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齊魯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任務。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許多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增長,但同時也出現投資消費失衡、產能嚴重過剩等多方面的結構性矛盾。所以,基層必須以簡政放權為切入點,打破政府行政控制和行政干預,將屬于市場的權力還給市場。
一、簡政放權給基層帶來了積極影響
一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要求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從對企業微觀活動的干預轉向對市場主體行為、市場活動的監管,從傳統的“重審批、輕監管”轉變為“寬準入、嚴監管”,促使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由事前審批為主向事中、事后監管為主轉變,更加有利于形成寬松準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簡政放權對基層政府和部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市場主體和創業者則從中受益。
二是有效遏制基層腐敗。從本質上看,腐敗是權力失控的表現,權力過于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約束和合理配置,是滋生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年3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表示:“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是減少權力尋租、鏟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從目前在基層的落實效果看,簡政放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方政府和部門的權力尋租,有效遏制了一些基層的腐敗行為。
三是激發群眾創業熱情。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是中央簡政放權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改革進一步放松了市場準入條件的限制,使得基層群眾創業成本大幅降低,有效激發了群眾的投資熱情,尤其是對基層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推動作用。以江蘇省揚州市為例,僅今年3至6月份,揚州市私營有限公司登記總量同比增長達到60.6%。
二、簡政放權在基層遇到的阻力和困難
對于簡政放權,中央決心大、動作大,但一些地方對改革的擔心多、動作小、跟進不力。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基層各政府部門之間還未統一認識。當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在承接部分被下放的行政審批權的過程中,害怕承擔責任,存在接小不接大、接權不接責、明接暗不接等現象。例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中,規定餐飲、煙草等前置許可改為后置許可。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不少部門還片面地理解“誰審批、誰管理”的原則,錯誤地認為經他們批準的歸他們管理,未經他們批準的歸工商部門管理,前置許可改為后置許可后必然加重了后置許可部門的監管責任。所以有些部門對“前置改后置”等改革方案認識不統一,有畏難情緒,甚至不愿承接審批事項。
二是基層簡政放權配套服務措施還不盡到位。簡政放權后,地方政府原有的軟硬件已不再適應新的公共服務要求。今年的登記制度改革中,取消了新辦公司的注冊資本金限制,全國范圍內新登記企業呈“井噴”之勢,但是,不少地方的配套服務措施沒有跟上,頻繁出現創業者辦事排長隊現象。一項原本為了方便創業者的改革措施,反而浪費了創業者的寶貴時間,長時間的等候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創業積極性。
三是一些基層存在放權后“放管脫節”現象。在市場監管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對簡政放權后如何加強市場監管研究得不夠,方法不多。不少部門長期習慣于通過手中的行政審批權和處罰權實施市場監管。一旦簡政放權落實后,不少部門由于監管抓手減少、監管體制不順、監管力量不足等原因,拿不出有效的監管方法。有部分基層部門甚至以簡政放權為由,干脆放任不管,造成了基層部分領域簡政放權后管理的真空。
三、基層應如何落實好簡政放權
對于基層而言,能否落實好簡政放權政策,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將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二者結合得好就會產生“1+1>2”的效果,就能更好地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如果處理得不好,則很有可能導致“1+1<2”,甚至歸零。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使地方政府在市場監管中不越位、不缺位,是基層在簡政放權落實過程中亟待解決的課題。
加快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把權力還給市場。基層可成立由當地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統一各部門間認識,嚴格按照中央部署,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特別是加大對民間投資、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審批項目的清理力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把該由市場決定的事交還給市場,保證各類市場主體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機會公平,為創業者營造一個日益良好的市場環境。
完善基層審批基礎設施建設,把服務送給市場。各地可根據地區實際,將改革后的行政審批事項,包括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和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事項等均納入行政服務中心辦理,力求所有審批進中心、中心之外無審批,為企業和百姓提供便捷高效“一站式”服務。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必須公開審批機關、審批依據、申報材料、審批內容、審批條件、審批流程、審批時限、收費標準,并公示審批責任人和投訴監督電話;各縣(區)的行政服務中心要充分做好下放審批事項集中進駐準備工作,加快大廳升級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同時,進一步健全市、縣(區)、鄉(鎮)、村四級行政服務體系,落實機構編制,完善服務功能,將便民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的農村和社區。
加強對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把信心傳給市場。地方政府應由各地工商部門牽頭,深化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降低企業準入和個人創業的門檻,發揮好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同時,深化稅收體制改革,減少企業稅費,繼續落實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對“個轉企”的個體工商戶,可由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實行兩年過渡期,符合條件的個體工商戶延續原有稅收征管方式,同時可建立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增強全社會對創業的信心。
建立健全放權后的監管體制,用信用規范市場。進一步轉變觀念,確保市場主體在“寬進”的同時還要“嚴管”。基層應健全部門協作制度,完善市場信用監管機制,建立多方監督體制。例如,基層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協調與前置許可部門的關系,互通信息,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市場監管信用體系。運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約束等手段,使得市場主體“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強化簡政放權后地方政府及部門對市場主體的信用監管;同時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監督,對違法經營行為及時進行曝光,不斷加大媒體和社會輿論對違法經營行為的干預力度,以此提高市場主體的自律意識。
促使企業倒逼政府轉變職能,讓市場選擇政府。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蒂布特曾提出著名的“以足投票”理論,即“人們之所以遷往某一區域工作或居住,是因為該區域政府服務較原先居住區域的政府服務更加符合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同樣可以通過“以足投票”對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的制約,抑制地方政府“越位”的“有形之手”:當企業不滿當地政府的政策時,可以通過轉移投資地點,使地方政府意識到,如果要吸引投資、吸引企業,必須退出微觀領域,為市場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否則是留不住企業的。這就需要各級政府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落實好簡政放權,培育企業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以企業的成長發展來倒逼地方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
(作者:江蘇省揚州工商行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