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建設中包含了中國建筑史許多方面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建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古代都城選址、布局形態的演變、道路及市政建設、建筑類型的發展幾個方面對其主要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古代都城在這些方面的發展概況。
關鍵詞:中國;古代;都城;選址;布局;建設
收稿日期:20131215
作者簡介:湯菲(1977—),女,浙江紹興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建筑裝飾、室內設計工作。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1007303
1引言
中國古代都城是指中國歷史上統一國家或者地方政權的首都,是當時這些國家或地方政權的政治中心及經濟文化中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有史書記載的中國古代都城就有217座之多,它們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縮影,也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百科全書,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中國古代都城在城市發展、規劃、建設上的變化和成就。在城市選址、布局形態、道路及市政建設、建筑類型等多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和經驗。
本文結合中國古代都城在選址、布局形態的演變、道路及市政建設、建筑類型的發展等幾方面來談談我國古代都城建設的主要特征。
2選址
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在早期是和滿足生存的基本條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認識自然、控制自然、駕馭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都城的選址開始更重視政治、軍事、經濟上的考慮。伴隨著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宗教的引入、對美好未知世界的向往等觀念融入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取舍和利用,風水學說也成為了中國古代都城在選址上的一個關鍵因素。
2.1自然因素
中國古代都城早期的選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優良的地理環境,其選址的思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農耕是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考古發現: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族群的定居地的選擇就強調了便于耕種、利于獲取水源與食物以及良好的安全條件這三方面要素,這主要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比較低下而且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密切相關。因此在奴隸社會的早期,古代都城的選址上更看重的是自然條件的優勢,強調“近水利而避水患”,會首選地理條件優厚,水源充沛,便于農業耕作的地區,并在一定程度上強調周邊環境的安全性和防御性。
2.2社會因素
隨著農耕的發展和物質的積累,生產力水平不斷的提高,人類的綜合實力在不斷壯大、族群數量在不斷增多。奴隸社會中期開始的戰爭、分裂、統一一直是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主題之一。作為統治階層在都城的選址上除重視自然條件之外,還將政治、軍事、防御、經濟等因素作為了重要的條件。
都城的選址關乎到國家的江山社稷,早期春秋戰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割據,使當時的都城選址中更多的包含了軍事及各種政治因素,都城的地理位置要便于統治者控制他的國家,還要很好的防范外敵入侵的同時能有利于自己去擴大疆土范圍。因此這些君主們的選址不約而同的遵循了“居中”這一原則。建都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多年的北京、八百多年的洛陽在地理位置上都處于當時朝代里的居中的地區,并且還是交通的樞紐中心。其位置既能夠在軍事上很好地控制西北外族的入侵,又能夠很好地控制東南海疆,并穩定和發展建設整個中原地區,有利于國家的長效控制、管理和發展。在這個方面最典型的實例有: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后,將都城從原來的中都遷到了位于幅員遼闊的大元帝國的中部的大都,有利于對各地區的控制。
軍事和防御也是古代都城選址的重要條件。例如:明朝之前的都城就是在當時版圖上位置居于中間的南京,后來朱棣發動政變之后稱帝,由于稱帝之前他被封為燕王,駐地在北京,其勢力范圍也在北京,同時也為了擺脫南京篡位帶來的巨大的政治壓力,加之當時北方邊患也非常嚴重,因此明成祖朱棣果斷遷都北京,很好地鎮壓了反叛和騷亂。
整個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還有一個由西向東推移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經濟重心的不斷東移。北方的不停戰亂使大量人口南遷,遠離戰爭的南部區域經濟技術飛速發展、城市繁榮,統治者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支持在都城選址上也逐步東移。
2.3風水理論
風水理論的基本取向就是關注人的居住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及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客觀上形成了特殊的生態觀念。“風水”起源于人類早期的擇地定居,形成于晉漢時期,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時期日臻完善。注重人居環境的環境容量、環境質量和景觀問題。
古代中國人早就將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就是這種認識的概括和總結。因此,在中國古代都城的選擇上很早就開始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的生態觀,注重“風水”環境的選擇,其主要表現在都城選址上對地形地貌、水源水質、氣候天象、土質情況、植被綠化等考慮上。隋大興建造時,宇文愷不僅斟酌地勢,將太極宮至于乾位,更以承天、朱雀等命名。而古都北京則具有“北枕居庸,南襟洛河,右擁太行,左環滄海”的風水形態,被風水學上譽為“王者不得不可為王之地”。
3布局形態
3.1禮制
