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靜
摘 要:幼兒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孩子美育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該文從分析幼兒音樂教育對美育的積極作用開始,分別從當前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提高音樂教育質量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幼兒 音樂教育 美育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c)-0148-01
原蘇聯教育學界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對于幼兒教育而言,音樂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取音樂知識,感知音樂情感,抒發內心情緒的重要手段。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家庭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視,音樂教育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而美育作為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進而實現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如何將音樂教育與美育培養結合起來,就成為了當前幼兒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
1 幼兒音樂教育對美育培養的積極作用
1.1 音樂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道德情感的養成
幼兒音樂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其內容往往與故事、動畫等內容相關聯,因此具有積極向上的本質特點。這類音樂沒有說教式的僵硬,而更能夠通過朗朗上口的歌詞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實現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目的。
1.2 音樂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
幼兒正處于個性培養和塑造的關鍵時期。音樂教育能夠在活動中,減緩幼兒的焦慮、緊張情緒,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如兒歌《小老鼠偷油》,通過充滿童趣的故事和音樂,讓孩子們看到偷油老鼠的不良后果,從而對于自身發展起到啟發和警醒的作用。
1.3 音樂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的提高
幼兒對一切新事物的有著無窮的好奇心,對于音樂同樣如此。在聽到一首新的樂曲時,他們會進行哼唱,而后處于好奇會不斷的改造樂曲的曲調、節拍來獲取快樂,而正是無意間的改變,往往能夠有效的激發孩子的創新熱情。他們不是簡單地機械的模仿作品內容,而更像是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再加工、再創造。
1.4 音樂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團隊觀念的形成
培養合作精神、團隊意識是當前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將幼兒集中在一起,通過合唱來讓孩子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音量,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的相處,如在《拔蘿卜》一首樂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讓大家背誦歌詞,再現場景的手段,來幫助孩子培養好鞏固團隊意識。
2 幼兒音樂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音樂教育功利化嚴重
一些幼兒教師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將歌唱的是否準確、舞跳得是否到位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偏重于最終結果的達成。而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是采取重復練習的方式來達成的,雖然結果看似好看,但實際效果不大,對孩子想象力、創造力、注意力的培養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2 音樂教育成人化突出
當前幼兒教育成人化的問題十分突出,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視覺效果,往往將一些成人化的元素帶入到音樂課上,讓孩子們模仿成人的表演,看模樣讓人忍俊不禁,但卻喪失了幾分童真,孩子天真無邪本性被所謂的“酷”所替代,對孩子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父母和教育者警醒。
2.3 音樂教育技術化過重
還有許多家長往往將音樂教育與是否掌握一種樂器的演奏劃等號,在教育的過程中,無視孩子的年齡承受力和興趣愛好,以父母的眼光為準,要求學校加強學生的學習,而有的教師和學校沒有從孩子自身的發展實際出發,盲目滿足家長的要求,甚至開設各式各樣的培訓班,片面的強調提高孩子的所謂技巧、技能的培養,造成孩子對音樂的麻木,甚至產生畏懼心理,都導致音樂教育功能的喪失。
3 實現音樂教育與美育培養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
對于幼兒而言,音樂是另一種語言,需要教師引導孩子從音樂中聆聽世界的聲音,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從產生心理的共鳴。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更不是演奏家的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家長都要認識到音樂教育應以素質為主,在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審美力、創造力方面給予孩子指導,從而提高孩子的美育素養。
3.1 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音樂教育觀念
幼兒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一環,必須要從孩子的長遠發展出發,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園方都必須要轉變觀念認識,切實認識到音樂教育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界定音樂教育,避免出現音樂教育成人化、技巧化方面的問題,將音樂教育變為孩子聆聽世界、感受自然的一個窗口,讓孩子們能夠在音樂教育中感受到另一個世界。教師要幫助孩子們既要學會音樂的基本方法,也要領悟音樂的魅力,從而逐步樹立起孩子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孩子的美育素養。特別是要克服功利思想,讓孩子喜愛音樂,而不是因為家長、教師的誤導影響孩子對音樂的喜愛。
3.2 全面培養,激發幼兒豐富的審美情感
德國哲學家歌德曾講過,鑒賞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因此,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首先要樹立精品意識,讓孩子們能夠接觸到最為優秀的作品,培養其出色的感知力。同時,要讓孩子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感知音樂中節奏、力度、節拍、音色的差異,感受音樂的情感狀態、律動的緊張度和起伏狀態,形成對音樂美感知覺的敏銳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孩子去理解音樂中的情感,通過節奏的舒緩、曲調的高低來引導幼兒去感受音樂的喜怒哀樂。
3.3 互動交流,引導幼兒體驗音樂的快樂
教師要善于將生活中的內容引入到音樂中,增強與孩子的交流互動。如2013年最受關注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了》,其中的配音通俗易懂、歌詞朗朗上口,十分受孩子們的喜愛,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妨讓孩子們邊聆聽音樂,邊講述自己的思想,或是讓孩子們通過學習其中的歌曲來表達對父母的愛,這種音樂與生活的結合,能夠很好的獲取心靈的陶冶。同時,也可以用孩子們喜愛的游戲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如《丟手絹》歌曲,既是一個游戲,也是一首非常優秀的樂曲,教師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培養合作精神和拼搏意識。
3.4 提高素質,建設過硬的幼兒教師隊伍
對于教師自身而言,一方面要加強自身音樂素養,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表達和敘述音樂的特點,幫助孩子們理解音樂,感受音樂,提高音樂的美育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學的學習,找準孩子心理特點,從而在教育過程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真正讓孩子們學習、學會聆聽音樂。
參考文獻
[1] 崔彩艷.淺談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2] 李娟.論幼兒音樂美育的價值及實踐策略[J].工會論壇,2012(5).
[3] 董敏.幼師音樂教育與幼兒音樂教育的差異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2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