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明 包科穎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中醫醫院,浙江 寧波 315200)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見證錯綜復雜,現代醫學治療比較棘手。近兩年多來,筆者以川芎茶調散加全蝎、蜈蚣為基礎方結合辨證論治加味治療偏頭痛,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要點按照2005年IHS制定的第2版“頭痛疾患的國際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的“無先兆偏頭痛”[1]。(2)風邪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肝陽頭痛、腎虛頭痛、痰瘀頭痛等辨證分型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2]的相關章節標準。
1.2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門診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齡15~62歲,平均33.40歲;病程14 d至 24年,平均6.80年。
1.3 治療方法 (1)外用吸鼻。薄荷通吸入劑(汕頭市五環制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吸鼻。采取左右交叉法,即左側頭痛,用右側鼻孔吸入;右側頭痛,用左側鼻孔吸入;雙側或全頭疼痛,采用雙鼻孔均吸入。(2)內服。采用川芎茶調散加全蝎、蜈蚣為基礎方,方藥為川芎9 g,荊芥、羌活、白芷、防風、薄荷(后入)各 6 g,細辛、炙甘草、綠茶各3 g,全蝎、蜈蚣各3 g。風邪偏熱者酌加生石膏 30 g(先煎),菊花 6 g,夾濕者酌加藁本 6 g,半夏、厚樸各9 g;氣虛者合用補中益氣湯,加黨參15 g,黃芪30 g,生白術、當歸各 12 g,升麻、柴胡各 3 g;血虛者合用四物湯,加當歸12 g,熟地黃12 g,生白芍12 g,黨參12 g;肝陽者合用天麻鉤藤飲,加天麻9 g,鉤藤15 g(后入),石決明 30 g(先煎),川牛膝 15 g,焦梔子 9 g;腎虛者酌加菟絲子12 g,補骨脂9 g,山茱萸肉12 g,枸杞子12 g,腎陽虛明顯者,加附子9 g(先煎),肉桂1 g(沖服);痰瘀者合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半夏9 g,生白術12 g,天麻9 g,紅花6 g。每日1劑,水煎,其中全蝎、蜈蚣均采用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均為3 g/包,兌入藥汁。分2次溫服。兩組均以7 d為1療程,其中治療5 d,間歇2 d,再進入下一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治愈:頭痛及其他癥狀、陽性體征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好轉:頭痛及其他癥狀減輕。未愈:頭痛等癥狀無改善[3]。
見表1。經治療,治愈84例,好轉20例,未愈16例,總有效率為86.67%。
病例1:譚某,女性,37歲,企業生產工人,2010年6月21初診。因前額頭痛3年就診。3年前人流,術后當風,引起前額脹痛,通連巔頂,伴見腰背冷痛;頭面發冷,四肢不溫,尺脈沉細,舌淡苔白;遇寒觸冷時覺寒氣攻頭,遂發頭痛。四診合參,辨為“腎虛頭痛”,予川芎茶調散加味以助陽益氣、散寒通絡。方藥:川芎9 g,荊芥、防風、羌活、白芷、薄荷(后入)各 6 g,細辛 3 g,菟絲子12 g,補骨脂 9 g,山茱萸肉 12 g,枸杞子 12 g,黨參15 g,黃芪 30 g,制附子 9 g(先煎),肉桂 1 g(沖服),全蝎、蜈蚣各3 g(沖服),綠茶、炙甘草3 g;外用薄荷通吸入劑吸鼻。共3個療程后,頭痛瘥,諸癥除。1年后因他疾來診,告知頭痛之患未曾復發。

表1 各證型頭痛療效比較(n)
