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配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方法將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采用中藥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52例單用中藥治療,比較2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2%,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46%(P<005),2組治愈病例3個月后治療組的復發率143%低于對照組313%(P<005)。結論中藥配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扶正祛邪;針刺
中圖分類號:R711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6-02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纏綿難愈,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近年來筆者秉承“扶正祛邪”理念,運用中藥聯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有104例患者均為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門診患者,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為(3215±676)歲;病程1~5 a,平均病程為(213±104)a。所有患者均有白帶增多、腰腹脹痛等臨床表現,勞累或性交后加劇。部分患者伴有月經紊亂,腹部可觸及腫塊。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中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年齡及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予中藥聯合針灸治療。①中藥基本方:黨參30 g,黃芪30 g,白術15 g,茯苓15 g,薏仁30 g,續斷15 g,杜仲15 g,巴戟天15 g,敗醬草30 g,草紅藤30 g,當歸12 g,川芎10 g,烏藥15 g,炙甘草5 g。根據舌脈,兼癥適當加減,每日1劑,分3次口服。②針刺。取穴:關元、中極、氣海、歸來(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針具:選用華佗牌2寸一次性針灸針。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穴位處常規消毒,取穴后使用捻轉提插、平補平瀉法,以出現酸脹感為宜,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月經期停針刺。對照組 單純予中藥治療,藥物組成及用法同治療組。分別觀察2組患者治療2周后的療效情況。
13療效標準治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子宮附件均正常;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盆腔炎癥狀減輕,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B超均無明顯變化。并在治療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回訪調查,了解患者的復發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慢性盆腔炎多為經期、產后胞宮空虛,外邪乘虛而入,邪氣結聚胞宮,日久而成。濕邪蘊結盆腔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濕濁、瘀血俱為陰邪,停留體內易損傷陽氣,遷延日久,必累及于腎。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濕邪常易困脾。脾腎兩虛,又導致濕邪纏綿難愈,所以本病發生與脾腎密切相關。臨床上患者常表現為一系列脾腎兩虛癥狀,如腰骶部酸痛,勞累后癥狀加重,帶下清稀、神疲乏力、體弱多病等。故本病以濕、瘀為標,脾腎兩虛為本。現代醫學也認為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的減弱是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故治療上扶正與祛邪并舉[2]。中藥基本方中巴戟天、杜仲、續斷補腎溫陽,黨參、黃芪、白術、茯苓、薏仁健脾益氣,淡滲除濕,敗醬草、草紅藤解毒除濕,當歸、川芎、烏藥行氣活血,全方共奏補腎益氣,化瘀除濕之功。同時輔以針灸,調理患者氣血,達到扶正祛邪目的。取穴以陰經任脈、帶脈為主,配合脾經、奇經等穴。關元為任脈的要穴,氣海為任脈補氣的要穴,針刺關元、氣海可實現調補元氣的效果,針刺三陰交與足三里則可以調理脾胃,使氣血生化功能增強,助運化濕,針刺中極、歸來可疏肝理氣行血散瘀。針刺對患者IL-2、CRP、TNF-α具有的調節作用,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3]。
臨床觀察表明,中藥聯合針灸扶正祛邪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優于單用中藥,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9
[2]李軍,閆穎益氣銀紅湯治療盆腔炎性疾病39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4):9-10
[3]侯雪民,周花玲,肖勇針刺調節慢性盆腔炎患者I L-2、CRP、TNF-α的臨床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6):1278-1279
(收稿日期:2014-07-28)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配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方法將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采用中藥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52例單用中藥治療,比較2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2%,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46%(P<005),2組治愈病例3個月后治療組的復發率143%低于對照組313%(P<005)。結論中藥配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扶正祛邪;針刺
中圖分類號:R711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6-02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纏綿難愈,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近年來筆者秉承“扶正祛邪”理念,運用中藥聯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有104例患者均為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門診患者,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為(3215±676)歲;病程1~5 a,平均病程為(213±104)a。所有患者均有白帶增多、腰腹脹痛等臨床表現,勞累或性交后加劇。部分患者伴有月經紊亂,腹部可觸及腫塊。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中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年齡及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予中藥聯合針灸治療。①中藥基本方:黨參30 g,黃芪30 g,白術15 g,茯苓15 g,薏仁30 g,續斷15 g,杜仲15 g,巴戟天15 g,敗醬草30 g,草紅藤30 g,當歸12 g,川芎10 g,烏藥15 g,炙甘草5 g。根據舌脈,兼癥適當加減,每日1劑,分3次口服。②針刺。取穴:關元、中極、氣海、歸來(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針具:選用華佗牌2寸一次性針灸針。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穴位處常規消毒,取穴后使用捻轉提插、平補平瀉法,以出現酸脹感為宜,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月經期停針刺。對照組 單純予中藥治療,藥物組成及用法同治療組。分別觀察2組患者治療2周后的療效情況。
