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星 安甲麗 呂 瑭 羅士喜 李洪燕 毛雯霞
雅安7.0級大地震突然襲來,摧毀了人們的房屋,也摧毀了人們的身心健康。不僅身體受到傷害,心理傷害更為廣泛,災民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地震的驚嚇,充滿了對地震的恐懼心理。重災區,房屋損毀嚴重,各種自然災害頻發,震后各方面的問題都困擾著災民們的心理健康[1]。通過調查了解震后兩個月,災民們最信任的救援隊伍、受到的救援情況、最需要誰的幫助及具體哪方面的幫助,有助于認識災區的真實生活情況,分析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因素。另一方面,通過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群體在各方面情況的比較,了解不同人群在震后人際關系與救援需求方面是否有差異,從而探索對不同人群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模式,讓災民獲得更多更專業的心理幫助,讓災民們更快更有效的恢復心理健康,早日走出災難帶來的痛苦[2]。
1.1 對象分別于2013年8月15-30日,分層隨機抽樣調查了雅安地震重災區寶興縣農民、工人、個體戶、無業人群和其它職業人群共388人,其中青年人232人(59.79%),平均34.5歲;中年人82人(21.13%),平均48.7歲;老年人30人(7.73%),平均年齡67.4歲;農民119人(30.67%),工人39人(10.05%),商人58人(14.95%),無業人群65人(16.75%)[3]。
1.2 方法
1.2.1 工具 自編震后兩個月生活救援情況調查問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和震后不同時間段相關情況。個人基本情況包括年齡、職業、家庭地點等。地震兩周后,主要受到哪些外援隊伍的幫助。災后1~2個月,希望得到誰的幫助;希望得到什么樣的幫助。
1.2.2 施測 調查實施前對全體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分人群,以個人為單位一對一進行問卷采集并詳細解釋問卷內容;鼓勵被調查人員認真回憶,真實填寫或是調查人員根據提供信息現場代填,并現場回收問卷。
1.3 統計處理 采用SPSS 進行數據錄入,雙份錄入并檢查核對,保證準確性,利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卡方檢驗。
2.1 震后2 周不同年齡與不同職業群體受到的外援隊伍幫助的比較 震后,災民們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援隊伍的幫助,包括武警官兵、心理專家或是志愿者們、醫生護士等。青年、中年、老年人受外援隊伍情況兩兩之間相互比較,見表1。χ2=0.45~5.62,df=2,P>0.05,經卡方檢驗表明,不同年齡組人群受外援隊伍的幫助無差別。其中青年48.52%,中年51.22%,老年55.56%表示主要受武警官兵的幫助。農民與工人、商人、無業群體相比較,χ2=5.64~7.52,P>0.05,可認為農民與工人、商人、無業群體受主要外援隊伍幫助無差異。由構成比可知主要受到武警官兵的幫助。工人與商人相比,商人與無業相比,工人與無業相比,χ2=11.54~13.91,df=2,P<0.05,經卡方檢驗表明,這些群體受外援隊伍幫助情況存在差異。其中工人、無業與商人大部分受到武警官兵的幫助,商人沒有受到心理方面的幫助,工人與無業人群比商人受到更多醫生護士的幫助,商人受到更多其它人群的幫助。

表1 震后2 周不同年齡、職業群體受到的外援隊伍幫助的比較[n(%)]
2.2 震后1~2個月不同年齡組與不同職業群體希望得到相關人群幫助的比較 地震后2個月,災民們在政府、外援隊伍、親戚朋友等的相互幫助下度過災難。由表2,對于青年和中年相比χ2=1.92,df=2,P>0.05,青年85.19%,中年87.80%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可認為青年與中年大部分人希望得到相同群體的幫助;中年和老年相比χ2=12.72,青年和老年相比χ2=18.31,P<0.05,經卡方檢驗表明,中年與老年和青年與老年之間需要幫助的情況有差異。其中老年比青年和中年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工作伙伴和其它人群的幫助。不同職業群體比較,農民與工人χ2=85.04,工人與商人比較χ2=52.83,工人與無業比較χ2=47.93,P<0.005,具有顯著差異。工人與農民、商人、無業人群比較超過50.00%的人希望得到工作伙伴的幫助。農民與商人比較χ2=1.66,農民與無業比較χ2=6.51,商人與無業人群比較χ2=7.29,P>0.05,認為這些人群相比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幫助無差異,農民、商人、無業人群大部分人希望得到武警官兵的幫助。

