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男 王根宇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的發展一直是國家所關注的,要進行發展必須進行農業科技的創新。從瑤族聚居地區的勐臘縣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發展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從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進而為瑤族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貢獻,促進瑤族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農業 科技創新 研究 勐臘縣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207-02
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科技比較落后,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還不能很好地接受,特別是我國瑤族聚居區,因其大多居住在山區,科技創新工作更是落后。因此借助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來改變落后的狀態,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瑤族地區的發展就變得非常必要。
1 勐臘縣瑤族地區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勐臘縣地處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東南部,人口總數20萬,面積7056 km2,勐臘縣有2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72%。
2008—2012年,勐臘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把貫徹科學發展觀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斷加快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1 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注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增強防御自然災害、促進農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五年來勐臘縣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投入,認真組織實施了勐臘縣中低產田地改造、穩農田建設、勐臘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勐臘縣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中央財政扶持現代農業發展生豬產業項目、勐臘縣萬頭生豬養殖場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中央財政扶持現代農業發展蔬菜產業項目以及勐臘縣有害生物預警控制站、農技推廣基礎服務體系建設等數十個重大項目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全縣農業基礎設施,從而使得農業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5年來,由于國家實施購機補貼政策,農戶購買機器積極性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迅速。農業機械的合理利用以及設施農業的發展,大大改進了農業生產基礎,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因此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來促進勐臘縣現代農業的發展。
1.2 通過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活動,使得產業科技含量明顯增加
(1)開展各種農業科技培訓活動,提高農民整體的科技意識。
(2)認真組織實施良種工程,農產品質量逐年提高。
(3)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速度加快。勐臘縣根據當地實際,科學地規劃制定了勐臘“十一五”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實施計劃,根據計劃派遣了農業科技人員幫助組織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1.3 農業信息與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工作穩步推進,信息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為實現全縣農業各個環節信息化,更好地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十一五”期間開啟了農業信息與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同時獲得省農業廳批準,建立勐臘農業信息網絡站,更好地與其他縣市和專業協會進行信息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2 勐臘縣瑤族地區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推廣中的不足之處
盡管在“十一五”期間,勐臘縣瑤族地區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良好成果,但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和困難,形勢依然嚴峻。
2.1 農業科研創新和推廣協調機制還不完善
勐臘縣瑤族地區在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各機構協調不力。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分別屬于不同的業務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缺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和協作,農業科技創新過程所需要的科研、教育、推廣缺乏聯系,發揮不了整體作用。而且由于農業科學研究與農業生產缺乏適應性,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發展所需的生產力速度較慢。
2.2 缺乏穩定的農業科技投入體制
勐臘縣瑤族地區對農業科研的投資力度仍然不足,農業科研、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的基礎條件薄弱。從短期來看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但從長遠來看,政府的科研行為應以反映當地公共利益為目標,促進該地區整體的科技發展。
2.3 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方式不全面,人才短缺
農業技術缺乏有效的推廣手段,農民發揮不出理想的效果。瑤族地區的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導致新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速度緩慢。目前,基層科技人員文化程度不高,農機隊伍中接受繼續教育的人數也逐年下降,知識層次和知識構成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2.4 科研人員脫離實際,研發不注重實用性
農業科研隊伍很難走進農村、農田,他們的研發缺乏實用性調查,忽視了“實驗——示范——推廣”整個流程,使得瑤族地區農民對農業新科技缺乏信心,短時間內很難接受、消化、吸收。有些研究成果雖然能夠參與評獎、獲獎,但由于脫離實際,不切合市場需求,仍然不能轉化為現實所需的生產力。
