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 健康家電分析測試中心 張曉 魯建國
近年來,隨著我國霧霾問題天的加重,空氣凈化器作為一種有效凈化空氣的家電產品開始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但是,面對鋪天蓋地的各種凈化效果的宣傳,消費者卻一頭霧水,無從辨別真假。與此同時,很多輿論的矛頭指向了空氣凈化器的國家標準,聲討缺少國家標準、空氣凈化器檢測缺乏統一依據的聲音不絕于耳,把國家標準推向了風口浪尖。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空氣凈化器作為一種常見的家電產品,在國際上的發展歷史更長,發達國家已經達到50%左右的普及率,相關標準體系非常成熟。雖然我國的凈化器行業也有近20年的歷史,但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直到這兩年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過,我國的空氣凈化器標準卻一直跟隨國際腳步,早在1999年,空氣凈化器電氣安全標準GB 4706.45-1999《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空氣凈化器的特殊要求》(第一版)就開始執行,現在已經進入第三次修訂中;2002年制定第一版性能標準GB/T 18801-2002《空氣凈化器》,今年是第二版次修訂;2010年,GB 21551.3-2010《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空氣凈化器的特殊要求》開始實施,標志著我國對凈化器抗菌、除菌性能的要求也走在了世界先列。上述三個現行國家標準,基本涵蓋了凈化器產品所有的檢測項目,包括防觸電保護、防火、機械危險、防輻射以及臭氧泄漏等安全項目,顆粒物去除效果、甲醛/苯等去除效果、噪聲、凈化壽命、抗菌/除菌等性能項目。
既然國家標準如此健全,為何消費者甚至企業都不知情?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是行業是突然發展起來的,對相關知識的普及不夠,很多媒體也是跟風吆喝,沒有充分調研就發言;二是行業目前利潤率很高,很多企業都是抱著撈一把的心態進入市場,責任心和企業素質不夠;三是市場監督監管沒有及時跟進。
總之,在這樣一種輿論風潮中,現行第二版GB/T 18801-2008按照一般標準的修訂日程已到5年期,也正式進入了第三版修訂階段。2014年11月底,國標委網站正式公布了第三版GB/T 18801征求意見稿的內容,向社會各方征求意見。同時也給了社會大眾一個仔細研究凈化器標準、普及知識的機會。本文在普及凈化器知識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一下新版和舊版標準的差異。
上文中已經提及,GB/T 18801作為凈化器的核心性能標準,其第一版是2002年版,當時,我國凈化器行業非常小眾,標準內容主要參考了國際上最權威的美國家用電器制造商協會(AHAM)的標準,核心指標都是一致的,即潔凈空氣量(CADR)。不同的是,根據我國的情況,增加了甲醛評價方法,而美國標準僅是評價顆粒物。
2008年,GB/T 18801進入第二版修訂,我國凈化器行業稍有發展,但是企業數量仍是寥寥,不過少數企業已經有了試驗能力,對相關參數的驗證工作得以開展。此次修訂,沒有核心內容的變動,但是對試驗細節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細化。相關技術指標的限值,也充分考慮了行業大的技術發展水平。
2012年前后,隨著PM2.5概念的迅速普及,空氣質量突然受到極大的關注,國家環保部門連續出臺了一些空氣監測文件,凈化器作為一種與空氣相關的家電,整個行業也受到極大的推動,企業數量劇增,各種產品層出不窮。兩年的發展速度超過了過去10年。因此,現行標準出現了一些不適用的地方,尤其是技術進步導致的相關限值偏低問題。
2013年,GB/T 18801啟動第三版修訂,經過一年的時間,征求意見稿終于與大眾見面。這次修訂參與企業之多,人數之眾,受關注度之大,驗證試驗之頻繁,是任何家電標準都無可比擬的。因此,可以說這一版標準已經經過了行業的充分驗證,能夠代表我國凈化器行業的發展現狀。
