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巖
正確地對待中國文化遺產,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條件。
毛澤東對中國古代文化有很高的修養。經史子集,稗官野史,他幾乎無所不讀。二十四史約4000萬字,他通讀了,還寫了大量批語?!顿Y治通鑒》,他讀了17遍。這是專業的史學家和思想史家也很少能做到的。在中國的古代文化問題上,他擁有很充分的發言權。他的關于如何對待中國文化遺產的論述,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總結歷史經驗、深入分析有關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
這些論述,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具有歷史的繼承性。每一個社會的特定的意識形式,無論就其內容或形式來說都有兩個來源:內容上,主要是反映現實的社會存在、社會經濟形態,同時也保留著歷史上形成的對過去社會的某些意識或材料;形式上,主要是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同時又根據新的內容和條件對它們加以改造、補充和發展,并增添某些新的具體形式。沒有這兩個來源,任何社會意識形式的發展都無從談起。
在俄國十月革命前后,以波格丹諾夫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化派”否定文化遺產的意義,企圖通過脫離實際生活的“實驗室的道路”來創造“純粹無產階級”的文化。列寧對這種主張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他指出,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應當明確地認識到,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
毛澤東對這個問題所持的觀點,是同列寧的上述觀點一致的。在193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他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時就明確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這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33—534頁)
1944年,毛澤東再次強調:“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產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外國思想的價值。” “中國歷史留給我們的東西中有很多好東西,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必須把這些遺產變為自己的東西?!保ā睹珴蓶|文集》第3卷第191頁)
由于不能正確地繼承中國古代文化,就不能有效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1960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進一步提出了“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的問題,并且指明這是我們“現在的方針”。他認為,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中國古典著作多得很,現在是分門別類地在整理,用現代科學觀點逐步整理出來,重新出版。
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和繼承中國的文化遺產,他還采取過許多實際的措施。比如,標點二十四史,修訂《辭?!贰ⅰ掇o源》,編制《中國歷史地圖集》等建議,就是由他提出的。
二、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批判地利用
對中國的文化遺產充分地利用,其重要的前提,是對它進行科學的分析,批判地加以繼承。
首先,要弄清楚中國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和人類認識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確定對它們應采取的態度。
毛澤東認為,中國的古代文化,主要是指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這種文化,不是統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首先,封建時代的文化,也并不全是封建主義的,也有非封建乃至反封建的。其次,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我們要注意區分封建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時期的東西。當封建主義還處在發生和發展的時候,它有很多東西還是不錯的。最后,反封建主義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無批判地利用的。封建時代的民間作品,也多少都還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影響。
針對關于“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的不良傳統”這個觀點,毛澤東說:“剝削階級當著還能代表群眾的時候,能夠說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蘇格拉底、資產階級,這樣看法才是歷史的看法?!薄翱酌嫌幸徊糠终胬?,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保ā睹珴蓶|文集》第3卷第84頁)他還說過:“中國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睆目鬃拥摹坝薪虩o類”,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都不能不影響對人民的教育;雖然就教育史的主要側面說來,幾千年來的教育,確是剝削階級手中的工具。(《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98頁)
其次, 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主要應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毛澤東指出,我們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
對于封建時代思想家所概括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我們要把它們放到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進行考察。一定的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隨著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變化,文化的發展、變化歸根到底是不可避免的。對于那些為維護封建社會的專制皇權和等級制度服務的基本理論和倫理原則,比如儒家所鼓吹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思想,在今天就不能無條件地加以繼承,這是不容置疑的。