病例2:李某,男性,35歲,個體理發師,素患慢性頭痛10余年。遇勞或受風寒后發作或加重。一般午后或傍晚加重。常以“散利痛”止痛,深感其苦楚。于2012年3月14初診,癥見其形體略顯虛胖,顏面欠華,舌淡胖有齒痕,六脈均沉細弦,四診合參,辨為氣血不足,予川芎茶調散合用補中益氣湯加味以補益中氣、散寒止痛。方藥:川芎9 g,荊芥、防風、羌活、白芷、薄荷(后入)各 6 g,黨參 15 g,黃芪 30 g,生白術 12 g,當歸12 g,升麻、柴胡各 3 g,當歸 12 g,熟地黃 12 g,生白芍12 g,全蝎、蜈蚣各 3 g(沖服),綠茶、炙甘草各 3 g;外用薄荷通吸入劑吸鼻。共4個療程后,體質增,頭痛瘥,諸癥除。隨訪3個月無復發。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以發作性、偏側性、搏動性中重度疼痛為主要特征。一般持續4~72 h,可伴有惡心、嘔吐,光、聲刺激或日常活動均可加重癥狀。其病因尚不明確,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血管學說、神經學說、三叉神經血管學說。現代醫學治療目的是減輕或終止頭痛發作,緩解伴發癥狀,預防復發[4]。中醫學認為,偏頭痛病因雖多,約之不出外感、內傷兩端。若六淫之邪外襲,或直犯清空,或循經絡上干;或痰濁、瘀血痹阻經脈,致使經氣壅遏不行;或氣虛清陽不升;或氣血經脈失養;或腎陰不足、肝陽偏亢;或情志怫郁、郁而化火。其病位在腦,涉及肝、脾、腎等臟腑,與三陽經循行部位密切相關;病性為本虛標實,其中外感頭痛多屬實證,內傷頭痛以虛證、虛中夾實多見。從本組病例來看,內傷頭痛110例,占91.67%,其中以氣虛、血虛、腎虛證型為多,占總數的72.50%。因此,臨床辨證論治時,應該多考慮虛證或虛中夾實。同時,不能忽視問診和切診,以助辨證。有時氣血不足往往并非涇渭分明,因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常相互影響。氣虛者,往往朝輕暮重,或中午飯后誘發或加重;血虛者婦人每于經期發作或加劇。還有,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疑難病的診治,提出了 “怪病多由痰作祟,頑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虛、久病多瘀、久病入絡、久必及腎”,非常值得借鑒。
川芎茶調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川芎、荊芥、羌活、白芷、防風、薄荷、細辛、綠茶、炙甘草等組成,具有疏風止痛之功,本為治療外感風邪頭痛而設。本方配伍特點有三:一是集大隊疏風止痛藥于一方,止痛效宏;二是分經論治,諸經頭痛兼顧;三是于升散溫燥之風藥中,獨伍苦寒之茶葉,使溫燥有制,升中有降[5]。全蝎、蜈蚣合方即為止痙散,具有祛風鎮痙,通絡止痛之功。另外,薄荷通吸入劑本是感冒鼻塞的輔助用藥。其是由薄荷腦、冰片、樟腦、水楊酸甲酯、桉油等組成。具有散風開竅的功效。尤其適合于頭痛初發證屬風邪顯著者。采用吸鼻輔助用藥,是借鑒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的經驗。朱老認為,可能是遠距離刺激作用,由于藥物在鼻腔內形成的局部刺激點,而產生遠距離的傳導,使相應的病變臟器得到調整,而趨正常。
目前臨床報道偏頭痛特異性治療藥物的最高有效率分別是[6]二氫麥角胺鼻腔噴霧劑70%、舒馬曲普坦鼻腔噴霧劑68%、舒馬曲普坦片59%、佐米曲普坦鼻腔噴霧劑70%、利扎曲普坦片73%。而筆者采用中醫中藥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各類西藥。所以,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研究。
[1]劉鳴,謝鵬.神經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2.
[2]王永炎,嚴世蕓.實用中醫內科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13-614.
[3]朱文鋒.國家標準應用中醫內科疾病診療規范[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28-229.
[4]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9.
[5]鄧中甲.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方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22.
[6]劉鳴.臨床循證治療手冊·神經內科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