在標準適用范圍上,2014版與2008版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增加了小型凈化器和的風道式凈化裝置的范疇,同時標準正文會配套一個3立方試驗艙和風道測試系統用于這兩類產品的測試。
2008版包括10個術語,分別為:空氣凈化器、多功能式空氣凈化器、潔凈空氣量、凈化效能、總凈化效能、自然衰減、總衰減、凈化壽命、實驗室、空氣污染物。
2014版包括13個術語,分別為:空氣凈化器、目標污染物、試驗艙、額定狀態、待機狀態、待機功率、自然衰減、總衰減、潔凈空氣量、累積凈化量、凈化能效、適用面積、凈化壽命。
2014版不僅增加了新的術語,對2008版的原
中國清潔器具年會暨技術論壇專刊有術語也進行了內容或名稱上的調整,主要的變化如下:
(1)“空氣凈化器”術語中的污染物范疇由原來的“固態污染物、氣態污染物”改為“顆粒物、氣態污染物、微生物”,以與環保部門的定義達成一致。
(2)刪除了“多功能式空氣凈化器”和“總凈化效能”這兩個術語,主要是因為,現在凈化器基本都是多功能,而且不管是什么功能,消費者更關注對特定污染物的凈化效果,區別單功能和多功能的意義不大。
(3)“凈化效能”改名為“凈化能效”。
(4)“實驗室”改名為“試驗艙”。
(5)“空氣污染物”改名為“目標污染物”,以更加準確對應下文中的試驗方法。
(6)增加“額定狀態、待機狀態、待機功率、累積凈化量、適用面積”這幾個術語。
2014版刪除了2008版這一章節中的“產品分類——型式”這一段,原因同樣是多功能凈化器占據市場主流,很難按照過濾式(G)、吸附式(X)、絡合式(L)等分類方法對凈化器進行單純分類。因此,對命名也進行了調整,代表“型式”的字母被取消掉。
2014版產品型號示例:KJ600A01B。其中: KJ——表示空氣凈化器;600——潔凈空氣量為600m3/h;A01——表示A系列,第1款;B——第二次改進設計。
2008版包含了6個技術要求,分別為:外觀、試運轉、潔凈空氣量、凈化壽命、噪聲、凈化效能。
2014版包含了7個技術要求,分別為:有害物質釋放量、待機功率、潔凈空氣量、累積凈化量、凈化能效、噪聲、微生物。
2014版主要是刪掉了一些項目,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對原有項目的指標根據技術進步情況進行了調整,主要變化如下:
(1)刪除了“外觀、試運轉”兩個技術要求。
(2)“凈化效能”的技術要求進行了由原來的分4級改為了分2級,指標有所提高。另外,刪除了總凈化效能的技術要求。如表1和表2所示。
(3)“噪聲”的技術要求由分3檔改為了分4檔,主要是結合了市場上的產品分布情況,使其更加細化,增加適用性。如表3所示。
(4)“凈化壽命”的技術要求由“累積凈化量”取代。二者的本質都是評價凈化器的使用壽命,但是真實的使用壽命需考慮到真實的使用環境狀況,必須建立在諸多假設條件下,因此很難統一技術要求,轉而截取一個中間量“累積凈化量”來表示,更加直觀。
(5)增加了“有害物質釋放、待機功率、微生物”三個新的技術要求。這三個指標在其他家電標準中都是常規項目,因此技術要求主要是參考其他標準,沒有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本章作為標準的核心章節,并不是對所有項目都提出了技術要求,比如適用面積、風道式凈化裝置。原因主要是前者是一個潔凈空氣量推導參數,已經對過程參數進行了相關要求;后者則是因為產品種類尚不廣泛成熟,限定技術要求的條件不成熟,僅作為方法參考。
2008版的試驗方法包括8項,分別為:測試的一般條件、試驗設備、試驗樣品、固態污染物去除試驗、去除氣體污染物的試驗、凈化壽命的試驗、試運轉試驗、噪聲試驗。
2014版的試驗方法包括11項,分別為:試驗的一般條件、試驗設備、標準污染物、有害物質釋放量、待機功率、潔凈空氣量、累積凈化量、凈化能效、噪聲、微生物、風道式凈化裝置的凈化性能試驗。
“試驗方法”這一章節是與“技術要求”一一對應而來,相應進行增減。2014版的最大不同,是把比較復雜的試驗方法都轉為附錄內容了,比如潔凈空氣量、累積凈化量、風道式凈化裝置的凈化性能試驗,從而文本上更加精簡。
主要分為出廠檢驗和型式檢驗,相關要求屬

表1 對顆粒物的凈化能效分級

表2 對氣態污染物的凈化能效分級

表3 潔凈空氣量與噪聲的對應要求
中國清潔器具年會暨技術論壇專刊于家電行業通用要求,除了有些參考標準進行了版本更新,及試驗項目根據前文進行了調整,并無太大變化。
本章也是標準修訂的重點,對產品關鍵性能參數的標注提出了詳細要求。2008版僅要求標注潔凈空氣量和凈化效能這兩類核心性能參數,2014版則要求更細化,如下:
a)潔凈空氣量(CADR顆粒物/甲醛)
b)累積凈化量(CCM顆粒物/甲醛)
