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平



近年來,神木縣依靠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緊緊抓住神府煤田開發、西部大開發和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三大歷史性機遇,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扎實推進富民強縣進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提高。但隨著煤炭黃金十年的結束,神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平穩發展,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開始顯現。在此形勢下,神木縣提出全面開展“二次創業”的號召,力求在發展中更加注重產業轉型升級,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才能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全省縣域經濟領頭羊、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城鎮化發展示范、重化工低碳循環發展樣板”四個定位,始終堅持速度與效益并重、規模與質量并舉,全面發力“二次創業 ”,加快轉型,著力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第一,立足轉型高起點,推進現代產業升級
神木的優勢在煤,神木的潛力和希望也在煤。我們不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發展的文章;不僅要開發好地下資源,更要開發好地上資源。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在實現煤炭產業高效綠色安全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提升蘭炭、電力、化工、載能、建材等傳統產業,加快壯大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接續產業,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實現由煤炭大縣向以煤為基的現代產業大縣的跨越。一是做強做優能源化工主導產業。發揮神木煤的品牌優勢,以中省企業為龍頭、地方民營企業為骨干,加快推進煤炭企業兼并整合與重組,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建設信息化、自動化“兩化”融合型智能礦山,改革煤炭開采工藝,著力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和安全生產水平,推動煤炭產業提質增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堅持走精細化工的路子,推進煤炭資源深度轉化,精心打造煤炭-蘭炭-載能-聚氯乙烯-建材、煤炭-蘭炭-電力、煤炭-煤焦油-燃料油、煤炭-甲醇-醇醚產品等循環產業鏈,建設陜北高端煤化工產業核心基地。二是培育壯大接續產業。順應后能源時代發展趨勢,以二村產業園為依托,以縣裝備制造集團為主體,加快發展礦山機械設備、油田風電配套設備和汽車制造等裝備制造產業。加快資源、技術整合步伐,不斷提升金屬鎂產業的科技水平,大力發展鎂合金、鎂合金壓鑄件等下游產業,打造全國鎂產業基地。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積極推進百萬畝長柄扁桃能源林基地建設,培育引進多晶硅、單晶硅等光伏產業項目,把單一優勢轉化為多元優勢。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現代金融等產業為突破口,加快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提升服務業比重。立足打造以石峁遺址為龍頭的旅游目的地,組建文旅集團,組織專業團隊,統籌開發、經營文化產業園和旅游景區,積極扶持一批規模民營文化旅游項目。依托鐵路干線、高等級公路、通用航空,建立“三位一體”的物流網絡,培育和發展一批大型物流企業,促進生產企業、倉儲基地、集裝站、物流企業和消費終端高效對接。積極爭取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點,搞好省級金融改革試點各項工作,組建民營銀行和村鎮銀行,運行好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持續優化商業銀行、國有融資平臺、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中介機構優勢互補、良性普惠的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四是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用抓工業的辦法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對現有“一區十園”在建設水平、帶動功能等方面重點予以提升,突出“把亮點做亮,把著力點做實”,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一村一品”為抓手,從區域條件出發,按照特色農業、塊狀經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優勢產業布局規劃,促進特色產業向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重點扶持能夠推動小雜糧、畜牧、紅棗等主導產業發展的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推動現有的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聯姻,用外資、民資嫁接,盤大盤強;推動工業園區與農業園區的聯姻,擴大農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強農業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
第二,立足城鄉一體化,推進城鎮建設升級
堅持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承包地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努力推進城鄉規劃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產城一體。一是建設精品城市。以大視野和超前的理念搞好規劃設計,借鑒先進、創新思路,吸納歷史文化與現代氣息,重視空間布局、建筑風格和環境品位。嚴格規劃執法,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大手筆和精雕細琢的理念搞好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縣城、鏵山、西沙、新村、二村的基礎設施、商業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各組團基礎設施配套銜接,實現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氣、供熱以及公共文化等設施共建共享、一體化運營。雕琢好新村每一個建筑、每一處環境,留下文化,努力建設成宜居、魅力、活力的現代化城市。以打通環城南路為突破口,成熟一片、開發一片,還綠地,還空間,還道路,穩步推進舊城區改造建設。扎實推進“四城聯創”,營造宜居宜業城市環境。二是實施小城鎮帶動戰略。統籌抓好大柳塔、店塔、錦界、大保當、高家堡等小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繼續推進重點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工程建設,打造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特色城鎮。推進重點鎮和工業園區融合互動發展,培育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提高城鎮產業支撐水平。突出沿黃公路的帶動作用,統籌沿線及中南部鎮辦優勢資源,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以穩定職業和穩定住所為基本條件,逐步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三是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立足村情,統籌考慮村組撤并、空殼村整治和移民搬遷,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依次推進”的原則,高起點編制全縣村莊建設規劃。統籌推進新村建設,具備基本功能的村落,不大拆大建;滿足基本生活的房屋,不拆舊建新,真正使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集中整治城鄉接合部、交通沿線和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建設美麗鄉村。
第三,立足本土樹品牌,推進民營經濟升級
