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甘寧革命老區怎么發展?各地區具體情況不同,具體方法不同,回答應該不同。但我覺得有一點是相同的,通用的,那就是需要實施融合發展戰略。
所謂融合發展,就是通過對外對內的兩個開放,實現當地各種要素元素和外來各種要素元素的有機結合和最優結合。開放是政策,融合是實質。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就,是融合發展的結果。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貫徹了對外開放政策,實現了我國和世界各種要素和元素的融合,把我國的勞動力優勢、本土市場優勢和基礎產業優勢,和發達國家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結合起來,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現在,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努力保持對外開放的好勢頭同時,更要重視對內開放,加強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的要素和元素的融合,核心是正確處理東部、中部、西部的關系,努力實現東中西一體化。
不能孤立地研究和談論老區的發展問題,也不能單純依靠國家的傾斜政策解決老區的發展問題,必須把老區發展和全局聯系起來加以考慮。陜甘寧革命老區大多處在西部,因此,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核心是深刻認識東中西一體化,并通過融合發展戰略,借助東中西一體化,用活國家政策,實現自身的發展。
關于融合發展我講三個“三”。
第一個“三”:融合發展的三大機遇
本世紀初,國家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可以看做是 “東中西一體化”,西部融合發展的戰略起點。我在2001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一個大會發言,題目就是《東中西一體化,推進西部大開發》。
近期,又出現了三個重大機遇:
第一個機遇,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后,外貿對我國經濟拉動力有所減小,急需通過擴大內需加以應對。同時,沿海地區勞動力、土地和生產成本上升,城市負荷超重,于是產生了產業向西部轉移的巨大需求。“東中西一體化”由東向西的動力和趨勢加強了。
第二個機遇,2012年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提出“五位一體”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清晰地提出了科學發展的內涵,又清晰地勾畫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格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兩橫三縱”的城市布局,“兩橫”即長江流域城市帶,隴海線大陸橋城市帶,“三縱”即沿海城市帶,京哈京廣線城市帶,包頭昆明一線城市帶。城市帶好像經濟的骨架,把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定位和銜接都明確了,這就為“東中西一體化”提供了操作的依托。
第三個機遇,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今年兩會,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一并寫入李克強的總理工作報告。由“路”到“帶”是兩個“東中西一體化”的結合。一個是國內,實現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的一體化。一個是國際,以我國為中,向東和太平洋經濟圈結合、向西和中亞、西亞、南亞,歐洲經濟圈的結合。國內、國際兩個一體化,互相促進。
這三個機遇疊加,實際上是國際和國內兩個“東中西一體化”的疊加和互促,而且我們看到,國際的東中西一體化,由西向東的流向有所加強,西部的陸上對外開放前沿的作用正在進一步體現;國內的東中西一體化,由東向西的流向在加強,西部正在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目標地。這就是說,國際國內兩個東中西一體化的交匯重點,正在由東向西轉移,其疊加和互促效應,在西部體現得越來越明顯。近年來,大部分西部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東部省份,就是一個證明。勞動力從沿海向西部回流,也是一個表現。處于西部地區的老區,必須認清這個機遇,并抓住這個機遇,做出大力實施融合發展的正確戰略選擇。
第二個“三”:融合發展的三個層次
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政策,核心就是推進融合發展。
融合發展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從主體說是自身和他人的矛盾,融合以后不要把自身給融沒有了。自身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內地和外地中的內地,一層是內地中的不同地方。同是內地,不同地方也要不同的個性。從方式上說,是引進和消化的矛盾,引進而消化不良也會出問題。
從全國各地3 0多年的實踐看,這種融合發展大體包括三個層次。處于西部的陜甘寧革命老區,更要認識和理解融合發展的三個層次,以求得更好效果。
第一層次,“既求所有,更求所在”。
