術資源,同時也網羅了一批新聞行業的精英。為培養新聞人才,新天津報社以資源優勢組織開辦了函授職校。于是,新天津報社附設新聞函授學校以較短的學業時間,較少的學習費用,能接觸知名新聞工作者,還能獲得就業機會等諸多條件吸引了一批失學、失業以及有志于研究新聞基本學術的青年、中青年前來學習。
1937年2月1日,新天津報社宣布附設新聞函授學校正式開校。
函授學校辦公地點設在新天津報社。新天津報社社長劉髯公任新聞函授學校的董事長,函授學校的主要職員有:;董事張士駿(大律師,河北省立法政學院畢業);董事韓馨巖(會計師,河北省立法政學院畢業);董事陳菱君(兼教務主任,日本新聞協會附屬新聞學院畢業);董事姚一達(兼總務主任,河北省高等師范畢業);董事王喆夫(兼文書主任,北平鐵路大學畢業);董事張翕如(日本水產學校畢業),以上人員均兼講師職。
函授學校設課程15門,學期一年,學額不限,隨時可報名。畢業考試后授予證書。成績優良的,一半由學校負責介紹職業,一半由新天津報社優先錄用。錄用后起步待遇是二十元至四十元,次優的學員可以聘為通訊員,也給予津貼補助。
函授學校的講師均為新聞專門學者,有幾位是留學日本東京新聞學校畢業的,有幾位是國內大學畢業的,還有幾位是資深從業者,具有實踐經驗和社會人脈。
函授學校對社會承諾:只收講義費,全年40元,生活條件不好的,可分三期交款。學員可獲精致的校徽,還可享受八折購買新天津報社出版的各種舊報。函授學校的講義由報社每周寄發學員。
自1937年1月10日始,新天津報在每星期日出刊的第五張第二版(后在四版上)刊登函授學員的照片,后又增加了學員年齡和學歷或經歷情況。至1937年6月30日,共刊登了50名學員的照片和信息;自1937年1月31日始,新天津報在其第五張第四版上開設了“新聞學”專欄,刊登講師的講義、學員作品還有學校的消息,直至1937年6月30日,專欄結束。時任新天津報社畫報主編的王喆夫,董事陳菱君等都多次撰寫講義或論文。時在日本東京學習新聞的劉髯公長子劉承年也快寄新聞學稿件,專門介紹近代新聞通信的新工具及在列強中的運用情況。劉承年是劉髯公的接班人,承年關心辦學、撰寫新聞學講義曾讓髯公十分高興。
1937年7月,新天津報社社長劉髯公拒絕替日寇宣傳而登報聲明自行???。8月,劉髯公被捕入獄,10月,被保出獄后不久在其家中被日本特務暗殺,之后,新天津報社開辦的這所新聞函授學校,隨著天津淪陷、劉髯公的去世,草草結束了。
今天看來,新天津報社利用較大版面開辟新聞學專欄,刊登講義、論文、學員感受、組織討論,在短期內迅速向社會推廣了新聞學知識、從業職業道德、提升了民眾對輿論監督作用的認識,同時,在報紙上刊登學員照片和個人簡歷,從側面扶助了失業學生就業。這些經驗對我們今天利用報紙本身開展新聞學理論和新聞寫作培訓,多角度服務受眾群體具有借鑒意義。
注釋:
(1)劉髯公故居(新天津報社),建于民國時期,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意式建筑風格。總面積2330.16平方米,共36個房間。前樓是住所,后樓是報館。劉髯公故居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2)劉髯公(1895—1938)?字仲儒,號髯公。直隸(今河北)武清(今屬天津市)人,?1924年創辦《新天津報》,行銷遠及東北、華東各主要城市。陸續發行了《新天津晚報》、《新天津曉報》、《文藝報》、《新天津畫報》?(周刊)、《新人月刊》,并設立私家電臺,開辦新聞函授學校?!缎绿旖驁蟆沸麄骺谷丈鯙榧ち?。淪陷后,宣布抗日??瑒Ⅶ坠蝗湛艽叮瑖佬毯蟊M饩歪t,不久在家中被暗殺。
作者簡介:劉禮賓,男,1973—,天津市人,本科,高級政工師,中石化天津石油通訊宣傳中心(內刊)主管,主要研究企業報型內刊編輯學及民國時期新天津報社發展歷史;劉桂芳,女,1965—,天津市人,本科,副研究館員,天津市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要研究館藏民國文獻與地方文獻天津市圖書館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