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財 何曉航
(1.浙江省新昌縣鏡嶺鎮衛生院,浙江 新昌 312560;2.浙江省新昌縣新康醫院,浙江 新昌 312500)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腸炎,屬于中醫學“胃痛”、“胃脘痛”及“吐酸”、“嘈雜”等范疇。筆者近年收治急性胃炎患者125例,對其中62例采用中醫辨證治療,收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觀察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3月至于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胃炎患者125例,男性73例,女性52例;年齡16~75歲,平均(30.14±5.22)歲,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嘔吐、腹痛等;病程2~10 h;排除慢性胃病、膽囊炎、闌尾炎、胰腺炎、幽門梗阻及上腹腫瘤。按來診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62例、對照組63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常規處理:休息,給予清淡、清潔飲食,避免受涼吹風,輔以胃腸黏膜保護劑及抗生素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辨證治療。寒邪犯胃證(16例,癥見胃脘部疼痛,痛勢較劇,畏寒喜暖或突然嘔吐,口不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薄或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困。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弦緊)治以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予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 15 g,佩蘭15 g,大腹皮 15 g,陳皮10 g,茯苓 20 g,蒼術 15 g,厚樸 15 g,法半夏 12 g,葛根 20 g,木香15 g,高良姜15 g,甘草5 g。飲食傷胃證(14例,癥見胃脘部疼痛不適,脹滿拒按,惡心嘔吐,暖氣厭食,或嘔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減輕,進食則疼痛加重,大便不爽。舌質淡紅,舌苔厚膩,脈滑實)治以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予保和丸加減:神曲20 g,山楂20 g,陳皮 15 g,連翹 15 g,萊菔子 15 g,茯苓 20 g,法半夏15 g,川芎 15 g,藿香 15 g,蒼術 15 g,甘草 5 g。(3)濕熱阻胃證(15例,癥見胃脘部痞滿不適、疼痛,嘔吐泄瀉,口苦、口中黏膩,心煩口渴,腹中腸鳴,可伴有發熱頭痛、肢體酸楚。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以清熱化濕、理氣和胃,予連樸飲加減:厚樸15 g,黃連12 g,生姜 15 g,石菖蒲 15 g,法半夏 15 g,蘆根 15 g,竹茹20 g,甘草 5 g。(4)肝郁氣滯證(17例,癥見胃脘部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口苦吞酸,惡心嘔吐,納差便溏,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稍膩,脈弦或弦滑)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枳殼12 g,炒白芍 20 g,柴胡 20 g,川芎 15 g,木香 15 g,川楝子15 g,麥芽20 g,甘草5 g。以上均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3次服。治療3 d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標準 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擬定。優:治療1 d,癥狀、體征消失,身體機能良好。良:治療2 d,癥狀消失,身體機能較好。中:治療3 d,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身體機能尚可。差:治療3 d以上癥狀、體征未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學認為急性胃炎多由邪實傷胃而成,胃腑受損、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機。飲食傷胃證急性胃炎在臨床中相當多見,其發病與過量飲食有關,常于暴飲暴食后突然發生,屬實證,治療用藥易消食導滯、通腑降逆,忌用補益之品,同時還應注意配合以飲食調節。寒邪犯胃證患者的發病多與外受風寒或暑濕穢濁之氣有關,應注意生活起居,重視防寒保暖,慎食生冷之食物。濕熱阻胃證宜清熱與化濕并用。在使用清熱化濕藥物時,宜少用苦寒性燥之品,以防傷胃。急性胃炎的治療應及時和徹底,用藥要注意保護胃黏膜。肝郁氣滯證的發生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注意情志調節,保持心情舒暢對其治療大有幫助。
觀察表明,在西醫常規處理基礎上加用中藥辨證治療,臨床效果較好,與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提高療效,縮短病程,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