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平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收官之際,曬出了對各地“政績工程”的治理清單:全國叫停663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存在弄虛作假的436起問題中,共有418人被查處。因領導干部的決策失誤造成動輒上億元的損失,聞之觸目驚心。
毋庸置疑,決策權是行使公權力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每項決策都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和公共利益,理應受到最嚴格的規范和制約。
“公共設施的建設尊重民意、尊重需求、尊重科學,這才是硬道理”??上У氖?,“硬道理”在某些地方主政者那兒全成了“軟道理”。由此導致的個別官員拍腦袋、想當然,不實際、逆民意的“杰作”“項目”,并非少見。
按理說,一項重大的決策出臺,本應該經過千錘百煉、千證萬考的,可云南省河口縣耗資2.7億元建成的“文化長廊”工程,卻成了典型的“短命工程”,2.7億元建卻以3億元拆,壽命只有3年,輾轉之間,數億資金打了水漂。
“長廊”工程一經提出,不少當地官員即表示反對,但“在當地主要領導”的力主下,項目邊建邊補辦相關手續最終排難而上。這表明,“主要領導”的興趣、好惡、意志,成了“長廊”項目的主導力量,該集體研究的卻由少數人說了算,該班子成員決定的卻由個人拍了板,決策的個性色彩如此之強,決策者的自由裁量權如此之大,不“失誤”那才是怪事!
據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我國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浪費及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億元至5000億元。按全社會投資成功率70%計,每年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據媒體透露,2004年在對10家央企原領導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中,兩個對比數字耐人尋味:經濟犯罪金額16億元,決策失誤、管理不善造成損失145億元。
當前,必須從政策、法律層面,明確相關規定,杜絕類似行為。如以嚴格的財政制度約束“一把手”權力,實現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又如嚴厲問責責任官員,不僅要追究黨內責任、行政責任,也要追究法律責任。唯此才能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實現重要決策效益與公共利益、群眾利益的和諧統一。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