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 要:“農轉非”是中國戶籍制度中的特殊現象, 指在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下, 農民因征地、小城鎮戶籍改革、投靠親屬、外出務工和升學等多種原因, 由農業戶口轉入非農業戶口的簡稱。其中, 由于城市開發而失去土地、土地部門通過辦理建設征地而形成的 “農轉非”人群, 即 “征地農轉非”居民; 國家對于 “征地農轉非”居民的補償安置小區, 即“征地農轉非”型小區。農轉非社區居民在失去土地,住上樓房后的生存現狀有沒有得到改善?根據我們調查團隊在洛陽市的8個農轉非社區進行的實地走訪調查發現,農轉非社區的居民生存現狀不容樂觀。這既與社區居民有關, 也與社區治理機制有關。
關鍵詞:農轉非;社區居民;生存現狀
一、問題的提出
城市農轉非社區是以農轉非失地農民為主體構成的居民區,主要包括農轉非居民集中安置的小區、失地農民集居群落等。這些社區一般集中分布在城市邊緣地帶和城市近郊,其主要居民除了失地農民外,還包括部分流動人口。由于剛剛脫離農村,因此從經濟形態上來看,農轉非社區總體上還處于城市社會經濟的底層,發展水平低,發展速度緩慢。其文化特征帶有較明顯的農村文化特征,這可以從城市農轉非社區居民的價值觀、思維模式、生產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清楚地看出。城市農轉非社區居民還沒有很好地適應城市生活,其社區文化在總體上看處于落后狀態。在這樣的社區中,居民們的生存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本課題調查小組希望通過針對洛陽市8個典型農轉非社區的調查研究,獲取第一手的資料,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農轉非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況,結合相關政策和已有研究,探究加快農轉非社區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進程及改善其生活狀況的可能途經,力圖為提高農轉非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出一些建議。
二、研究說明
本調查組采用的是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調查方法。調查小組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分析,其中,定量分析采用數據統計分析的方式,以具體數據闡釋問題,在進行定性分析時我們同時結合訪談信息并與相關的學科理論相鏈接。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得出的數據和訪談顯示,大部分農轉非居民對目前的居住狀況和條件還是比較滿意的。政府也確實在對農轉非居民的安置問題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增加了許多基礎設施,而且相對于他們原來的農村平房、土路的生活條件來說,如今整齊劃一的小區,便捷的交通,整潔的環境使生存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擁有城市居民身份的社區居民們在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方面也享有了比以前更好的待遇。但這只是局部的狀況,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農轉非居民生存現狀的幾個突出的問題。為了更好的解釋這種情況,我們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問題劃分為基本生存方面和發展方面兩個問題來進行闡述。
(一)基本生存方面。(1)基本生活消費結構變化。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搬進社區后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的消費開支結構較以往發生了較大變化,被市民化的農民搬進城市社區以后,沒有了以前在基本生活消費上的優勢——以前他們吃自己種的糧食、蔬菜,喝機井抽的地下水,冬天可以在院子里生火取暖。以前可以就地取材而得到東西的現在都要花錢來買。雖然身份置換后,他們所享受的社會保障水平普遍高于以前,但與此同時他們日常的基本消費也在增加。在這一點上對中青年勞動力的影響要比老年人大,因為享受保障的多是一些老年人,他們本身勤儉消費,消費需求又低。但對中青年而言,一般保障有限,并且要承擔這種額外消費和其他家庭支出,這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另外,農轉非居民基本上用不起暖氣,許多人還延續著烤火取暖的習慣,這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2)收入來源少而且不穩定。征地補償中政府的補償額度低于商業市場,而且又是一次性補助,這使得農轉非群體在日后的生活常常難以為繼。以前,社區居民可以在農閑時做其他零活來增加收入,而如今不僅失去了原有的保障,連新的收入來源都成了難題,很多人依靠家人的收入,老年人的生活則主要依靠養老金和低保。對于青年人來說,由于文化程度低和技術水平有限,這使得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多為操作工,這種工作密度大、勞動強度大,收入卻較低,盡管這也能維持家庭,但是限制了他們的社會交往和未來的發展。對于中年勞動力(45歲——60歲)來說,則是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們缺乏技術和文化,另一方面他們年齡較大體力下降,很多用人單位不愿接受他們。即使部分有工作的也是一般的清潔工、保安和車輛管理員等,不僅工資低而且工作不穩定,大部分都是臨時工。(3)缺少必要的社會保障。總的來說,農轉非社區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普遍提高,但是相對于其他城市社區仍有很大差距。低保也存在暗箱操作的問題,一些生活條件較好的享有低保,而一些貧困戶卻享受不到低保,居委會對享受低保的人員名單公開度不夠,漏洞百出。在社會保險方面,由于中青年人距離保險金返還時間還較長,一些人不愿意這么早入社會保險。在醫療保險方面,絕大部分人表示比較滿意,但是對于“不住院不報銷”的規定許多老年人十分不滿。另外,定點醫院距離社區較遠對老年人看病不方便,而且看病報銷的錢返還時間太長。
