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展翅 李 鋼 劉秋梅 甘小莉 鄭 紅 周 剛
(湖北省黃岡市中心醫院,湖北 黃岡 4380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指由頸椎病、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或低血壓等引起的以眩暈、頭昏、旋轉感、惡心、嘔吐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好發于中老年人,發病突然,病情復雜,以陣發性眩暈為主要特征,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VBI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癥,多有不同程度的痰瘀互結表現[1]。VBI所致的眩暈緩解慢,復發率高,治療有一定難度。筆者嘗試天麻素注射液聯合經顱磁刺激(TMS)治療VBI眩暈,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患者來院時均有發作性眩暈,經顱多普勒 (TCD)顯示單側或雙側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減慢。眩暈程度評價標準參考文獻[2]。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關于 VBI“可能”的診斷標準[3],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年制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眩暈的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證型為風痰證與肝陽上亢證。排除有血液系統疾病或有出血傾向,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
1.2 臨床資料 88例VBI患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42~75歲,平均(57.64±5.36)歲;病程 1 h 至 3 d,平均(16.12±3.64)h;眩暈輕度 8例,中度 20例,重度 17例;風痰證28例,肝陽上亢證17例;伴高血壓病17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癥11例,高黏血癥17例,頸椎病20例。對照組43例,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43~76歲,平均(58.22±4.98)歲;病程 1.2 h至 3 d,平均(15.98±3.85) h;眩暈輕度 7例,中度 19例,重度17例;風痰證25例,肝陽上亢證18例;伴高血壓病15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8例,高脂血癥12例,高黏血癥16例,頸椎病18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天麻素注射液(福建古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0726)60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次,治療2周。治療組天麻素注射液用法同對照組,加用經顱磁刺激(TMS)治療,具體操作如下:超反射腦磁治療儀(洛陽康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NC-3Ⅱ型)采用TMS治療模式,5個磁體環狀結構分別置于前額、雙側顳葉和小腦對應的頭皮投影區,采用脈沖波,電磁強度5~10 mT,治療時間每次30min,每日1次,治療2周。兩組基礎治療用藥相同,根據病情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以及對癥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每日查房時詢問并記錄患者眩暈癥狀的變化情況,以及患者治療后出現的不適;分別于入院時、治療7 d、14 d進行眩暈相關癥狀評分,中醫證候評分根據辨證標準進行證候要素積分,單個證候要素評分≥5分者視為該證候診斷成立[2]。治療前后均行經顱TCD、全血黏度、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TCD儀器選用德國EME公司生產的彩色三維經顱多普勒(3D-TCD),探頭頻率為10 MHz,經枕窗檢測右側椎動脈(RVA)、左側椎動脈(LVA)、基底動脈(BA)平均血流速度(Vm)。
1.5 療效標準 根據癥狀體征變化、眩暈相關癥狀評分減分率和TCD檢測結果判斷療效[2]。痊愈:眩暈等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積分減少≥95%,TCD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Vm恢復正常。顯效:眩暈等癥狀及陽性體征明顯減輕,積分減少≥70%,椎-基底動脈Vm明顯改善。有效:眩暈等癥狀及陽性體征減輕,積分減少≥30%,椎-基底動脈Vm部分改善。無效:眩暈等癥狀及陽性體征無好轉或加重,積分減少<30%,椎-基底動脈Vm無改善。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眩暈相關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后兩組眩暈相關癥狀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眩暈相關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眩暈相關癥狀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下同。
2.2 兩組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見表2。治療后治療組LVA、RVA、BA的Vm改善明顯優于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變化(c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變化(cm/s,)
2.3 血液流變學檢查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在血液流變學方面均明顯改善(P<0.05),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mPa·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mPa·S,)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5 不良反應 治療組4例(8.89%)行TMS治療時,感頭痛,減少TMS強度即緩解;兩組治療過程中均無過敏反應及其他明顯不適,治療后復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2.6 隨訪結果 出院后隨訪3月,治療組復發5例(11.11%),其中發作 1次 3例(60.00%),發作 2次以上 2例(40.00%);對照組復發 8例(18.60%),其中發作1次 3例(37.50%),發作2次以上 5例(62.50%)。兩組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VBI是臨床上對椎-基底循環缺血的綜合診斷,是以后循環缺血為特征的一組癥候群。突發性眩暈是VBI最常見的癥狀,約占 80%~98%[4],多為旋轉性眩暈,于 2~5min 內達高峰,維持 2~15min,常伴有惡心嘔吐、步行不穩、共濟失調,但多無耳鳴及聽力下降[1]。TCD是VBI的有效檢測手段,通過直接檢測VA和BA血流的速度、方向、頻譜及阻力指數等參數變化,綜合分析VA和BA及其主要分支的血流動力學情況,從而可判斷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和供血情況[5]。研究表明,VBI主要表現為VA和BA血流減慢,因此,TCD既是VBI的診斷依據,同時VA和BA血流的變化也可作為VBI療效的判斷標準[6]。
