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瑾
及閱讀,有的教授認為文科生最缺的,或許已經不再是面向傳統的“經典”教育,而是對理科通識和學科前沿的無知。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支撐,培養出來的學生搞“科研”只能鉆故紙堆,走向社會卻發現自己沒有基本的數理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流程規劃能力,不得不“從頭再來”。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來看,我們的文科教育的確太面向傳統,而疏于面對世界學術潮流之大方向。
啥是世界學術潮流的大方向?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文科慢慢和理科融合的趨勢。文科是研究人的學問,但是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對于人的科學化研究將越來越成為主流。對于傳統的那種和理科隔絕的文科研究方式,我個人是不看好的。當然,我并不是主張讓文科學生去系統地學自然科學,因為時間的確來不及,專業也相差很遠。比較可行的辦法是:讀一些比較淺近的科普讀物,至少讓自己對科學有些感覺。在這里,我想推薦兩本雜志和一套系列叢書。
兩本雜志分別是《新科學家》和《環球科學》。
這兩種科普雜志都是海外科普雜志的漢化版本,基本反映了國際科技發展的最新前沿狀況。在我國的科普隊伍還沒有能力開發自己的優秀科普雜志品牌的情況下,我認為這種“拿來主義”還是比較可行的策略。這兩本雜志中討論量子力學和宇宙天體學的文章可能會讓文科生頭大,但沒有關系,其中還有大把的文章是關于認知科學、人工智能、進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新能源和環保技術的。
一套系列叢書則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盜火者譯叢》,翻譯的基本上是西方最近二十年出版的科普名著,選材相當之專業,翻譯質量也不錯。我向文科生著重推薦其中的三本書。一本是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的《意識的解釋》(蘇德超等譯)。丹尼特是美國目前還比較活躍的哲學界“大牛”,對于進化論和人工智能很熟悉,算是文理兼通的人才。此書嘗試從神經科學、人工智能和進化生物學的角度構造出一個全新的意識理論,文筆生動,視野廣闊。
第二本是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毛盛賢等譯)。這本厚書試圖把生物學和社會學打通,指出人類的社會學行為背后深刻的生物學根源,在英語世界被贊譽為《物種起源》后最重要的生物學著作。對于國內學生慣常接受的“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二元論思維模式來說,此書徹底的唯物主義傾向無疑是顛覆性的。
我還建議大家去讀讀威廉姆·龐德斯通的《推理的迷宮:悖論、謎題,及知識的脆弱性》(李大強譯)。這本書涉及邏輯學、密碼學、決策論和計算機編程等領域,對鍛煉文科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很有幫助,而且其中關于密碼學的內容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電視劇《暗算》。
(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