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巍
(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等衛生學校,廣西 柳州 545002)
語文是中職學校的文化基礎課程,教育部新頒布的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對中職語文課程性質的概括表達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文課程是中職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但是,當前許多中職學校對語文學科不夠重視,設置的課時少,甚至有些專業僅開設一個學期。不僅學校對語文教學不重視,學生對語文學習也不重視。筆者曾在學生中做過相關調查,約85%的學生表示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是認為不實用。“不實用”觀點的出現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職語文教師警醒并做深入思考與研究。
我國語文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學習語文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一套技能。”在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前再解讀這一名言,我們又有了新的認識,即語文學科為專業服務的定位是培養人才,以能力為本。作為文化基礎課,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應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那么,如何使中職語文教學融入專業教學,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更好地為專業服務?這是語文學科教學改革中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筆者結合自己所在的中等衛校,就語文學科如何融入專業教學,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更好地為專業服務進行了如下思考。
中等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在生產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始終圍繞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一根本目標實施課程教學[2]。因此,語文課程的改革首先應立足于知識觀的轉變,在教學中要注意突出語文的實用性和職業性。就整個語文學科來說,可將中職語文教學內容確定為公共基礎模塊、為專業服務模塊和發展模塊,并將與之相應的內容確定為必學、必選和任選3個部分。將各專業實用的內容定為公共基礎模塊,是必學內容;將與未來工作崗位密切相關的語文能力內容定為為專業服務模塊,是相關專業必選內容;將使學生有濃厚興趣或是有升學愿望的語文內容定為發展模塊,是任選內容。對于中職語文學科來講,我們可以根據各專業教學培養目標,設置相應的專業服務模塊和發展模塊,構建與專業相銜接的課程。
對于中等衛校來說,主要培養的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所以在語文學科各模塊的設置上應與醫生、護士等相關崗位的目標要求相結合。就我校來說,開設了護理、藥劑、農村醫學、助產以及口腔工藝技術5個專業。在語文學科設置方面,我校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設置相關的語文學科課程。中職語文是所有專業必學的文化基礎課程,除了語文外,我校還設置了人際溝通、藝術鑒賞以及禮儀類課程等語文類的相關學科課程作為學生的必選課和任選課,具體見表1。

表1 我校語文學科課程開設一覽
由表1可知,不同專業課程培養的目標不同,所以開設的課程不同,即使對不同專業開設的課程相同,課程性質也不同,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為專業服務。例如,護理專業、助產專業主要培養的是臨床護理、保育人員,學會與患者溝通,樹立個人形象對于護理及助產專業學生尤其重要,因此開設了人際溝通以及護理禮儀作為專業必修課程;對于農村醫學專業來說,由于其培養目標是針對鄉村醫生和保健人員的,所以將人際溝通作為專業必修課,而只將醫學生禮儀作為專業任選課;對于藥劑專業來說,該專業主要培養藥劑、制藥人員,對語言的溝通以及個人形象要求不高,因此開設人際溝通、醫學生禮儀、藝術鑒賞等課程作為任選課程。彈性設置課程內容,可以突出語文教學的實用性,使語文教學富有鮮明的職教特色,更好地為專業服務。
根據專業的不同,精選、調整、充實教學篇目,優化教學內容,使語文教學與各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相結合,將知識講授與學生的技能、素質培養相結合,為各行各業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同一課程不同專業講授內容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例如中職語文課程是每個專業的文化基礎課,現行的語文教材分為“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3個學習板塊。其中,“閱讀與欣賞”部分是對每個專業的學生進行語文素養教育,通過對漢語經典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的研讀,進一步提高語文的閱讀、理解、鑒賞和評價能力,提高語文表達能力,這一部分適用于每個專業。“表達與交流”部分主要安排“寫作”和“口語交際”兩項內容,由于護理專業、助產專業、藥劑專業、農村醫學專業已經開設有人際溝通課程,所以“口語交際”內容在教學內容中可以舍棄。但是,“寫作”部分主要培養學生應用文寫作的能力,這一部分可以結合學科應用文來教學,根據不同的專業側重點不同,比如對于藥劑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藥學說明文的寫作;護理、助產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護理文件、護理札記等的寫作;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側重于醫院管理涉及的通知等應用文體的寫作。
即使同一講授內容,不同的專業也應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如對人際溝通課程的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應側重于學習護士與患者及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技巧,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應側重于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技巧,助產專業的學生則側重于助產護士與孕產婦之間的溝通技巧。再如對禮儀課程的學習,護理專業、助產專業的學生應側重于護士禮儀的訓練,而農村醫學專業與藥劑專業的學生則應側重于醫學生禮儀的訓練。
實踐證明,尋找語文課與專業課內容的結合點,將專業知識引入語文課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課程為專業課服務的著眼點在于能力的培養,為形成專業技能搭設平臺。基于此,教師應摒棄傳統的將課文分析置于首位、孤立地學習某一篇課文或者某一知識點的教學模式,而應以訓練某一種語文能力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
例如中職語文課程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板塊,該板塊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展示語文應用能力的拓展性學習內容。我們在該模塊的訓練中,應從專業發展的需要來設計學習活動,有效地提高專業素養。如教師在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抒發心中的情感”時,可以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例如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向其介紹護理專業創始人“南丁格爾”的事跡;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向其介紹“白求恩”、“優秀鄉村醫生”的故事,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先進人物來抒發心中的情感。
語文學科課堂教學設計還應順應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需求。中職教育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作為其辦學的基本定位[3],因此,能不能發現問題、如何分析問題、怎么樣解決問題,就成了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思路。例如,護理專業的人際溝通和禮儀課程,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通過親自示范,學生觀摩,教師設置真實情境,給出任務,讓學生進行體驗式臨床護理情境模擬表演,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他們進入臨床后可以有效地與患者及其家屬有效溝通。
把語文學科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比如護理、助產專業的護士禮儀大賽、辯論賽、征文大賽、演講比賽,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中,不斷深化所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將知識轉化為一種職業能力,從而真正實現應用為主、能力為本的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與專業結合,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這是當前中職教育的辦學方向,也是確立中職教育課程理念的依據。中職教育教學的改革要為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打下基礎,但語文教學改革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教師,只有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真正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和職業教育特點,我們的中職語文教學才會滿足不斷發展的職業教育的需求。
[1]劉星林.中等衛校語文教學改革之我見[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8):37.
[2]張玉娟.高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結合初探[J].職業技術,2011(2):21-22.
[3]黎捷.論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的銜接[J].廣西教育,2008(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