(二)發展方面。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只有當人們的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才會主動去尋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雖然農轉非群體在低層次需求有不足之處,但他們在這些層次上得到的部分滿足讓他們在較高的需要層次上仍有所發展,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社會交往方式的單一。由于政府對農轉非居民的安置方式單一,使得他們基本上都是原村居民集中居住。這種集中安置方式使得農轉非居民在身份置換的適應期里心理落差不會太大,有助于其平穩過渡到城市居民,但是這種安置方式也將他們和城市市民隔開,不利于他們更好的市民化。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村交往主要基于血緣和地緣因素,因此農轉非居民的日常交往對象大多是原村的鄰居和親屬,而和社區其他居民的交往極其有限,同時他們也表示外來人員對他們的生活沒有影響。農轉非居民本身就是同質性較強的一類群體,而處于城市的他們并未與外界建立更多的聯系。(2)新的社區文化還未形成。在訪談中我們發現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缺乏新的活動形式,整體來看他們的思想文化形態還未能從原來的模式當中解放出來。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曾提出“文化墮距理論”,認為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所組成的文化在發生變遷時,各部分變遷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變化快,有的部分變化慢,結果就會造成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農轉非居民從農村搬入城市后,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文化方面相對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精神文化方面徘徊不前,這不利于他們去適應當前的城市社區生活,甚至有可能導致角色轉換的中斷。(3)社區發展建設方面存在弊端。農轉非社區居民完成身份置換后,采用了當前城市社區的管理模式——由社區居委會管理。考慮到農轉非群體的特殊性,居委會由原村大隊直接轉換而來,對于農轉非居民來說村委會和居委會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農轉非社區沒有統一正規的物業管理機構,物業是由居委會組織成立的,其效能必然有限。通過訪談也發現居委會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社區公共事務宣傳不到位,而且工作方式比較僵硬,缺乏靈活性。endprint
四、政策建議
(一) 改變征地補償方式,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調查顯示, 對于農轉非人員的征地補償采用一次性現金補償方式容易導致農轉非人員今后的生活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甚至容易產生新的貧困群體。因此,我們認為,對失去土地的農轉非人員的安置應采用一次性貨幣安置為主,招工安置、農業安置、劃地安置、住房安置和社會保障安置等其他安置形式為輔的綜合安置方式。應建立健全農轉非群體的養老保障制度,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為農轉非人員購買大病醫療保險等,提高農轉非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
(二)加強農轉非群體的就業引導。農轉非群體是城市化的產物,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占用農村土地數量的不斷增加,農轉非群體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實質性提高戶籍身份改變后的農轉非群體的生活質量變得十分重要,否則,還會影響到城市化的水平和社會的穩定。要做到真正的城市化,安排好農轉非群體的就業十分必要。
(三)完善農轉非社區的管理體系。低標準的建設使農轉非社區環境、基礎設施等均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規劃建設農轉非社區時要參照城市其他社區的住房標準規劃設計社區的房屋、辦公用房、基礎設施、綠化和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要完善,社區工作用房、居民休閑活動場所和車庫等要配備。幼兒園、小學要考慮,綠化用地要留足,為社區以后的發展留下一定的空間。對早期建成的農轉非社區,居民反映強烈的基礎設施缺陷問題,要由社區管理委員會出錢進行整治。農轉非社區的建設和管理要立足于長遠,要與城市的發展戰略相適應。
(四)加強社區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設。社區組織文化教育活動,既可以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也可以培養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和公德意識,使社區居民的意識逐漸由傳統農民向現代城市居民過渡;另一方面,要加強社區居民“家”文化的教育,增強社區就是“我的家”的意識。鼓勵社區居民像關心自己的“小家”那樣關心社區的一點一滴,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文藝活動。讓社區居民的精神層次得到提高,讓社區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切實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2] 朱力《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
[3] 盧海元《土地換保障: 妥善安置失地農民的基本設想》——
《中國農村觀察》,2003.6
[4] 吳紹琪,薛育余《重慶城郊農轉非社區問題及對策——石橋鎮柳背橋小區個案分析》——《城市問題》2004年第6期
[5] 杜洪梅《城郊失地農民的社會認同困境與社會政策的完善》——《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6] 李新安《城市化、土地“農轉非”與失地農民的保障問題》——《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9月第5期
[7] 賀建平,胡其濤,許琳《農轉非居民的市民化及其市民角色意識:重慶例證》——《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