不過,封建時代思想家所概括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固然主要是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道德要求,具有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性;但是它的某些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所應當遵循的規則,在今天仍然可以而且應當批判地加以利用。比如,父慈子孝是孔夫子提倡的。而毛澤東說過,我們主張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雙方互相靠攏,和和氣氣過光景。所以,我們還要提倡父慈子孝。當然,這樣做,并不是無條件的。還應當注意到,封建時代思想家的一些理論,也是可以而且需要分析的。比如,毛澤東說過,孔子的體系是觀念論(即唯心論),從認識的全體來說,是不正確的,但作為片面真理則是對的,一切觀念論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樣。觀念論哲學有一個長處,就是強調主觀能動性,孔子正是這樣,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擁護。
對于古代文化遺產中的“封建性的糟粕”,我們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1940年9月5日,毛澤東在讀了范文瀾關于中國經學史的講座大綱后感到“十分高興”,曾寫信給范說,用馬克思主義清算經學這是頭一次,因為目前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復古反動十分猖獗,目前思想斗爭的第一任務就是反對這種反動。你的歷史學工作繼續下去,對這一斗爭必有大的影響。 后來,毛澤東還講過:“文化遺產中有許多毒素和糟粕呢!對一些傳統劇目過去我們禁了幾年,別人有些反感,現在開放了,也可以批評,但批評要說理?!9砩呱瘢瑧蚴强矗聿灰欢ㄏ嘈??!?(《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57頁)
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的優秀遺產,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無批判地包容文化遺產中的那些毒素和糟粕,是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的背道而馳的。
三、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科學地利用,使之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早在青年時期,毛澤東就提出,對于中國歷史要“觀往跡,制今宜”。后來,他曾反復強調,向古人學習是為了現在的活人。為此,我們應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具體的分析,不僅要弄清楚從中需要吸取什么、摒棄什么,而且要弄清楚如何對它進行改造,使之適合“現在的活人”的需要。這樣才能正確地對它進行批判地繼承,才能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肮艦榻裼谩?、“推陳出新”的方針,就是據此提出來的。
如何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毛澤東本人提供了一個范例。毛澤東的一位身邊工作人員回憶說,據我長期接觸毛澤東讀古書的情況,根據大量的文獻資料的記載,我認為毛澤東讀古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閱讀解釋中國古書的內容,我在這里把它稱作“古籍新解”;一是汲取古籍中的精華,有的還賦予新的含義,為現實斗爭服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古為今用”。這是說得很對的。運用中國的成語、典故等來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出生動、形象和有說服力的闡釋,是這種“古籍新解”和“古為今用”的一個重要的體現。比如:“懲前毖后”一詞,源于《詩·周頌·小毖》而出于《張文忠公·書牘·答河道吳自湖計河漕》,毛澤東把它與“治病救人”一詞聯在一起,用來說明我們在黨內斗爭中應取的正確方針。關于使用干部的問題,毛澤東說過,我們民族歷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過猶不及”一語,本出自《論語·先進》,原意是過分與不及都不得其正,宣揚的是中庸之道。對此,毛澤東作出創造性的解釋,指出,一定事物在時間與空間中運動,當其發展到一定狀態時,應從量的關系上找出與確定其一定的質,這就是“中”或“中庸”,或“時中”?!斑^”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這樣,他就從認識論的高度揭示了“左”與右產生的根源,并借用這句話對“左”與右的實質作出了界定。這類例子,還可舉出許多。
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新情況,古人不僅沒有面對過,而且超出了他們可能的想象。所以,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新問題,汲取古人的某些智慧固然可能對我們有所啟發,但僅僅依靠引證古人是遠遠不夠的。毛澤東說過:“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60頁)談到古代文化、現代文化的問題時,他還說過:“帝國主義是不怕我們的幾千年文化的。古董當然是要保護的,但我們更需要現代的科學和文化?!保ā睹珴蓶|年譜<1949—1976>》第2卷第640頁)
總起來說,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科學地利用,使之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這就是我們對待中國文化遺產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在這個問題上,既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封建復古主義。
對古代文化采取虛無主義態度一概加以排斥是不正確的。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這是彌足珍貴的。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同樣,對古代文化采取封建復古主義的態度,主張盲目搬用是錯誤的。我們固然必須尊重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對于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中國有些人崇拜舊的過時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中國不僅不適用而且有害。這樣的東西必須拋棄。
關于應當怎樣對待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在政治局集體學習、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時做過很好的分析。一方面,他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這種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要處理好繼承與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問題,重點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這些觀點,同毛澤東的上述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我們應當把習近平同志這兩方面的觀點很好地統一起來加以研究,并且按照這個思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做出科學的,既繼承優良傳統又著重反映時代要求的解說,以便更好地和更有效地對廣大干部、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責任編輯:李振通