c)凈化能效
d)噪聲
e)適用面積 (選標)
注:潔凈空氣量、累計凈化量和凈化能效,應注明對應的目標污染物(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
2014版新增本章,主要考慮到凈化器濾網做為一種易耗品,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具體內容如下:
產品或產品使用說明書上還應具有以下注意事項及內容:
a) 安全注意事項
b) 放置場所的注意事項
c) 工作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d) 過濾網更換、清洗時的注意事項
注:例如,使用說明中應列出產品針對不同目標污染物,按照附錄D規定的試驗方法所計算出的濾材需更換或清洗時對應的凈化壽命計算示例(參照附錄F)。凈化壽命可用(天)或(月)表示。
e) 其他的注意事項
2008版包括3個附錄,分別為:附錄A實驗室結構及設備、附錄B計算方法、附錄C空氣凈化器實驗室操作程序。其中,A和B是規范性附錄,C是資料性附錄。
2014版包括7個附錄,分別為:附錄A試驗艙、附錄B顆粒物的潔凈空氣量試驗方法、附錄C氣態污染物的潔凈空氣量試驗方法、附錄D累積凈化量的試驗方法、附錄E適用面積計算方法、附錄F累積凈化量與凈化壽命的換算方法、附錄G風道式凈化裝置的凈化能力試驗方法。其中B和C是規范性附錄,其他都是資料性附錄。
2008版的附錄相對單薄,不系統,核心內容就是試驗艙要求及潔凈空氣量計算方法。2014版對附錄重新進行了規劃整理,主要變動如下:
(1)試驗艙結構由規范性附錄改為資料性附錄,給試驗室建設提出了詳細的技術指標,但是實現過程可酌情調整。同時,把試驗艙操作程序整合到一個附錄中。
(2)由原來的30立方試驗艙,增加了一個新的3立方試驗艙。
(3)潔凈空氣量的計算方法,整合到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的潔凈空氣量試驗方法附錄中。2014版變化較大的是氣態污染物潔凈空氣量的測試方法,擬合度降為0.90,試驗必須進行兩次,以后一次試驗結果為最終結果。
(4)新增“累積凈化量、累積凈化量與凈化壽命的換算方法”兩個附錄。凈化壽命的測試方法雖然2008版就有,但是可操作性較差。2014版對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細化,保留了一些老版方法的要求,比如潔凈空氣量降為初始值的50%認為達到壽命,但是整個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都做了更改,是一套全新的方法。2014版凈化壽命試驗方法,首先規定了連續通入污染物的方法,記錄隨著污染物的總量的增加,潔凈空氣量的降低情況,最終通過公式擬和出潔凈空氣量降為初始值的50%時對應的污染物凈化總量,即累積凈化量;然后,通過假設條件,計算出不同污染程度和不同的房間面積需要的凈化器的一天處理能力,累積凈化量除以一天處理能力,即可獲得凈化器具體的使用壽命。
(5)新增“適用面積”附錄,適用面積的推導基于質量守恒原理,即一個房間內污染物由發生源(內外污染等)和消除源(自然沉降、凈化器作用等)兩個項目相互作用,最終濃度變化趨于穩定。考慮到我國的房子建設情況及環境污染情況,統一條件,最終得到:
A=(0.07~0.12)×CADR
其中A是適用面積,CADR即為顆粒物潔凈空氣量。上述公式僅是顆粒物對應的適用面積,不是甲醛等氣態污染物對應的適用面積。
(6)新增“風道式凈化裝置的凈化能力試驗方法”附錄,本附錄使用的凈化產品范圍較小,比較特殊,無法在密閉試驗艙中進行試驗,必須搭建風道,測試上游和下游的污染物濃度,從而計算一次凈化效率。因此,整個方法獨立于整套標準存在,沒有在“技術要求”及“術語”等章節中體現。
GB/T 18801《空氣凈化器》征求意見稿,對2008版的修訂并沒有改變標準的核心內容,凈化器的核心評價指標仍然是潔凈空氣量,新版標準主要是根據技術進步情況,對相關指標進行了調整;對試驗細節進行了細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同時考慮到一些新的市場需求,增加了新的評價指標,比如累積凈化量和適用面積,但是這些新增項的基礎仍是潔凈空氣量。
雖然目前僅是公示稿,正在大范圍內征求意見,后續定稿可能會有新的變化,但是修訂內容已經經過了業內大概一年的討論,整個標準的大方向已經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