2.5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滯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農業和科技系統機構龐大,縣財政困難,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加上思想觀念僵化落后,遇到問題習慣于憑經驗憑感覺,加之信息服務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等原因,造成全縣農業科技信息利用率低和服務落后的現狀。
3 保障瑤族地區農業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當前制約勐臘縣瑤族地區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的基本問題,使農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社會、經濟協調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為此勐臘縣瑤族地區必須將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采取措施保證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
3.1 加快農業科教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加深農業科研機制革新,按照有益于農業科技創新,有益于技術與農業的有機結合,有利于促進新農村發展的方針,建立起分別擔負公益性作用和經營性服務的農技推廣隊伍,逐步形成無償和有償服務相配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endprint
云南省重要的農科院校—— 云南農業大學,以科技創新平臺為依托,以重大科研項目為紐帶,以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為服務目的,加強科技創新與推廣隊伍建設,為推進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所以勐臘縣瑤族地區在今后的農業科技創新中一定好好利用這一資源,同時云南農業大學也要積極的提供技術指導和幫助,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促進整個云南的發展。
3.2 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加強投入
因勐臘縣瑤族地區財政經費十分匱乏,僅有財政收入及上級補助才能保證機構運轉,無錢投入農業體系建設,因此上級政府應對邊疆貧困縣在財政投資上重點傾斜,把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擺上政府的重要議程,加大農業技術體系建設的投入,逐步改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辦公條件和技術裝備。
3.3 加強農業科技引進力度,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一方面,把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強勐臘縣瑤族地區農業先進技術作為重點;另一方面,把促進農產品商品化、加速農業工業化作為發展目標。
在瑤族地區專門組織一批縣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創辦一批科技型的企業和農業組織,建設一批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園區,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一種產業化來發展。
3.4 實施人才戰略,提高科技隊伍素質與農民整體素質
在勐臘縣瑤族地區,現有農業服務隊伍知識老化,文化程度偏低,難以為新時期現代農業服務。通過學習培訓,不斷提高勐臘縣瑤族地區農業科技人員的技術素質,增強科技服務的能力。
3.5 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
通過宣揚勐臘縣瑤族地區的民族、區位、資源等優勢,引導更多的工商企業向本地區投資,特別是為農業科技發展注入資金。在本地區建立若干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
3.6 立足當地進行農業科研創新
農業科技必須為農業發展服務,要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真正的為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力,就必須擺脫傳統的農業科研與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勐臘縣瑤族地區要根據自己的區位與資源優勢,開發出具有本地區特色的農業產品。
3.6.1 開發特色經濟作物
根據“把橡膠產業做強、把普洱茶產業做優、把養殖產業做大、把新興產業做特”的方向,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重點還是做好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的發展;加快發展香蕉、石斛、版納印奇果等優勢新興產業;大力開展以冬早蔬菜瓜果、特色小糯玉米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
3.6.2 發展特色牧業
堅持“增加總量、提高質量、突出特色、擇優發展”的思路,重點發展茶花雞、滇南小耳豬產業,使得養殖朝規模化、小區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把茶花雞、滇南小耳豬產業做大做強,取得競爭優勢。
3.6.3 促進開放農業發展
充分發揮勐臘縣熱區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全縣農業向開放農業方向發展,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有機結合,農業與國內、國外的交流互動,從而擴充農業內涵,拓展農業領域,提高農業收益,引領開放農業可持續發展。
3.7 認真做好農業科技的推廣與培訓工作
3.7.1 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推廣力度
以實施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三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項目為載體,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3.7.2 推廣良種良法
要加大優良品種引進、實驗、示范推廣的工作力度,從中篩選適合勐臘縣生產實際及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實現良種良法配套,以此實現全縣農業生產良種良法推廣工作的新跨越。
4 結語
勐臘縣瑤族聚居區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度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顯得至關重要。面對農業新技術革新的潮流,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時機,大幅度增加農業投。同時政府應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大力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村進戶”工作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市場結合,從而促進瑤族地區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農業發展,讓廣大的農民一起共享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為整個中國少數民族的科技創新樹立榜樣。
參考文獻
[1] 楊春華.農業政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
[2] 任秀梅.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現狀及對策[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3(5).
[3] 謝元.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8-10.
[4] 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