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國際分工特別是區域性合作持續深化,全球技術創新日趨活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然而,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尚在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邊界尚未實質拓寬,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必須在區域性合作中采取更主動的行動,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開展更務實、更有效的國際合作。
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是實施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依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啟動了“向東開放”的戰略,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及我國經濟轉型的推進,“向西開放”成為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從國內沿線地區來看,陜西、甘肅、新疆等地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戰略通道,歷代中原王朝經略西域、保障絲路暢通的重要戰略支點,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薈萃,承擔著大量能源、礦產品、工業制成品和重要農產品的生產和運輸任務,在保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安全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戰略使命, 是多元文化交融區和文化再創造區,文化的創造力、影響力和生命力強。絲路沿線的多數國家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期,與我國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對我國而言,這更是新形勢下經略周邊、增強與相關國家政治互信、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大戰略部署,將有利于我國統籌向東向西開放,形成陸海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現在,習總書記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已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力,受到各國的高度關注以及絲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在國內,從中央各有關部門到絲路經濟帶涉及和輻射的各地方,更是以極大熱情迅速、積極地開展研究、謀劃。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要最大化發掘建設絲路經濟帶的潛力,走出一條適應相關各國國情和發展訴求的新型區域合作道路,有待破解的難題還非常多,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國家戰略,需要中央和地方上下互動。這一戰略事關我國的對外交往、生產力布局以及經濟轉型,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同時,沿線各地是絲綢之路建設的直接承擔者和推動者,也要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各地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熱情很高漲。為將沿線各省市的優勢發揮好、協調好、利用好,我們要以全局視角把握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地方自身發展和國家整體戰略有機地結合在一塊,綜合分析沿線各地比較優勢,找準關鍵著力點和支撐點,堅持優勢互補、協同共進,協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第二,匯聚各方力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東、中、西部各地區之間做到科學分工、協同發展。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發達、外向型經濟水平高,在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沿海地區實現戰略延伸、促進東西雙向開放中將起到重要聯系作用,應成為聯結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系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與亞太經合組織合作的橋梁和紐帶。中部相關省份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整,應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的重要腹地,合理借助歷史和現代絲綢之路的內在聯系,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參與建設,共享合作成果,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重大國家戰略貢獻力量。西部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段的前沿,要發揮向西開放的門戶、窗口和平臺作用,應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中各類要素的匯聚區、合作效應擴散的輻射源,成為連接我國與中、西、南亞和歐洲地區國際戰略大通道的重要依托,發揮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維護邊疆和諧穩定、促進亞歐合作的先導作用。
第三,各地區應著眼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以更寬的胸襟、更廣的視野拓展區域合作,共同打造中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競爭力。各級地方政府要營造適宜市場主體在統一大市場施展拳腳的制度環境,在人口流動、市場準入、信息共享、環境保護等領域,消除行政壁壘,促進人口、能源、資源、技術、信息等要素在區域之間的流通和優化配置。要創新投融資方式,推動跨行政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之間的連通性,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產業的分工深化,推動產業的集群與創新。要加強國內區域間合作平臺的建設,完善區域政策協調機制,盡快建立地區間的日常聯系溝通機制,適時成立重點項目聯合工作組、重點項目合作協調辦公室等,機制化地推動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的區域合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 卓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