融合的前提是開放。通過開放,引進外資、引進外企、引進技術。開放初期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只求所有,不求所在”,擔心對外開放,土地、市場和其他資源被別人占用了,一部分利潤被別人拿走了,經濟總量雖然上去了,當地原有經濟的比重會下來。出于這種顧慮,邁不開開放的步伐。一種情況,“不求所有,只求所在”,有些地方搞所謂“合資潮”,仿佛不合資就不算改革,把自己原有的可以發展的企業和品牌都放棄了。總結這兩方面經驗教訓,明確了開放和融合應該是“既求所有,更求所在”,開放不能局限在當地“所有經濟”,而應該大力發展“所在經濟”,并用 “所在”促“所有”。
第二層次,“既求所在,更求所特”。
開放擴大之后,一些地方出現了一種情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加大招商力度,各種資本、各種產業、各種企業來得很多,單純從數量上看似乎獲得了成功,但由于沒有恰當的選擇標準,“撿到籃里都是菜”,產業過于雜亂和分散,空間布局也不合理,沒有形成能夠發揮當地優勢的特色產業,更沒有形成有規模有特色的產業集群,結果經濟競爭力卻下降了,經濟效益并不理想。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人們對融合提出了第二層次的要求: “既求所在,更求所特”,這就把開放和形成特色經濟結合起來了,明確了融合的方向。
第三層次,“既求所特,更求所新”。
特色是區別,高新是水平。特色產業不一定全是高新產業。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中,往往發生落后產能的轉嫁問題,把污染嚴重、技術落后的產業或企業轉移到后發展地區。后發展地區也往往由于缺乏自信,即使有跨越發展的追求,也缺少超越發展的思維。其實,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不僅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就是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也常常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于是,在后發展地區的融合發展戰略中還應該加上八個字:“既求所特,更求所新”。不可能全新,至少有高新的亮點。endprint
從全國來看,融合發展的三個層次,大體上代表著對外開放的三個階段。先是樹立“既求所有,更求所在”的觀念:然后是明確“既求所在,更求所特”的標準;最后則是提出“既求所特,更求所新”的追求。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一步深一步,一步高一步。
西部在實施融合發展戰略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后發優勢:先行者的成果和經驗可用較小的代價拿過來;先行者的失誤可以成為借鑒,“沒有做”與“做錯了”相比也是一種優勢;沒有畫過的白紙,既可以成為稀缺,又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生態環境的優勢更是如此。所以,西部在實施融合發展戰略的時候,應該把這三句話一并考慮。即同時考慮“既求所有,更求所在”,“既求所在,更求所特”,“既求所特,更求所高”,努力把三步走變成一步走。
第三個“三”:融合發展的三個平臺
融合發展需要三個平臺:空間平臺、機制平臺、品牌平臺。
第一個平臺是空間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城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四化協調,要有空間配置觀念。經濟發展不僅要講數量、講質量,同時要講空間配置。城鎮化的基本矛盾就是要素整合和空間配置的關系。同樣數量和質量的經濟,因空間配置不同,其作用和效益相差很大。錯誤的空間配置,是建設性破壞,又是最難改正的錯誤。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工業化的觀念很明確,很強烈。但城鎮化的觀念很模糊,很淡薄。以致造成了經濟發展的曲折和形成若干遺留問題。從全國看,有工業農業不協調,造成了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的城鎮化的停滯。改革開放以后,先發展的沿海地區,由于只有工業化觀念,沒有城鎮化和空間配置觀念,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空間布局既不合理,又不集約,以致引發世界注目的太湖污染事件。珠江三角洲也有類似的問題。北京大城市病日益嚴重,基礎原因是資源空間配置問題。對這些經驗教訓,后發展地區應該吸取。
打造空間平臺,關鍵是三個問題:
一、要有區域經濟的觀念。區域經濟的關鍵是什么?是特色經濟。發展特色經濟才能更好發展區域經濟。特色怎樣確定?根據自身資源和周邊環境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發揮優勢,避免劣勢,即為特色所在。當然,特色不是單打一,而是特色帶動。山西煤炭是特色,但單打一就成了問題。榆林、鄂爾多斯也是如此。但山西的問題、榆林的問題、鄂爾多斯的問題,都不能否定特色經濟的道路。
二、特色經濟最好以產業集群的形式發展。同類產業要集中,才能形成氣候,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有競爭力。發展產業集群是普遍經驗。東部地區的經濟崛起,許多地方是靠了產業集群,浙江的義烏是最著名的代表。后期的西部更要走這條路子。山西晉城的一個縣有陶瓷產業,但形不成氣候,每年只有一兩千萬的產值。后來他們把廣東佛山的陶瓷企業引進來,幾年就發展到十幾億的產值。融合的效果非常明顯。
三、布局經濟一定要有城鎮化的觀念。城鎮化要求有城鄉關系、城鎮布局和結構的觀念。例如有的地方搞了開發區,只擺了工業項目,沒有居民居住區域,沒有商業和生活服務,到晚上成了鬼城,帶動不了整個城市的發展。一定要把城鎮建設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一并研究制定。