表2 震后1~2個月不同年齡組、職業群體希望得到哪些人群幫助的比較[n(%)]

表3 震后1~2個月不同年齡、職業群體希望得到哪些方面幫助情況的比較[n(%)]
2.3 震后1~2個月,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群體希望得到哪方面幫助情況的比較 震后2個月,災后重建時期,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群,有的希望得到政府人員宣講重建政策,有的希望有專業人士跟大家宣傳健康知識、逃生常識,有的希望能參與災后重建政策的制定。由表3,青年、中年、老年人之間兩兩比較,χ2=0.96~2.76,P>0.05,認為不同年齡組人群在震后希望得到的幫助無差異。其中青年50.00%、中年48.78%,老年47.22%希望政府人員宣講重建政策,掌握更多的重建消息。不同職業群體兩兩之間相比較,χ2=0.10~5.17,df=2,P>0.05,認為不同群體之間震后希望得到的幫助無差異。其中農民49.58%、工人46.15%,商人56.90%、無業人群52.31%,希望政府人員多宣講災后重建政策,讓大家了解更多跟自身利益有關的政策。
3.1 震后2 周,不斷有外援隊伍進入災區,無論是武警官兵、醫生護士、心理救援者、還是其他方面的志愿者都在幫助災區人民,但是各救援隊伍進入災區救援情況不同,針對人群有差異,對于災區人民來說,主要受到的各方面救援情況不完全相同。不論是青年、中年、老年還是農民、工人、商人、無業人群,都表示主要受到武警官兵的幫助。因為震后國家迅速啟動救援,武警官兵是國家先鋒隊,不怕苦累,冒險挺進災區,不斷幫助災區人民排險,搭建帳篷等。讓災區人民能比較安心,比較有依靠。其次受到其它外援隊伍不同程度的幫助,商人基本沒有受到過心理方面幫助,工人與無業人群少部分受到醫生護士和心理志愿者的幫助[4]??梢娬鸷鬄膮^缺乏醫生護士與心理救援,應該針對不同職業群體開展專業的心理救援,消除災民們的恐懼心理,早日恢復對生活的希望。
3.2 震后不同人群對救災隊伍的需求有差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群體大部分人希望得到政府好政策的幫助。大災面前,大家只能依靠國家的救援,依靠國家的政策才能幫助災民們度過難關。因此,大家都比較信任政府??梢娬诰仍ぷ髦邪l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對于老年人和工人,商人,可以增加工作伙伴和鄰居朋友之間的相互安慰與幫助,同群體之間,心理年齡相同,思考擔心的問題比較相近,比較容易產生共鳴,彼此之間多組織交談,互相吐露心聲,能夠讓大家更快通暢心理,讓心情舒暢。農民群體則多與鄰居朋友交流。
3.3 震后兩個月,各方面生活情況趨于正常,安全隱患很小,人們更多的是關心重建方面的問題,困擾著大家,影響著大家的心理情緒。經比較發現,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群體之間,過半的人,在這時希望政府相關人員多向大家講解重建政策,解決大家擔心的疑問,讓大家的切身利益得到滿足,從而消除影響大家心理健康的因素[5]。其次各人群有30%作用的人,希望有救援隊伍或是專業人士能夠跟她們講解健康知識、逃生常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需要各界人士的關懷與有序的救援。其中,工人有20%的人希望參與政策制定,因為無論各行各業,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問題的存在,才最清楚需求什么。參與政策的制定能更加準確的反應災民的情況,得到更加實惠的政府政策的幫助??傊?,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生活環境、飲食物質、人際關系、受幫助程度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有組織的有序的外援隊伍有針對性的對災區不同群體開展救援工作,早日恢復心理健康,早日重展昔日笑顏。
[1]陳雪峰,王日出,劉正奎.災后心理援助的組織與實施[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03):499-504
[2]賈曉明.地震災后心理援助的新視角[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07):882-884
[3]陳健,吳佩寧.113例心理援助熱線咨詢資料分析與思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01):126-127
[4]安芹,賈曉明,李波,等.危機事件后心理干預模式的探究-非典后大學生小組心理干預研究報告[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01):51-53
[5]張翠,楊艷杰,張媛媛.心理干預對勞教警察職業倦怠、情緒及社會支持的作用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04):4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