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杰+賈志安



大街小巷寬闊平坦,住宅小區錯落有致,文化廣場功能齊全……走進滑縣城鄉,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展現“豫北糧倉”生態宜居家園的美麗畫卷。
今年以來,滑縣按照產業、新農村、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規合一”的要求,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美麗、幸福宜居新滑州。如今的滑縣,處處洋溢著美麗鄉村的新景象。
錦和新城:新社區,新生活
11月12日下午,記者一行走進滑縣產業集聚區錦和新城社區,現代化城市氣息撲面而來:一排排聯排獨院時尚氣派,一棟棟現代化樓房高高聳立,一條條水泥路寬闊整潔,休閑廣場、健身中心、學校、醫院、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錦和新城社區暴莊村居民朱如蓮的家是一座兩層獨門獨院的小樓,200平方米的房子,分成五室兩衛一廳一廚。室內寬敞明亮,裝飾一新,液晶電視、電腦、空調等家用電器應有盡有。
“我們就在這塊地上把老村拆了蓋成新村。原先村里的路坑洼不平,也沒有路燈。搬到社區后,天然氣、太陽能、自來水都用上了,新房子的地皮是老宅基地置換來的,也不用再掏錢。在村里生活了幾十年,怎么也沒想到能有這一天。”62歲的朱如蓮高興地說。
2011年搬到社區前,朱如蓮家人均1畝地,因為是沙荒地,產量低,收入很少。土地流轉出去后,他家每畝地每年能領到1000多元流轉費,兒子在西寧做生意,收入不錯。入住新社區后,居住環境改善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更富裕了。
暴莊村村委委員暴喜雷告訴記者,暴莊村全村1800多人,有328戶居民住的是獨院別墅,122戶要的樓房。在這個大社區里,各村獨立布局,互不交叉,沿用原來的管理體系。
“通過合并村莊、整合土地的‘雙整合辦法,我們建設了目前河南規模最大的新型農村社區錦和新城,33個村占地面積由9500畝減少到3925畝,節約土地5575畝,為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提供了土地保障。原村莊土地集中流轉后,規劃建設了2.5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滑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農村事務科科長關興濤告訴記者。
溫莊村:“苦水村”變身生態家園
平坦整潔的筆直街道,排列有序的農民新居,整齊劃一的線桿路燈,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沐浴著冬日的暖陽,穿行在留固鎮溫莊村的大街小巷,整個村子干凈得連張碎紙片也難見到,昔日農村的臟、亂、差在這里已成為“老皇歷”。
“以前的溫莊村可是個出了名的‘苦水村,道路不平,房屋破舊,土地貧瘠,上訪成風,近年來多虧了黨的政策好,讓我們過上了好生活。你看,我們村現在‘房成排、院成方、路成網、樹成行、街整潔、村亮麗,2011年1月溫家寶總理來我們村考察時都夸我們村新農村建設得好呢!”溫莊村村民紛紛和記者拉起了家常。
提起美麗鄉村建設的話題,健談的溫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建玲如數家珍:2007年,村里搞村莊規劃,先對5條東西街、10條南北胡同共計3200米道路全部擴建和硬化,新建農民新居238棟,沼氣池238座。在街道和廣場周圍種植冬青、百日紅、紫薇、塔松等綠化植物千余棵,安裝路燈52盞。如今在溫莊村,寬敞的道路兩旁整齊的二層樓房,成為溫莊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溫莊村別出心裁地首創了“胡同長制度”,即在全村劃分5個衛生區,每個衛生區均由一名黨員和群眾代表負責,10個胡同由10名“胡同長”負責。村黨支部每周組織人員驗收評比一次,并評出好、中、差,確保村莊干凈整潔。
如今的溫莊新村,道路得到拓寬硬化,街道和廣場周圍綠樹環繞、青草葳蕤,村里家家通沼氣,戶戶有排水設施。高標準的黨員活動室、學校、圖書館以及村衛生室等也相繼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娛樂廣場成了村民日常健身、打球的好去處。更讓村民高興的是,村里的苦水改造工程,讓村民吃上了甘甜的深井水,徹底甩掉了“苦水村”的帽子。
“去年,村里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北京一家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將3900畝地整體流轉,除了種糧外,還發展綠色農產品種植和花卉苗木種植。下一步,我們村要發展鄉村旅游業,吸引周邊游客到溫莊村感受田園風光。”對于村子的未來規劃,張建玲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