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以鑫
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經這樣說過:“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故都的秋》)無獨有偶,梁實秋也說過類似的話:“散步的去處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區,如果風景宜人,固然覺得心曠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散步》)
由此,我想起一個古老、傳統,但在當下又似乎已經陌生甚或被片面使用的字眼與話題,那就是情趣。
情趣,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性情志趣、情調趣味。《辭海》多了一個出典:《南齊書·孔稚珪列傳》:“稚珪風韻清疏,好文詠,飲酒七八斗,與外兄張融,情趣相得。”《辭海》接著還解釋:亦指意境、情致。姚最《續畫品》:“沈粲筆跡調媚,專攻綺羅屏障,所圖頗有情趣。”看來,情趣就是一個人的性情愛好,志趣所向,或者說,也是一個人的品性情操、樂趣表現。
歸納而言,我所理解的情趣,應該是孜孜不倦的興趣追求,它多為業余,不一定是一個人的職業或者事業,其中沒有什么功利,而更多的又是集中在精神層面,或者,只是“玩”而已。而所謂意境、情致,大概可以按照英國著名文藝理論家克萊夫·貝爾所說,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藝術》)。
其實,從孔子開始的“六藝”教學,已經包含了這方面的內容。禮、樂、射、御、書、數,就講究禮儀禮貌禮節,當然有道德品德的要求;書和數,是學習的重要方面;射,既是武器訓練,也有健身鍛煉;御,就是駕車的技術。而樂,就有音樂、舞蹈和詩歌的教與學。看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絕不是要讓學生僅僅成為一個讀書人或者書呆子,這六藝,堪稱全方位的培養目標和措施。當然,從孔子的根本性目標出發,那就是要使學生成為坦坦蕩蕩的“君子”。從古至今,一個讀書人,一個有知識的人,我想,一個很重要的標志,也許就是應該有情趣。
而一個有情趣并追求情趣的人,總會在方方面面得到情趣。就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大概都會些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或者其他什么。譬如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在一次賑災義演中,詩人徐志摩粉墨登場,與陸小曼共同出演京劇《玉堂春》,陸小曼扮演蘇三,徐志摩扮演一路陪伴蘇三、掛著白髯、古道熱腸的崇公道。
有意思的是,有情趣的人往往會情趣相投—我這里說的相投,并不是內容上的一致,而是有著不同的內容而會相得益彰、“情投意合”,并時時交流切磋、渾然一體。當年,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客廳里,就是高朋滿座。它是讀書人的雅集,也是各種情趣的聚會碰撞。那可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們交流的內容和興致也真的很有意思。著名哲學家金岳霖是這個客廳的常客,他后來回憶,在那里,大家什么都談,興致勃勃,而他就是從來不談自己的專業哲學,談得最多的是他的喜好建筑和字畫,特別是山水畫。
與這些前輩相比,我總覺得,現在的我們似乎都太沒有情趣,甚至是已經不知情趣為何物了。
近些年來的中小學教育,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考試轉,圍繞著高考轉。而且,這已經延伸到學前教育、胎兒教育,從識字認字開始,然后是數學英語,一切都以考試為中心。還在娘胎中,就開始教育,說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剛剛牙牙學語,就以小學教學大綱為課程表。然后是選擇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目標是一個好的初中,中考以后是所謂示范性名牌高中,終極目標當然是一個好的大學。一些學校為了達到所謂的升學率,把學生通通“圈養”,半個月才給半天假,平時就是猛攻歷屆各種考卷,在各式各樣的考題中苦熬。在這樣的氛圍中,還有什么情趣可言?
也許有人會說,在很多地方,小孩被逮著學鋼琴學繪畫學舞蹈學種種樂器也多的是呀。問題在于,這些大量的學習,很多是為了中考或者高考中可以得到加分,甚至更多的是帶著攀比心理,似乎這不可以輸,那也不可以輸。一些家長盯著暴得大名的藝術家或者運動員,以為按那樣的標準培養孩子就可以發財致富。真正的情趣學習和培養,又怎么容得下那么多“實在”、“實用”、急功近利式的目的?在這樣捆綁式的教育中,又有幾個小孩會覺得這里有樂趣?更可怕的是,在這種逼迫、強制的所謂學習中,既扼殺了童真,又容易滋生乖張、蠻橫、扭曲、暴戾的壞脾性。
由那種一旦高考結束即把教科書教輔書考卷之類撕得個粉碎的“喜欲狂”,也可見當時讀書的壓抑、心酸、悲憤與無奈。到了大學,尤其是大三大四,為找工作,還有多少心思在讀書學習上?踏進社會后,又有多少人會覺得中學和大學所學的內容,會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或者是真正打下基礎?走上了工作崗位,出于對當年被迫讀書、緊張讀書的報復,有人就會耽于物的享受,置一切而不顧,逃不脫“欲敗度,縱敗禮”(《尚書·太甲中》)的結局和下場。
葆有真正的情趣,是破解上述怪圈的一個辦法。讓我們都盡量做一個有情趣的人吧。當然,我所說的情趣應該是多方面的——有人喜歡縫紉、烹飪,有人喜歡涂抹收藏,有人喜歡攝影旅游,有人喜歡花鳥蟲魚、吟風賞月,不一而足。
至于情趣的境界,誠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說:“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選自《文匯報》2014年2月14日,薦稿人:游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