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言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了今年中央首輪巡視整改情況,其中包括科技部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全文。通報披露,承擔“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有關課題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等被依法批捕。
科研經費變身高校教師個人提款機,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讀研的人對于導師的稱謂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再稱呼其老師,而是稱呼其老板。如此稱謂的變化也折射出面對科研經費管理的漏洞亟需制度進行補臺。從科研項目立項申請的環節做起,嚴格審核資金的使用,建立科研成果倒查機制。而每個環節都必須透明處理,讓所有申請項目的人都能夠看得清楚,讓科研資金的使用變得透明。唯有如此,才能杜絕套取科研經費的事件出現。
現如今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立項與申請環節往往充滿了權力尋租,高校教師希望獲得某個科研項目往往不是看是否具備相應的軟件和硬件條件,而是看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校友的關系滋生出科研項目的近親繁殖。而要杜絕這樣的環節漏洞,需要將立項和申請入口把好關,對科研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讓公眾參與其中,同時必須接受同行的監督。因為科研項目的申報環節往往是科研經費流出的入口,只有將這樣的口子堵起來才能完成源頭清理。盡管,現在重大科研項目通過公開招投標的形式,但如何讓科研經費真正落實到科研上需要讓所有人能夠看到,需要透明的制度來實現。
另外,要讓科研經費的使用合理化,過程的監督更為重要。筆者在學校期間,不斷聽到學長們的討論,每次吃飯無論是真正的學術討論還是別的,只要有正規的餐飲發票就可以交給導師報銷。更為恐怖的是,不少學生回家的車票以及住宿的費用也統統拿來交給導師報銷。這當然是冰山一角,同時也暴露了科研經費過程監督的不力。哪些事項能夠報銷,哪些項目不能夠報銷,誰來審核報銷的發票。這些小環節都必須落地。而一旦沒有公開透明的制度監督約束的話,各種腐敗也隨之滋生。而之前爆料的各種導師腐敗的例子也只是源自過程監督不力。
其實在科研經費的漏洞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那就是應該有一個對科研經費的倒查機制,即通過查看科研項目的最終成果,從成果存在與否來倒查費用的使用。如果科研成果存在且有著科學的驗證,這說明科研經費的使用有其合理性;如果連科研成果都存疑的話,科研經費的使用必然有問題。而如此倒查機制的建立能夠有效防范經費被套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