以創建省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為抓手,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和引導現有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扎實推動民營經濟在穩中求進、改革創新中加快轉型、提質增效。一是推進民營經濟多元化發展。堅持權利、機會、規則平等,按照“非禁即入”原則,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清理、調整前置審批事項,取消最低注冊資本限制,促進民間資本公平進入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商貿物流、文化產業、旅游產業、金融服務、醫療服務等第三產業和市政建設、環保工程等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在多元發展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接續產業和新興產業“雁陣式”跟進的發展局面。二是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引導民企進行三項改造:一個是公司化改造,建立規范的股權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管理制度。一個是管理方式改造,界定出資人與經理人的責任和利益關系,規范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實行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實現企業管理職業化。一個是融資多元化改造,積極探索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多種形式,支持條件成熟的蘭炭、電石、鎂業、通海羊絨等優質民企集團上市,進入資本市場。三是持續壯大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本土民營企業與引進企業相互參股、嫁接合作,實現資源、資本、技術、人才、管理優勢互補。支持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力爭陜煤、延長等國企與神木縣民營企業在深化合作上取得更大突破。與此同時,全面落實扶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幫助企業解決信貸融資、市場開拓、項目建設要素制約等困難和問題,促進企業穩定生產,全力扶持困難企業渡過難關。endprint
第四,立足發展可持續,推進保障體系升級
始終把服務企業、服務項目作為重點,讓“軟環境”成為“硬資源”,努力營造更加科學、更加開放、更富活力的發展環境。一是強化要素保障。提升交通運輸能力,把保運力作為重大工作來抓,推動蒙西至華中、山西中南部重載和神木至靖邊等鐵路建設,積極爭取包西鐵路在西站開通客貨運業務,加快推進神佳高速、店紅一級路建設,構建新的北煤南運、西煤東運大通道。提高水資源支撐能力,修編全縣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規劃建設工業園區中遠期供水網絡;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做好煤礦疏干水收集利用,鼓勵中水回用,節約利用水資源。提升園區管理服務能力,制定園區整合提升方案,穩步推進工業園區與集中區整合重組、優化升級,形成特色鮮明、主業突出、優勢互補、配套協作的園區型產業發展格局。二是加強生態建設。加快生態神木建設步伐,持續開展植綠大行動,構建以主要河流和道路為框架,以城鎮和園區為節點,點、片、帶相結合的造林綠化新格局。穩步開展采煤沉陷區和火燒隱患區綜合治理,積極推進神東、陜煤等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和諧礦區。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全面落實資源開發企業生態環境治理主體責任,規范企業生態治理行為。搞好瑤鎮水庫、采兔溝水庫等水源地保護,實施好紅堿淖國家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三是創優人文環境。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配置、企業主體的人才發展機制。加強以新生代企業家為重點的培訓工作,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深入實施人才發展規劃,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出臺人才引進專項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推動與企業支持相輔相成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培養和引進熟悉現代金融、企業管理、市場規則等重點領域急需的企業家隊伍和緊缺技能型人才。四是提高行政效能。按照“主動服務、分類管理、限時辦結、公開透明”的原則,精簡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營造便民利民、高效快捷的政務環境。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全面公開辦事制度、辦事程序、辦理結果,打造陽光政務。嚴格落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規定,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突出整治“四風”問題。強化行政監察和政務督查,加大行政問責力度,堅決查處庸懶散奢、吃拿卡要、效率低下、不負責任、執行不力、弄虛作假等行為,確保政令暢通。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堅決杜絕大手大腳、鋪張浪費。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運轉、保民生、保重點續建項目,進一步壓縮“三公”經費和政府投資項目支出規模。
第五,立足發展惠民生,推進幸福指數升級
讓發展成果惠及全縣人民,讓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是神木“二次創業、轉型發展”,著力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歸宿。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要求,做好與省市民生政策的銜接,進一步優化制度設計,守住底線公平,做到幫助窮人而不養懶漢,建設可持續民生。一是堅持社會政策托底。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繼續鞏固和擴大社會保障成果,穩步擴大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堅持公平原則,嚴格制度落實,建立健全以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大病救助為基礎,以臨時救助和慈善救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重視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提高入住率,推進廉租房與公租房并軌運行。二是繁榮各項社會事業。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國家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辦醫和醫師多點執業。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進一步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加快創業平臺載體建設,支持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積極創業、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新型農民轉業創業。三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積極穩妥解決民間借貸糾紛,最大限度保障債權人合法權益。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信用“黑名單”和失信懲戒制度,嚴厲打擊隱匿資產、惡意逃債、有錢不還等賴賬行為,塑造誠信神木形象。推行網上受理信訪事項,落實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依法終結制度。實行信訪重點、難點案件縣級領導“包案制”,建立“誰分管、誰負責,誰包案、誰負責”的工作機制,把案件包實,責任到人,著力化解一批信訪積案、纏訪案件。高度重視網絡輿情,正面引導社會輿論。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黨政同責”的監管責任體系和企業的主體責任體系。加大安全生產投入監管力度,加強企業員工安全培訓,從源頭上杜絕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作者系陜西省神木縣縣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