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
知道跳叫板,緣于偶然見到的一套立體明信片,內容全是關于潮汕地區的“檔口文化”,老熟地、燈籠鋪、木偶戲、美發廳、小吃店……色彩柔和,畫面流露出濃濃的溫情。雖然不是潮汕人,拿在手里也覺得有意思,像是坐著時光穿梭機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潮汕街市。
跳叫板本名林丹娜,2004年畢業于廣東財經大學,她的筆名比真名更讓人熟悉。從非科班出身的“業余選手”,到現在一邊游刃有余設計商業插畫,一邊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小物件,并在2011年正式轉型為專職插畫師,跳叫板讓平面插畫師這一職業有了更多發展可能。
跳叫板的立體夢
插畫算是近十年比較新興的行業,大家對插畫的商業價值認識比較模糊,實際上全國的插畫師很多但也有分不同的類型跟擅長的領域。“我覺得作為一個自己經營自己的插畫師,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是獨特的風格或是精通某個領域,在受客戶委托時要守時、敬業。只有做到不可取代,才有更多的主動權。”一開始,跳叫板也不敢獨立開工作室,只能一邊做著平面設計,一邊利用業余時間慢慢摸索,接些單子。慢慢地,回頭客多了,跳叫板才下定決心租地方成立工作室,開始專業插畫生涯。
“風格,就像是一棵樹,樹干就是插畫師獨有的造型、配色、構圖,也就是所謂的個人風格,而樹枝是在這個基礎上的變化和延伸,以期滿足不同的商業要求。”對插畫師來說,個人風格無疑是市場競爭的拳頭產品之一。跳叫板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工作室的創作風格,但要在眾多的插畫師中脫穎而出并非易事。
工作室成立之初,遇到過客戶挑剔、刁難,市場大環境不夠好等諸多讓工作室運轉不靈的問題。跳叫板也想過放棄,但冷靜下來想:不管走哪條路,都會遇到問題和困難。何況畫畫是自己打心底熱愛的工作。再加上,汕頭專業做插畫的并不多,自己有很好的地域優勢,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讓插畫有更多衍生?
跳叫板想到了一直想做的明信片。小時候過年過節送賀卡,打開就是立起來的雪房子、圣誕樹還有麋鹿,有的還伴隨著音樂,歡樂得很。跳叫板又想做立體書,但是立體書工藝復雜,印刷成本高,定價不便宜,不敢貿然制作推向市場。
湊巧,她在網上看到一套關于臺灣市井文化的復古立體明信片,結構并不復雜,但畫面精美,給人很強的情緒感染力。跳叫板腦子里立刻閃現出“可以做一套潮汕本土文化題材的立體明信片”的想法,相比立體書,明信片的可實現性更強。“臺灣復古明信片是照片后期處理的,那么我就用最擅長的插畫去表現我最熟悉的潮汕吧。”
可以郵寄的潮汕檔口
跳叫板說做就做。明信片的內容,取材于潮汕地區有滋有味的檔口文化,每一位潮汕地區的人幾乎對這些檔口都有著深刻的記憶。早些年,這些檔口與日常生活更是緊密聯系,家家戶戶都離不了。跳叫板決定采用這個題材,一來是自己熟悉,從小看到大;二來,當檔口逐漸消失的時候,有個載體留住這份記憶。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人,跳叫板有著這個年代大多數人對舊時生活難以忘記的情結。小時候父母帶著去的小吃店,阿婆喜歡買的陳皮鋪子,還有過去常見的美發廳、木偶戲……小小的一間店鋪,一開好多年,包含了很多人情世故,最后隨著城市建設慢慢消失。
跳叫板在設計上有個小心思,需要顧客自己動手將平面的卡紙做出立體的效果,看似不起眼的互動,卻有著“復原”檔口的小心思。風土人情,市井風貌,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在,更容易喚起人們內心久違的溫柔。所以明信片做出來以后,市場反響很不錯。
跳叫板之前有個關于汕頭手繪地圖的插畫項目,讓她積累了不少咖啡店、書店、雜貨鋪等渠道資源。許多店主看過立體明信片后,立刻喜歡,積極表示可以代售。現在,在汕頭、廣州、深圳、廈門、泉州、潮州等地都能購買到這套立體明信片。“渠道是推廣產品的一個方面,關鍵還是得產品本身做得夠好。”
除了線下的渠道鋪設,跳叫板也積極利用線上的各種資源。豆瓣網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跳叫板在豆瓣開設個人網頁,主打鄉情懷舊牌,將一部分對明信片感興趣的客群引向淘寶店鋪直接購買。很多客戶留言,詢問跳叫板有沒有興趣制作其他城市的系列明信片。跳叫板的打算是先從熟悉的潮汕本土文化開始,慢慢延伸到其他城市,比如深圳、廣州,這是跳叫板曾經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有著深厚感情的同時,對城市風貌也比較了解。所以,答案是有的,跳叫板在努力將更多城市風情變成立體明信片。
創業對每一個行業來說,都不易,要面對、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跳叫板的個人工作室也經歷了許多艱難,才達到相對平穩的狀態,也才讓她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個人創作項目。“未來,當然希望能與更多大品牌一起合作,最好還能有機會出自己的繪本,把繪本里的人物統統立體化……有很多領域我都想嘗試呢。”跳叫板樂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