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昊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日益成為中國內政和外交的兩個鮮明著力點,探索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的互動關系成為當前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在此大背景下,2014年11月22日,由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主辦的“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政法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央編譯局、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等國內高校、科研單位3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圍繞“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互動”和“中國在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中的選擇與對策”兩個專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首先,關于“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互動”。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蔡拓教授指出,全球治理對國家治理產生了四方面影響:全球治理對象內化為國家治理對象、全球治理機制規范了國家治理的標準、全球治理的價值和理念引領了國家治理的變革、全球治理的利益導向促進了人類共同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的交織并舉。國家治理對全球治理也有四方面影響:治理的價值觀念體系現代化決定了國家對全球治理的認同和參與程度、治理的權威決策和行政執行體系現代化決定國家能否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力、經濟發展體系的現代化決定國家參與和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程度和力度、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則制約著國家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程度。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編譯部主任楊雪冬教授以APEC北京峰會為例,考察了中國在多邊機制中話語權建構問題,指出在APEC峰會上,中國發揮會議主辦國優勢,依托中國發展成就為國際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辦法,創造性地將全球問題與中國關注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并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組織和協調多邊會議、論壇的能力。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成教授認為,厘清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研究范疇是研究兩者互動的前提,應該注意到兩者的內涵、邊界、機制、手段、歷史、路徑,主體和客體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以避免單一化的思考;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既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約,國家治理是全球治理重要的組成部分,全球治理機制對國家行為體具有約束作用,并推動國家治理的改革。外交學院盧靜教授從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度分析了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的互動關系,她認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在不同領域表現出不同特點,經濟領域的參與是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變,對國際體系從形式上的承認轉向價值上的承認;政治安全領域經歷了對國際體系從不認可轉向更加認可的過程;在全球公域,中國參與伊始恰逢其機制初創,故而具有主動權,但話語表達和治理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強。北京外國語大學王明進教授從全球治理的理念和規范在國內擴散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互動關系,認為全球治理強調多元行為體的主體地位,相應的國家治理也必須思考如何發揮市場、社會的作用和影響,思考如何將全球治理的規范話語轉換為國內治理的規范話語。中國人民大學龐中英教授將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國家分為兩大類,其一是美國、歐洲和日本,將國內的治理秩序擴張到全世界;其二是接受治理規則的國家,包括中國。中國人民大學時殷弘教授認為,中國漸次有機地接受了重大的跨國家的觀念和議程,在通過國內建設以增進對全球治理參與方面有了諸多進步,但傳統的對外原則和觀念需要與時俱進、有選擇地修改。
在第二時段的討論中,吉林大學劉雪蓮教授從主體間關系、治理過程和方式、治理制度與法律安排等體系層次討論了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之間的互動關系,認為去除二元對立思維對于從學理上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有重大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張勝軍教授認為,全球治理是新中世紀主義式的碎片化治理,沒有政府、沒有核心的治理是難以成功的,整合全球治理機制以改善碎片化治理方式,國家治理的層級性有借鑒意義。清華大學趙可金副教授認為,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最大的不同是等級制的差別,中國要逐步構建以人類共同體為核心的全球治理和國家治理觀,并且在多議題的全球治理中凸顯中國關注的議題。吉林大學姚璐認為,兩者根本的差別是研究起點的差異,即有無政府的差異,并由此造成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諸多差異。中國政法大學楊軍副教授分析中國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的互動關系,認為不同時代的全球化主導國家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強大國家實力做基礎,而中國是否具有與新的全球治理相適應的國家治理能力,值得思考。中央黨校門洪華教授認為,兩者結合問題是國際關系研究的新問題。具體到中國,應當重視由地區治理以至全球治理的發展層次,循序探索兩者結合的路徑。國際關系學院張敏謙教授認可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之間有非常強的正相關關系,全球治理必須成為國家治理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兩者也有很大的差異,全球治理尤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國家治理的挑戰。
其次,關于“中國在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中的選擇與對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林利民研究員從“中國夢”角度論述了中國在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中的選擇與對策,認為“中國夢”離不開世界和諧的“世界夢”,“中國責任論”有其合理性和客觀性,反映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中國傳統的外交理念值得反思,中國在通過國家治理推動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方面仍面臨挑戰。天津師范大學王存剛教授指出,建立議題領域聯盟是新興大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它雖有諸多缺陷,但有助于新興國家在全球治理中擴大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任琳認為,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需要重視雙層博弈的影響,中國推動的全球治理與其他國家的國內治理息息相關,加強了解雙層博弈模型,重視了解其他國家國內治理情況,才能推動中國更好地參與并改革全球治理機制。中央編譯局研究員朱艷圣介紹了日本全球治理研究,指出日本的全球治理研究服務于日本外交目標,具有很強的工具性。隨著日本的崛起,“日本責任論”開始為日本所接受,全球治理的研究開始在日本興起。中央編譯局王浩研究員從全球經濟治理層面分析了中國的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實踐,認為中國應當加強國際認同和國際凝聚,增強國際引導力,更多地考慮全球社會、民眾的利益,重視智庫、專家的作用,增強文化自信。中國政法大學劉貞曄教授認為,影響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要素有意識形態、政治變遷、領導人個人因素、國內戰略需要、國家實力變遷、國際機制約束,中國的國家行為與國家利益訴求的變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華東政法大學王金良認為全球治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國際層面的國家失敗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解決好公共物品的生產與分配問題,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之間以及普世價值與國家特殊價值之間的關系。
在第二時段的討論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戴長征教授從比較政治學角度指出,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國家治理的基礎之上,中國的國家構建有其特殊性,由此決定了中國國家治理的特殊性。中國政法大學曹興教授認為,全球治理正走向善治或惡化的歷史拐點,亟需一種理想主義形態的全球治理引導。北京師范大學呂曉莉副教授認為,中國通過供給全球公共物品參與全球治理,有待發掘新的領域和尚未受到足夠重視的潛在優勢,在國際機制的創設和參與、發展的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尤其如此。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游騰飛和嚴行健著重向與會專家介紹了由該研究所推出的“國家參與全球治理指數”項目,并強調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學術研究中,應注重方法論的建設,通過定量分析鞏固科研基礎,擴展科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