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衛+袁秀華+況潤元+李文紅+張萌
摘要:以贛州市為研究區,構建了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的主體功能區劃分模型,利用該模型分別劃分出3類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提出了相關發展建議,并進一步分析了贛州市相對資源承載力的演變(2000-2011年)。研究結果表明,贛州市尚主要處于重點開發區,近12年來相對資源承載力變化比較平穩,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應用于主體功能區劃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相對資源承載力;空間分異;贛州市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9-459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19.021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Ganzhou Based on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LUO Wei,YUAN Xiu-hua,KUANG Run-yuan,LI Wen-hong, ZHANG M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and surveying & Mapping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Jiangx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Ganzhou city was studied. A division model of main functional regions was built based on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3 different types of main functional regions including optimizing development regions, key development regions and restricted development regions. The advices were proposed specifically for the three main functional region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relativ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2000-2011). Results showed that Ganzhou city was still the key development zone. The relative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in the last 12 years was stable. The relativ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applied to main function division had good effects.
Key words: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Ganzhou city
相對資源承載力是以比具體研究區更大的一個或多個參照區為對比標準,根據參照區人均資源擁有量或消費量、研究區資源存量,計算出研究區各類相對資源承載力[1]。此概念與傳統資源承載力對比,強調自然與經濟資源間的互補性,擴大了人口承載資源范圍[2]。主體功能區劃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口都納入人地地域系統的考察范圍,要求綜合自然條件數據和經濟社會數據,信息量相對龐大[3]。而運用相對資源承載力信息,可以得出各個地區主體功能定位,又能科學判斷各類主體功能區適度人口容量[4]。諸多研究證明,主體功能區劃分提出的指標體系要求與相對資源承載力所蘊含的信息相吻合,說明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研究空間分異模型的可行性。
考慮到空間單元過小,數量較多,數據收集和整理工作量的難度很大;空間單元過大,內部可能存在多種主體功能區,難以用一類主體功能概括,本文以地級、縣級單位作為主體功能區劃的基本單元。贛州市是世界重要的客家人聚集地、臍橙產地、鎢產地和稀土產地,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等社會經濟因素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影響,造成內部18個縣資源稟賦不同[5-7]。本文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理論,對贛州市主體功能區進行區劃,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1 主體功能區劃分模型
1.1 模型的選取
借鑒前人研究中對該模型提出的相關建議[4,8-10],結合研究成果和贛州實況,兼顧3個子系統自然、經濟、社會組成復合系統的相互影響,采用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模型和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模型。
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
Csg=WwCgw+WfCgf+WlCgl
式中,Csg、Cgw、Cgf、Cgl分別表示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相對水資源經濟承載力、相對森林資源經濟承載力和相對土地資源經濟承載力;該模型中Ww、Wf、Wl分別表示相對水資源、森林資源和土地資源經濟承載力權重值。
Cgw=Igw×Qw=Go/Qwo×Qw
Cgf=Igf×Qf=Go/Qfo×Qf
Cgl=Igl×Ql=Go/Qlo×Ql
式中,Igw、Igf,Igl分別表示水資源、森林資源和土地資源經濟承載指數;Qw、Qf、Ql分別表示研究區水資源量、森林資源量和土地資源量;Qwo、Qfo、Qlo分別表示參照區水資源量、森林資源量和土地資源量;Go表示參照區經濟總量。
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
Csp=WwCnpw+WfCnpf+WlCnpl+WeCecp