“禮”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天人關系、階級和等級關系、人倫關系、行為準則等,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系封建統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國古代的都城建設上,統治者都非常重視禮制在都城布局及建筑上的體現。
中國古代都城在建設上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禮制。即在宮殿的左邊設立宗廟,以祭祀祖先;并在宮殿的右邊,興建社稷,專供民眾祭祀土地公與五谷之神。另外,把宮殿前面開辟為朝堂,作為帝王召集文武百官,傳達政令之處。而宮殿的后面則作為市場,供商販和市民們作為趕集、販賣日常用品的場地。
3.2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都城在原始社會晚期到夏商周一直是以氏族聚落的形態為主體的;逐步進入封建社會之后,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由西周的閭里制度逐步發展,到春秋至漢,里坊制這種居住管理制度開始逐步確立起來。發展到三國至唐到了里坊制極盛期。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則限制在一些定時開閉的“市”中。統治者們的宮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墻保護起來。“里”和“市”都環以高墻,設里門與市門,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實行宵禁。這一制度增強了統治者對都城內部的管理,降低了內患的爆發。也使那一時期古代都城功能分區非常的明確,形成棋盤式的網格狀布局形式。隨著曹魏鄴城的建立,我國古代都城建設又形成了一條新規,即:宮殿位北居中,主干道呈“丁”字形,中軸線明確。
到了宋代以后,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里坊制開始制約城市的發展被廢除,古代都城布局開始坊市結合,不再設坊墻,由封閉式向開放式演變,夜市也逐漸興盛起來,都城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3.3軸線布局
中國古代在都城建設上不是一開始就遵循“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形式的。這種布局形式是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并確立起來的。
夏至西周時期,建筑都采用茅茨土階的構造形式,考古發現那一時期的都城建設中,宮殿遺址中殿堂和庭院雖是呈軸線對稱的布局,但是與宮門之間并沒有形成連貫的軸線。到了春秋戰國,建筑水平提高了,臺榭建筑出現。這一時期的陜西鳳翔縣秦雍城宮室遺址 已經顯示出宮殿建在了城市的中軸線上了,但是這種布局形式還沒有真正的確立下來。因為在后來兩漢時期,在宮殿建設上采取了兩宮分立形式,如:東漢洛陽宮殿就包括南北兩宮,以閣道相通并相互錯位,沒有形成統一軸線。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則再次將宮殿布置在中軸線上。隋唐開始都城建設強調軸線對稱的布局形式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成為了中國古代都城布局形式的重要特征。
4道路及市政建設
4.1城市道路
中國古代都城在城市道路的建設上,《考工記·匠人營國》中記載顯示,周代時就已經結合等級制度形成了城市道路在建設上的標準:王城內的大道、環城道路和郊外道路三者之間依據等級以“軌”為單位是9∶7∶5的比例關系寬度關系,充分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特色。但是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過程中根本沒有辦法在真正意義上去實現。因此在后來的城市道路上更多的是采用以南北向為主的方格網布置,在具體處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規整、地勢平坦的都城,城市道路呈方整的井格式布置;在有山川河流、不平坦的都城中,則根據地形隨機變通,不拘輪廓的方整和道路網的均齊。
在城市道路的材質上,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沒有路面,宋以后磚石路面在城市道路的修建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都城道路的排水上,封建社會的中晚期也采取了多種不斷優化的方法。在漢代的長安城城市道路下鋪設了陶管并用磚砌成了下水道來排放道路積水;唐代的長安則采用挖土成明溝的方式排出路面積水;宋朝的東京城內有四條河穿過,因此用河道排水;清代更有詳盡的城內溝渠圖,由董姓包商世襲承攬溝渠的疏通。
4.2城市安防
南北朝以后,都城大都設有鼓樓供報時或報警之用。宋代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商業活動的繁榮、夜市等的出現使都城里的房屋非常密集,木質結構的房屋常常受到火燭之災,為此專門設立了消防隊。城內每隔一里還派設負責夜間巡邏的軍隊,并在地勢高處磚砌望火樓嘹望。從元大都開始,還在城市居中地區建造高大的鐘樓與鼓樓。
5建筑類型的發展
都城建設的特點是一切為封建統治服務,因此在建筑類型的發展上也是先宮殿;其次是各種政權職能機構和王爺、大臣們的府邸及市政建筑;最后才是民居和商業街市。基于這個原因,古代都城在建筑類型的完備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結合政治、經濟和社會需求逐步發展完備的過程。
漢代在都城建設上把建筑的重點放在了宮殿和禮制建筑上,建筑類型并不完備。
發展起來,但是限于里坊制度,商業活動都集中在東西兩市之中,并沒有形成專門的商業建筑。到了宋代,里坊制被廢除,加上商業發達,才開始有了臨街的商店、酒樓、飯鋪、浴室、醫藥鋪、瓦子等專門的商業建筑,還出現了國子監等專門的教育類建筑,隨著城市功能的不斷增加,圍繞城市服務的如:消防所等市政建筑也開始出現,使都城里的建筑類型不斷的豐富起來。
6結語
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和建設經歷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漫長過程。受到了自然因素、社會意識形態、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現實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步在都城的選址、規劃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之處,是中國古代建筑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 李允鉌.華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3]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三聯書店,2011
[4] 王其鈞.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