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芳 林 立 宋宇震 吳劍華
(福建省廈門市中醫院,福建 廈門 361001)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主要表現之一,西醫治療上主要是對癥治療,如補充白蛋白、利尿、糾正電解質紊亂等。筆者在臨床中發現中醫中藥不僅能利水治標,也能很好地改善生活質量,且聯合中藥治療后病情不易反復。本研究采用中藥多途徑療法聯合西藥治療瘀血水停、脾腎陽虛證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標準》[1];彩超提示腹腔內見積液。中醫診斷標準參照 《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規范專家共識意見》[2]。腹水分級標準參考歐洲肝病學會制定的腹水分級標準[3]。排除肝癌、合并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痔瘡、嚴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等其他嚴重的疾病。
1.2 臨床資料 6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均為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廈門市中醫院肝病中心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齡(58.50±3.00)歲;腹水分級中,中量20例,多量12例;腹水發生1次者10例,2次者20例,3次者2例。治療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62.00±2.40)歲;腹水分級中,中量17例,多量12例;腹水發生1次者11例,2次者18例,3次者1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給予保肝、利尿、補充白蛋白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同時給予中藥內服和艾灸治療。(1)中藥內服。給予溫陽利水活血化瘀中藥,組方:附子 10 g(先煎),干姜 5 g,肉蓯蓉 20 g,桂枝 6 g,白術60 g,茯苓 30 g,澤蘭 10 g,桃仁 6 g,當歸 10 g,丹參20 g,甘草4 g。兼脅下脹痛,噯氣明顯者加厚樸10 g,青皮10 g;兼乏力明顯、氣短者加黃芪20 g。每日1劑,分2次口服,療程均為21 d。中藥由廈門市中醫院中藥房煎藥機濃煎成150 mL裝入袋中制成。(2)艾灸療法。艾條放入艾灸盒中,熏灸神厥、關元、氣海,時間15min。另采用艾條熏灸雙側足三里、陰陵泉,距穴位2~3 cm,采用溫和灸手法,每穴8~10min,直到穴區出現溫熱酸脹感,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熏灸時觀察皮膚的變化,防止燙傷。療程為21d。
1.4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觀察患者乏力、腹脹、尿量、大便、飲食情況、舌脈變化。(2)治療前后觀察肝功中總膽紅素(T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基轉移酶(AST)、白蛋白(A)指標。(3)治療前后用彩超對腹水進行檢查。
1.5 療效標準 (1)臨床綜合療效。參照《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規范專家共識意見》[2]制定。顯效:腹水及肢體水腫大部分消退,B超檢查腹水減少≥50%;癥狀明顯改善,腹脹明顯減輕,每日尿量1000 mL以上,體質量減輕2 kg以上,或腹圍縮小>5 cm。有效:腹水及肢體水腫有所消退,B超檢查腹水減少<50%;癥狀略有改善,腹脹略減輕,24 h尿量不足1000 mL,體質量有所減輕但<2 kg,或腹圍縮小>3 cm但<5 cm。無效:腹水、體質量、腹圍、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者。(2)中醫證候療效標準[4]。計算方法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緩解:服藥后,癥狀和陽性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95%。顯效:服藥后,癥狀和陽性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有效:服藥后,癥狀和陽性體征有改善(30%≤療效指數<70%)。無效:服藥后,癥狀和陽性體征無明顯減輕或加重者(療效指數<3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若呈正態分布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1 兩組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療前后TB、ALT、AST、A比較 見表1。結果示兩組治療前TB、ALT、AST、A水平相當(P>0.05);兩組治療后肝功能4項均明顯降低(P<0.01);但治療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 (P<0.01)。
表1 兩組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療前后TB、ALT、AST、A比較()

表1 兩組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療前后TB、ALT、AST、A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2.2 兩組臨床綜合療效、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臨床綜合療效、中醫療效均優于對照組(P< 0.05)。

表2 兩組臨床綜合療效、中醫證候療效比較(n)
肝硬化腹水屬于中醫學“臌脹”范疇,是由于多種病因導致的肝脾腎諸臟功能受損,全身氣血機能失調,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停于中焦。且該病到了肝硬化晚期,因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瘀血內阻,加之年老體弱、脾腎陽虛常見,多呈現虛實夾雜、虛瘀交錯的復雜病機。治療上不能純補否則礙邪,亦不能猛攻而傷正而應針對陽虛、瘀血、水停綜合治療。故選用附子、干姜、肉蓯蓉補脾腎之陽虛、振奮陽氣,陽氣得助則能溫化水濕為治療之本;桂枝溫通血脈、透達三焦,使水液得以運化,周流全身。白術、茯苓既能健脾又能利水,通過對小鼠實驗研究發現,使用大劑量白術可以顯著加快小鼠腹腔生理鹽水負荷的清除,增強了腹膜對水的吸收力[5]。白術有保肝、促進肝細胞再生、促進白蛋白合成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6]。中醫學認為,血不利則為水,選用澤蘭、丹參能活血以利水,行水;當歸柔肝活血;桃仁能有效改善門脈高壓、調整機體免疫[7],使氣血調和、陽氣得助,水濕則消。全方具有振奮陽氣、調和氣血、補土以克水之功。《本草綱目》認為,艾葉能“溫中,逐冷,除濕”。故筆者選用乃生命之根蒂、神氣通行之門戶的神闕穴,且該穴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氣海穴有溫陽益氣作用,能助三焦之氣化。選足三陰會穴關元穴,該穴位能統治足三陰、擅長主治遺尿、水腫。因此艾灸上述穴位能溫通百脈而溫陽、運脾,調理肝脾腎功能,促進水液代謝。現代醫學認為,因嫩艾燃燒時所產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學因子,作用于穴位感受器,產生的刺激信號傳入中樞,經過整合作用傳出信號,調控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循環系統等,從而調整機體的內環境,以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8]。
正因為治療組采用了中醫中藥多途徑治療的手段,在改善癥狀如腹脹、噯氣、納少畏寒、下肢浮腫、尿短少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患者生活質量得到較大的改善,在綜合療效和中醫療效上取得明顯的優勢,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優越性,且初步發現經中藥治療后腹水不易反彈,肝功改善效果好,能減少白蛋白使用量。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6-327.
[2]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規范專家共識意見[J].北京中醫藥,2012,31(11):868-871.
[3]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scites,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and heaptorenal syndrome in cirrhosis[J].J Hepatol,2010,53(3):397-41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31.
[5]施文榮,劉艷,陳玲,等.白術燥濕利水作用的研究[J].福建中醫藥學報,2007,17(3):29-31.
[6]李廣勛.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344-345.
[7]張曉平,陳建明,強世平,等.山桃仁水煎提取物對肝纖維化小鼠血清Ⅰ,Ⅱ型前膠原的降解作用[J].福建中醫藥,2002,33(4):36.
[8]王磊,李學武,張莉.艾灸療法作用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1,9(21):56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