13療效標準治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子宮附件均正常;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盆腔炎癥狀減輕,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B超均無明顯變化。并在治療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回訪調查,了解患者的復發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慢性盆腔炎多為經期、產后胞宮空虛,外邪乘虛而入,邪氣結聚胞宮,日久而成。濕邪蘊結盆腔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濕濁、瘀血俱為陰邪,停留體內易損傷陽氣,遷延日久,必累及于腎。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濕邪常易困脾。脾腎兩虛,又導致濕邪纏綿難愈,所以本病發生與脾腎密切相關。臨床上患者常表現為一系列脾腎兩虛癥狀,如腰骶部酸痛,勞累后癥狀加重,帶下清稀、神疲乏力、體弱多病等。故本病以濕、瘀為標,脾腎兩虛為本。現代醫學也認為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的減弱是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故治療上扶正與祛邪并舉[2]。中藥基本方中巴戟天、杜仲、續斷補腎溫陽,黨參、黃芪、白術、茯苓、薏仁健脾益氣,淡滲除濕,敗醬草、草紅藤解毒除濕,當歸、川芎、烏藥行氣活血,全方共奏補腎益氣,化瘀除濕之功。同時輔以針灸,調理患者氣血,達到扶正祛邪目的。取穴以陰經任脈、帶脈為主,配合脾經、奇經等穴。關元為任脈的要穴,氣海為任脈補氣的要穴,針刺關元、氣海可實現調補元氣的效果,針刺三陰交與足三里則可以調理脾胃,使氣血生化功能增強,助運化濕,針刺中極、歸來可疏肝理氣行血散瘀。針刺對患者IL-2、CRP、TNF-α具有的調節作用,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3]。
臨床觀察表明,中藥聯合針灸扶正祛邪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優于單用中藥,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9
[2]李軍,閆穎益氣銀紅湯治療盆腔炎性疾病39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4):9-10
[3]侯雪民,周花玲,肖勇針刺調節慢性盆腔炎患者I L-2、CRP、TNF-α的臨床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6):1278-1279
(收稿日期:2014-07-28)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配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方法將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采用中藥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52例單用中藥治療,比較2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2%,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46%(P<005),2組治愈病例3個月后治療組的復發率143%低于對照組313%(P<005)。結論中藥配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扶正祛邪;針刺
中圖分類號:R711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6-02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纏綿難愈,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近年來筆者秉承“扶正祛邪”理念,運用中藥聯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有104例患者均為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門診患者,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為(3215±676)歲;病程1~5 a,平均病程為(213±104)a。所有患者均有白帶增多、腰腹脹痛等臨床表現,勞累或性交后加劇。部分患者伴有月經紊亂,腹部可觸及腫塊。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中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年齡及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予中藥聯合針灸治療。①中藥基本方:黨參30 g,黃芪30 g,白術15 g,茯苓15 g,薏仁30 g,續斷15 g,杜仲15 g,巴戟天15 g,敗醬草30 g,草紅藤30 g,當歸12 g,川芎10 g,烏藥15 g,炙甘草5 g。根據舌脈,兼癥適當加減,每日1劑,分3次口服。②針刺。取穴:關元、中極、氣海、歸來(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針具:選用華佗牌2寸一次性針灸針。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穴位處常規消毒,取穴后使用捻轉提插、平補平瀉法,以出現酸脹感為宜,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月經期停針刺。對照組 單純予中藥治療,藥物組成及用法同治療組。分別觀察2組患者治療2周后的療效情況。
13療效標準治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子宮附件均正常;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盆腔炎癥狀減輕,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B超均無明顯變化。并在治療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回訪調查,了解患者的復發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慢性盆腔炎多為經期、產后胞宮空虛,外邪乘虛而入,邪氣結聚胞宮,日久而成。濕邪蘊結盆腔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濕濁、瘀血俱為陰邪,停留體內易損傷陽氣,遷延日久,必累及于腎。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濕邪常易困脾。脾腎兩虛,又導致濕邪纏綿難愈,所以本病發生與脾腎密切相關。臨床上患者常表現為一系列脾腎兩虛癥狀,如腰骶部酸痛,勞累后癥狀加重,帶下清稀、神疲乏力、體弱多病等。故本病以濕、瘀為標,脾腎兩虛為本。現代醫學也認為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的減弱是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故治療上扶正與祛邪并舉[2]。中藥基本方中巴戟天、杜仲、續斷補腎溫陽,黨參、黃芪、白術、茯苓、薏仁健脾益氣,淡滲除濕,敗醬草、草紅藤解毒除濕,當歸、川芎、烏藥行氣活血,全方共奏補腎益氣,化瘀除濕之功。同時輔以針灸,調理患者氣血,達到扶正祛邪目的。取穴以陰經任脈、帶脈為主,配合脾經、奇經等穴。關元為任脈的要穴,氣海為任脈補氣的要穴,針刺關元、氣海可實現調補元氣的效果,針刺三陰交與足三里則可以調理脾胃,使氣血生化功能增強,助運化濕,針刺中極、歸來可疏肝理氣行血散瘀。針刺對患者IL-2、CRP、TNF-α具有的調節作用,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3]。
臨床觀察表明,中藥聯合針灸扶正祛邪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優于單用中藥,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9
[2]李軍,閆穎益氣銀紅湯治療盆腔炎性疾病39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4):9-10
[3]侯雪民,周花玲,肖勇針刺調節慢性盆腔炎患者I L-2、CRP、TNF-α的臨床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6):1278-1279
(收稿日期:2014-0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