式中,Csp、Cnpw、Cnpf、Cnpl、Cecp分別表示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相對水資源人口承載力、相對森林資源人口承載力、相對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相對經濟資源人口承載力;Ww、Wf、Wl、We分別表示相對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和經濟資源承載力的權重值。
Cnpw=Ipw×Qw=Po/Qwo×Qw
Cncf=Ipf×Qf=Po/Qfo×Qf
Cnpl=Ipl×Ql=Po/Qlo×Ql
Cecp=Ipec×Qec=Po/Qeco×Qec
式中,Ipw、Ipf、Ipl、Ipec分別表示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和經濟資源人口承載力指數;Po、Qwo、Qfo、Qlo、Qeco分別表示參照區人口總數、水資源量、森林資源量、土地資源量和經濟資源量;Qw、Qf、Ql、Qec分別表示研究區水資源量、森林資源量、土地資源量和經濟資源量。
1.2 劃分標準
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的計算,參照文獻[9,10]將上文所建立的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Csp和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Csg分別與贛南地區的常住人口數P和國內生產總值Qec比較,可得出4種結果(表1),從而提出了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標準。
2 主體功能區劃分
計算相對資源承載力之前需先設定內部權重因子,參照文獻[1,9-12]將相對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和經濟資源承載力的權重因子Ww,Wf,Wl,We分別設定為0.2,0.2,0.2,0.4;同時將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模型中的Ww,Wf,Wl設定為0.33,0.33,0.34。文中所用全省數據來源于《江西統計年鑒(2012年)》,贛州市數據來源于《贛州統計年鑒(2001-2012年)》。
以整個江西省為參照區的主體功能區劃分(圖1),隨著近年贛州經濟發展,章貢區、南康、于都等13個縣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呈現人口超載現象;僅章貢區處于相對經濟超載狀態。參照全省平均水平,最后依據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的主體功能區劃分標準(表1)得出:①僅章貢區符合Qec>Csg、P>Csp即人口與經濟同時超載的狀態,屬于優化開發區A;②崇義、全南、龍南、尋烏、定南5縣符合Qec 對以整個贛州市為參照區的主體功能區進行了劃分(圖2),并提出了相關發展建議。①優化開發區。優化開發區A包括章貢區、南康市和瑞金市,符合Qec>Csg,P>Csp,即人口、經濟均超載,呈現出經濟發展水平高,國土資源開發密度較大,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逐漸減弱等特征。該功能區范圍和贛南地區工業較發達的地區基本一致,是贛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地區。今后應該減少人口壓力,降低單位經濟產值所占用的資源總量,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開發區B包括贛縣、大余、龍南,符合Qec>Csg,P 3 贛州市主體功能區的動態分析 3.1 贛州市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的演變(以整個贛州市為參考區) 由表2可知,贛州市多數轄區現實經濟總量(GDP即Qec)與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Csg)的差值均在-30億至30億之間,變化較小,總體說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與現實經濟總量處于平衡狀態。但章貢區經濟總量一直遠遠大于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Csg),且其差值呈逐漸增大的趨勢,說明經濟處于超載狀態,并于2011年達到峰值,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超載了156.83億元,究其原因是章貢區屬于市轄區,耕地和林地面積較少,較大部分屬于建設用地,人口較多,經濟發達。寧都縣經濟總量一直小于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Csg),經濟處于富余狀態,并于2009年達到峰值,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富余了81.46億元,主要是寧都縣土地面積即耕地面積大,森林資源豐富,但工業化水平不高,經濟不發達。 3.2 贛州市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的演變(以整個贛州市為參考區) 由表3可知,贛州市大部分轄區現實人口總量(P)與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Csp)的差值均在-10萬人至10萬人間浮動,變化較小,總體來說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與現實人口總量處于平衡狀態;但于都縣的人口總量(P)一直大于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Csp),且其差值范圍為24萬~34萬人,說明人口超載,并于2009年達到峰值,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超載了33.19萬人,主要原因是于都縣人口眾多,是贛州市惟一人口突破百萬的縣,耕地和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重相對其他縣市要小,且經濟不夠發達。崇義縣和寧都縣人口總量(P)一直小于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Csp),人口處于富余狀態,并均于2011年達到峰值,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分別富余了14.88萬和15.00萬人,究其原因是崇義縣和寧都縣森林資源豐富,人口較少,工業化水平不高,經濟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