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陳蘭羽 呂文良 鮑艷舉 何立麗 朱 丹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
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邪氣及時行疫癘之氣所致,以發熱惡寒、汗出異常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病證,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多種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目前對于外感發熱的研究缺乏系統的中醫理論指導,未能形成一個整體的辨證體系。筆者采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對外感發熱患者的證候及與節氣的關系進行了臨床調查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發熱,體溫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惡寒、咳嗽、頭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中醫證候診斷標準:根據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ZYYXH/T4~49-2008)并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分為:表寒證、表熱證、痰熱阻肺證、秋燥證、表濕證、邪郁少陽證、邪伏膜原證、氣分熱盛證、濕熱內蘊證、熱入營血證。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的門診患者,且不具備排除標準中任一項,配合醫生調研,完成必要的臨床檢查項目者均可進入調查。排除標準:目前有明顯的非本病之臨床癥狀和體征而影響證候類型確定者;合并有心、肝、腎功能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疾病者,影響臨床證候結果;因精神、語言等因素而影響資料收集者;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5歲。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4日至2013年2月23日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發熱門診就診的800例外感發熱患者。其中男性370例,女性430例;年齡18~65歲,平均(37.85±14.04)歲,其中 18~29歲者 305例,30~39歲者 182例,40~49歲者 94例,50~59歲者 149例,60~65歲者 70例。
1.3 研究方法 查詢、檢索、整理文獻資料,分析已有病例資料,廣泛征求本專業專家的意見,制定“外感發熱中醫證候分布臨床調查表”,內容包括:一般性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發病節氣、病程、誘因、接觸史、既往史、癥狀、體征、舌脈、實驗室檢查。由統一培訓人員收集、記錄患者相關信息。
1.4 統計學處理 建立調查資料數據庫,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
2.1 證候學分布特點
2.1.1 誘發因素 在諸多誘發因素中,受涼406例次(50.75%),勞累 138例次(17.25%),飲食不節 79例次(9.88%),發病前14 d內與同類患者有過密切接觸者有98例次(12.3%)。
2.1.2 癥狀排序情況 見表1。從外感發熱患者所涉及的異常臨床癥狀排序情況可以看出,出現頻率超過30%以上的癥狀依次為:身痛、咽痛、惡寒、頭痛、無汗、乏力、口干欲飲、納差、微汗、痰少、偶咳、壯熱、痰質黏稠、低熱。

表1 患者異常臨床癥狀發生頻數(n,%)
2.1.3 證候分析 見表2。對800例患者的辨證結果進行分析,發現證候的組合形式較復雜,患者可以單獨具備1個證侯,也可以同時具備2個證候。按照證候出現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表熱證,表寒證,痰熱阻肺證,邪郁少陽證,濕熱內蘊證,表濕證和其他證型中的表寒里熱證(均為21例),氣分熱盛證,秋燥證10例,表寒證+痰熱阻肺證10例,表熱證+痰熱阻肺證,表寒證+邪郁少陽證、其他證型中的表寒夾濕證(均為4例),邪伏膜原證,表寒證+濕熱內蘊證3例,痰熱阻肺證+邪郁少陽證,熱入營血證,表寒證合并表濕證、表熱證合并表濕證、痰熱阻肺證合并氣分熱盛證(均為1例)。

表2 患者證候頻數(n,%)
2.2 發病節氣 見表3。結果表明,按發病節氣出現頻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為:驚蟄,雨水,立秋,大暑,春分,立夏,小滿,清明,冬至,夏至,小寒,芒種、小暑(均為21例),谷雨、處暑(均為17例),大雪,秋分,大寒,白露,立春、霜降(均為12例),寒露,立冬,小雪。

表3 患者發病節氣頻數(n,%)
證候分型和分布規律研究是一切證候和治療研究的基礎。本研究在臨床流行病學的指導下,收集外感發熱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索外感發熱證候分類與判別標準。根據800例患者證候特征調查分析,發病年齡集中在青年,可能與年輕人學習和工作壓力較大,飲食作息不規律有關。在諸多誘發因素中,受涼占的比例較多(50.8%),勞累者次之(17.3%),亦有一些是因為飲食不節而致(9.9%),發病前14 d內與同類患者有過密切接觸者有98人(12.3%),表明避風寒、飲食作息規律和避免接觸發病人群很重要。外感發熱常見癥狀包括身痛、咽痛、惡寒、頭痛、無汗、乏力、口干欲飲、納差、微汗、少痰、偶咳等,說明部分患者在就診時有化熱的變化趨勢,這也可能是本研究在證型總結中表熱證占第一位的原因之一。對800例患者的辨證結果進行分析,發現證候的組合形式較復雜,患者可以單獨具備1個證候,也可以同時具備2個證候,但核心證候為表熱證(304例,38.00%)和表寒證(231例,28.89%),其次為痰熱阻肺證 (78例,9.75%)和邪郁少陽證 (57例,7.13%),其他如濕熱內蘊證,表濕證,表寒里熱證,氣分熱盛證,秋燥證以及一些合并證型均較少見。究其原因,可能與青年患者所占比例較大,青年人正氣強健,正邪相爭,邪氣不易入里,病位多位于表,而以體質寒熱,故表熱證和表寒證較多見。
“節氣”在古代亦稱為“時”,《玉篇》曰“時,春夏秋冬四時也”。經過長時期反復實踐,總結提高,制定出以節氣觀為代表的古代歷法。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更加細致地反映了一年之中不同的時間自然環境的變化[1]。中醫學是“天人相應”基本觀點的反映,從中醫時間醫學角度出發,以節氣的變化來分析疾病的發病,更能合適地反映疾病在一年之中的發病特點。筆者對2012年初至2013年初800例外感發熱患者的發病節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外感發熱的發病節氣高峰在驚蟄。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天氣開始轉暖,雨水漸多,但天氣不穩定,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有時還會出現“倒春寒”現象,而人們急于換上春裝,所以導致發病率增加。故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均需積極加強疾病在相對高發病節氣的預防,依據天氣冷暖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以降低外感病發病率。
本研究結合現代統計方法,總結了的外感發熱的證候分布特點以及節氣發病規律,為外感發熱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學依據,補充了中醫對其發病時間規律的認識。然而受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本研究存在單中心和小樣本的局限性,存在選擇性偏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多中心聯合研究,擴大樣本數量和延長研究時間使研究更具有廣泛代表性,進一步補充完善疾病發病時間規律的認識,提高治未病的能力。
[1]李福俊.新編萬年歷[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