第二個平臺是機制平臺。
建立良好機制的方向就是十八大指出的,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兩者不是對立或平行關系,而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有形的手,一是保證和促進無形的手按照市場規律正確地發揮作用,不要去代替它。二是防止無形的手自發作用帶來的負面作用,制止市場上的消極現象。三是在市場經濟達不到或不該達到的領域,例如公共服務,擔當其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實踐看,運行機制容易出現三個問題:一是只注意經濟發展速度,不注意經濟質量和生態建設。二是只注意城鎮的擴張和現代化,不注意歷史文化傳承。三是只注意錢的多少,不注意人的幸福,尤其是農民利益保護不夠。通過好的機制設計,盡力防止這三種問題的出現。
我認為,西部在這三個方面都是比較敏感的。
西部由于經濟落后,在引進項目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撿到籃里都是菜”的現象。西部由于地域廣闊,往往高估了當地土地和環境的承載力,不注意生態和環境保護。
西部許多城鎮和村落都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中,歷史文化傳承,更是一個值得十分小心的問題,很可能在所謂好心的主導下,犯了歷史性錯誤,把歷史文化的命脈卡斷了。歷史文化傳承包括實體文化傳承和意識文化傳承,兩者都要注意。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城鎮和村落實體,首先要確定哪些建筑不能拆,再確定舊城怎樣改造。城鎮新區建設要考慮當地歷史文化元素和現代元素的融合,防止“千城一面”。
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本。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農民利益。保護農民利益從根本上說,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完善農村經濟的產權制度,解決沒有合格集體的集體所有制問題。在西部,這個問題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
機制平臺是靠法律、法規、政策和措施綜合而成的。政府擔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
第三個平臺是品牌平臺。
融合是雙向的,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無論引進來和走出去,品牌都是最重要的橋梁。品牌是基于內而見于外的東西,是基于實而見于虛的東西。有了品牌,才能更好實現內外結合、虛實結合。有了品牌,一個地方的經濟、產業、企業乃至整體形象,才能更好地被全國和全世界所認知,既助推一個地方的崛起,又標志著一個地方的崛起。
品牌平臺是一個立體的平臺,至少應該包括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城市品牌是區域品牌的一種。
在打造品牌方面,西部不應該有任何自卑。形成品牌最重要的條件并不是高科技,而是特色。西部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為打造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在的關鍵是要在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上有所突破。
品牌平臺的打造取決于“三心二意”:“三心”是決心、信心、耐心;“二意”是創意和民意。
以上講的“三個機遇”,“三個層次”,“三個平臺”,是陜甘寧革命老區融合發展戰略的解讀。之后我想談談文化的融合發展問題。
這里說的文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論意識、文化藝術,而主要是講一個地區的反映人的素質的觀念文化。馬克思講,經濟決定文化,從實際運行看,往往是文化決定經濟。因為經濟發展是由人決定的,人的行為又是由文化素質決定的。
全面研究陜甘寧老區文化,我認為要看到它優良傳統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局限性的一面。老區人民對革命的貢獻,全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老區人民的優良傳統,全國人民也應該好好學習。老區的優良傳統集中表現在有堅定的革命信念,擁護黨的領導,勇于為革命作出奉獻,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有性格直率,作風淳樸。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老區文化存在的局限性的一面。由于過去的根據地都在區位偏遠、交通不便、小農經濟、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又曾經長期生活在封閉的條件下,所以,商品意識、開放意識比較薄弱。在人際關系上,往往容易形成地方圈子,排斥外來人。也由于過去對革命的貢獻,形成對國家的依賴思想。克服這些局限性,就需要思想和文化上的融合。文化是靠融合發展的,不是靠排斥和批判發展的。文化融合要以經濟融合和人員融合的途徑實現的,也是需要通過學習和文化交流實現的。通過文化融合,既繼承了老區文化的光榮傳統,又增添了現代化意識,老區才能真正發展起來,舍此沒有其他道路。
(作者系經濟日報社原總編輯、艾豐研究院院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