中醫學認為眩暈病因虛實夾雜,虛性病因多見于肝、腎虧虛,實性病因以內風、痰濕、瘀血為主。VBI急性發作時實性病因較虛性病因突出,實性病因以外風和內風并重,風、痰、熱搏結為主,瘀血病因為次;虛性病證以脾虛、氣虛為主,肝、腎虧虛為輔。臨床證型有風痰證、肝陽上亢證、肝陰虛證、氣虛證、脾虛濕阻證等,治宜健脾補肝益腎、祛風化痰[7-8]。天麻歸肝經,味甘平,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之功效,與VBI的肝陽上亢證、風痰證病機相合[9-10]。天麻素是天麻的有效成分,為治療VBI等腦血管病的一線藥物,具有鎮痛、鎮靜、營養神經細胞和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11]。此外,天麻素注射液還能擴張腦血管,減少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尤其是椎-基底動脈分支如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后下動脈、內聽動脈等血管血流增加明顯,使得小腦、腦橋、內耳等部位供血明顯改善,從而有效解除由于VBI帶來的眩暈、平衡障礙、耳鳴、惡心、嘔吐、冷汗和眼球震顫等癥狀體征[12-13]。
TMS臨床常用于腦梗死、耳鳴、抑郁癥、癲癇等病癥的診療,近來也有治療VBI所致眩暈的文獻報道[14]。TMS可以舒張腦血管,解除腦血管痙攣,改善病灶區血液循環。同時還可以改善腦細胞的代謝環境,增強代謝酶活性,使受損腦細胞代謝加快,增加受損腦細胞的可復性,促進腦功能的恢復[15-16]。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TMS不僅在治療結束時療效顯著,而且可以保持顯著的長期效應[17-18]。
本觀察表明,天麻素注射液、TMS均可提高椎-基底動脈(LVA、RVA、BA)Vm,明顯改善患者腦后循環供血;此外,天麻素注射液還可降低血漿黏度,二者聯合治療VBI,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眩暈及伴隨癥狀,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且復發率低。治療中觀察組僅4例感頭痛,調整TMS強度即可緩解,不良反應輕微。據文獻報道,TMS治療后有頭痛、失眠、誘發癲癇等副作用,但學者研究數千例經TMS治療病例,結果發現頭痛、惡心、失眠占16.7%,最嚴重的副作用癲癇陽性率僅為0.16%,故認為TMS是一種安全的技術。由此可見,TMS臨床應用安全有效,且無痛、無創、操作方便,值得臨床推廣。但本實驗樣本量小且缺乏長期隨訪資料,研究結果可能存在誤差,有待未來更多高質量、大樣本試驗來進一步驗證。
[1]馮子凌.丹紅注射液治療VBI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8):961-962.
[2]王爍,劉金民.祛風化痰法治療后循環短暫腦缺血發作所致急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2):2025-2028.
[3]Report of the WHO task force on stroke and other cerebroovasular disorders.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Stroke,1989,20(10):1407-1431.
[4]孔繁元,栗秀初,黃如訓.眩暈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流程建議說明之二引起眩暈的常見疾病[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29(5):395-397.
[5]朱秀麗,朱昱思,舒曉丹,等.經顱超聲多普勒技術聯合血漿腎上腺髓質素檢測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評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3(4):523-524.
[6]高山,黃家星.經顱多普勒(TCD)的診斷技術與臨床應用[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50-51.
[7]鄢澤然,劉金民,王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急性發作期的中醫證候類型初探[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5):710-711.
[8]王爍,劉金民.后循環短暫缺血發作所致眩暈急性發作與中醫風痰證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1):1928.
[9]廉全榮,趙高峰.天麻素聯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療眩暈肝陽上亢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2):2023.
[10]賴吉珍.天麻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VBI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5):845-846.
[11]周江,于白莉.天麻素注射液治療腦梗死急性期伴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2):2022-2023.
[12]楊東寧.天麻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臨床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7):67-68.
[13]林云珍,葉梁,李建朋.注射用血塞通聯合天麻素注射液對VBI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7):1411-1412.
[14]侯立皓,歐陽剛,顧曉美,等.耳壓加經顱磁刺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實用老年醫學,2011,25(1):65-67.
[15]Moisa M,Pohmann R,Uludag K,et al.Interleaved TMS/CASL: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TMS protocols[J].Neuroimage,2010,49(1):612-620.
[16]Hosono Y,Urushihara R.Comparison of monophasic versus biphasic stimulation in rTMS over premotor cortex[J].SEP and SPECT studies,2008,119:2538-2345.
[17]Koganemaru S,Mima T,Thabit MN,et al.Recovery of upperlimb function due to enhanced use-dependent plasticity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J].Brain,2010,133(11):3373-3384.
[18]Chang WH,Kim YH,Bang OY,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rTMS on motor recovery in patients after subacute stroke[J].J Rehabil Med,2010,42(8):758-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